在鲤鱼跃龙门的传说里,小鲤鱼可不是蹦跶上龙门就能变成龙了,天雷和天火会先灼烧它的尾巴,浴火重生后,小鲤鱼才能变成龙。

所以,古人常把“烧尾”引申为士人中举或者官场升迁的意思。

唐朝时期,政界就很流行举办“烧尾宴”。这其中的佼佼者当数韦巨源。

韦巨源在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做过宰相,后来被外放了一段时间,等到唐中宗李显复辟,他又坐回了宰相的位置。

被贬之后又升迁,实属不易。韦巨源特地举办了一次烧尾宴,感谢天子的知遇之恩。

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好吃的:巨胜奴、玉露团、凤凰胎、御黄王母饭、同心生结脯……

怎么样,单听菜名是不是都已经有点晕乎乎了。

唐代的烧尾宴可是中国古代五大名宴之一,和满汉全席齐名。咱们就当韦巨源请客也请了咱们,通过他的餐桌,去领略一下盛唐饮食的风貌。

一大桌子菜摆出来,我相信不管是谁,第一眼看到的肯定是“素蒸音声部”。

咱们平常请客,都会为了面子点一些硬菜压桌,韦巨源请天子吃饭,撑场面的菜当然也不能少,这道“素蒸音声部”就专门用来干这事儿。

我先解释一下“音声部”是什么意思。

在唐朝,所有从事演艺行业的歌女、乐师等等,都被统称为音声人,音声部就是这些艺术工作者的组合。

“素蒸音声部”,说白了,其实就是一道笼蒸的面食。

里面是素馅,外面儿呢,做成了七十位音声人的造型。它们有的鼓瑟吹笙,有的放声高歌,有的翩迁起舞,都成一个小舞台了!

在唐朝的饮食文化里,无歌不成宴,无舞不成席。韦巨源请天子吃的这顿饭,席间歌舞升平,案上别有洞天,那叫一个心思巧妙。

韦巨源的餐桌上还有一道“巨胜奴”,颇有一番异域风情。

“巨胜”是一种胡麻,原产地是大宛国,咱们现在叫它黑芝麻。

有人把胡麻里颜色纯黑、颗粒饱满的品种称作巨胜。“奴”字通常被古人用于动植物和器物等名词的后面。

在《烧尾食单》里,巨胜奴被注解为“酥蜜寒具”。

寒具是一种油炸的面食,在冬天和春天里可以储存好几个月,人们常常在过寒食节,不能生火做热食的时候吃它。

这东西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味道,面粉里可以加蜜汁,加红枣汁,牛奶或者羊奶也可以。

这样做出来的“寒具”馨香扑鼻,入口即碎,像吃雪花冰一样爽脆。

那咱们今天还能吃到巨胜奴吗?

可能听了做法您已经觉得不稀奇了,它就是现在加了黑芝麻的馓子,很多人都挺爱吃的。

神奇的是,唐代的“西餐”已经成了我们现在的“中餐”,而我们现在认为属于“西餐”的蔬菜沙拉、水果沙拉,其实唐朝老祖宗们早就吃上了。

他们喜欢用奶酪拌蔬菜和水果,白居易还喜欢在米饭和粥里放奶酪,有诗为证:“稻饭红似花,调沃新酪浆”。

大唐天子们时常也会心血来潮,踊跃尝试食物的新奇吃法。

唐玄宗就曾经发挥创意,制作了一款滋补的美食,取名热洛河,用小鹿的鹿血配上鹿肠熬制而成。

据说,唐玄宗曾把这道菜赐给安禄山和哥舒翰,以显示对两人的恩宠。

不过话说回来,这道菜的名字似乎有些奇怪,和原材料没有关系,和烹调方法也不挨着,唐玄宗难道是随意取的菜名吗?

恐怕不是,咱们可以从关中方言里找到答案。

关中方言里留存了一部分汉唐遗韵,方言里的“洛”与“烙”同音,“热”与“烙”同义。

所以有学者认为,可以把“烙”引申为人与人之间亲密的关系。

安禄山和哥舒翰两人向来不合,天子时常在中间调停。赐给两人“热洛河”,什么意思呢?希望他们消除彼此间的嫌隙。

必须要说,以上提到的佳肴,基本都是贵族们才能享受到的。那唐朝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上,都有些什么食物呢?

从西域传入的胡饼,很受大唐人欢迎。

胡饼的种类有很多,不过一般的胡饼在烤制的时候是不放油的,类似于新疆的素馕。

长安的百姓,习惯早晨起床后就等着胡饼店开门,抢新出炉的胡饼。西北地区的百姓,通常在午餐的时候吃两枚胡饼。

传说,唐代的张桂就是因为卖胡饼而声名鹊起,后来竟然“炊而优则仕”,当了官。

在炎热的夏天,唐人喜欢吃一种名叫“冷淘”的凉面。用槐叶汁和面粉做成面条,煮熟后放在冰池或井水里浸凉。享用前,先在冷淘表面撒一层蔬菜,再拌点豆豉汁佐味。

连杜甫都曾专门写了一首《槐叶冷淘》,对它韧劲十足、滑爽冰凉的清新滋味啧啧称叹。

这款凉面后来甚至传到了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里详细描绘了具体的制作方法。

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千百年,我们的文字在变,服饰在变,食物也在变。变化虽大,但我们传统文化的根,从未断绝。

如果您想继续了解盛唐时期最奢侈的“炊具”、最另类的烹调方式和最无法下口的食材,可以亲自翻开张金贞的这本《另类唐朝》,看看她如何通过唐朝食物解析历史的真相。

本期图书为《另类唐朝:用食物解析历史》,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好书项目组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