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83年,苻堅在淝水之戰中被晉軍殺得大敗後,北方的諸胡們爲了爭奪中原的統治權便相互攻殺,最終,鮮卑拓跋族拓跋珪在羣雄逐鹿中勝出建立基本 一統中原的政權,史稱北魏,此舉奠定了鮮卑人在幾百年的南北朝時期在北方無可置疑的統治地位。

這一事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不可計量的影響。

鮮卑族的祖先立國時,國內有座大鮮卑山,因此就以山名爲號。此後各代的鮮卑人,就在北廣袤的原野上放牧牲畜,四處遷徙。他們都擅長騎射,沒有文字,還處在刻木結繩的原始階段。東漢以前,北匈奴被打敗西遷後,拓跋部在部落首領拓跋詰汾的率領下,也逐步向西遷移,進入原來北匈奴駐地,即漠北地區。

到拓跋力微時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於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一帶,後又遷居到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

315年,拓跋力微之孫拓跋犄盧,曾因幫助西晉幷州刺史劉琨與匈奴族劉聰、羯族石勒相對抗有功,被西晉封爲代公,進而封爲代王。

338年,他的兒子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國,逐漸強大起來。 開創北朝,建立魏國的拓跋珪,就是當年建立代國的拓跋鮮卑的後人。拓跋珪的父親拓跋寔,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世子,此人力大無窮,十分勇猛。什翼犍的大將長孫斤在面見什翼犍時忽然拔刀行刺,拓跋寔捨身阻擋,被長孫斤刺中肋部。拓跋寔忍痛力擒長孫斤,將其殺死,而自己終因傷勢過重,不久後去世。

前秦趁着代國內亂把它滅了後,便把代國分爲河東、河西兩部分,分別由什翼犍的外甥劉庫仁和女婿劉辰東管轄。

這時拓跋珪尚在母親賀氏腹中,拓跋寔死後一個月,作爲遺腹子的拓跋珪出生。苻堅滅掉代國,是五年以後的事,這次勝利雖靠的是前秦強盛的國勢,卻也沾了代國內亂的"光"。

而代國羣龍無首,終於大亂,五歲的拓跋珪跟隨母親賀氏逃往舅舅賀訥的部落,才逃脫滅頂之災。 劉辰東品行的惡劣早有"前科",當初對待什翼犍就是又叛又降,與拓跋氏是仇敵;而劉庫仁雖然也是劉虎的同宗,卻與拓跋氏有另外一層關係:什翼犍是他的舅舅,因此對待代國遺民比較和善。苻堅知道他們兩個的關係處得不好,讓他們分管,本意是要他們相互制衡,誰也不敢先下手。

什翼犍生前的親信都去投奔劉庫仁,拓跋寔的遺孀賀氏也不例外,她帶着拓跋珪到了劉庫仁的部族中。劉庫仁對待他們母子相當好,使他們得以安居。

劉庫仁還算仗義,對他娘倆生活各方面的照顧的非常周全。拓跋珪雖然年幼,卻超然特立,不同凡響。劉庫仁常對他兒子說":你的這個表弟有高踞天下的大志,必定會重新興復大業。"

383年10月,苻堅在淝水被晉軍打敗後,後燕皇帝慕容垂趁機發兵攻打他,劉庫仁就率兵幫助苻堅,被後燕慕容文所殺,劉庫仁死後他的弟弟劉眷代管舊部。

劉眷轉而擴充自身勢力,先後擊敗了賀蘭部和柔然,聲勢浩大。然而他沒有理睬兒子劉羅辰的勸告,對堂兄劉庫仁的兒子劉顯疏於防備,被其刺殺。劉顯奪了劉眷的位子,又深恐代國的嫡傳後人拓跋珪會對他不利,派了刺客去殺害拓跋珪。

寄人籬下的拓跋珪眼看性命不保,這時全仗了祖輩的名望和地位:劉顯弟弟劉亢埿的妻子是拓跋珪的姑母,她得知這個消息,暗中告知賀氏。劉顯的謀士梁六眷則是什翼犍的外甥,也立刻派人密告拓跋珪。賀氏夫人很聰明,她想定了計謀,安排拓跋珪出逃。

這天深夜她備下酒宴,請劉顯派來的刺客共飲,刺客先生雖然心狠手辣,卻抵不住三十出頭的賀氏的誘惑,痛飲一番後便醉倒在賀氏帳中。拓跋珪乘着夜色和代國的舊臣長孫犍、元他、羅結以輕騎逃離劉氏的部族。

拓跋珪平安逃到舅舅賀訥的賀蘭部,賀訥見到十多年未見的外甥此時已是一表人才,聽了他的經歷,又驚又喜,道:"你若是復了故國,可別忘了我們這些老臣哦!" 拓跋珪笑着說:"果真像舅舅您所說,我可不敢忘記!"

賀氏的從弟賀悅在劉顯部下做外朝大人,也率領部衆投奔拓跋珪。劉顯發了火,要殺賀氏,賀氏逃到劉亢埿家中藏匿,劉亢埿一家人爲賀氏說情,總算讓劉顯赦免了賀氏。 賀悅歸順拓跋珪引發了劉顯手下各部的"叛逃大行動",他的南部大人長孫嵩、中部大人庾和辰,都先後離他而去,投往賀蘭部拓跋珪的麾下。

庾和辰做得夠"絕",走時乾脆帶上了賀氏,拓跋珪母子終於重新相聚。 拓跋珪在賀蘭部待了幾個月,深得人心,唯一不服他的是賀訥的弟弟賀染干,這人派了自己的死黨侯引七突刺殺拓跋珪。

代國舊臣尉古真得知密謀,告訴了拓跋珪,侯引七突無機可乘,下不了手,只得回去報告賀染干。賀染干很毒,懷疑尉古真泄了密,把他拉來拷打問訊,用兩條車軸夾住尉古真的頭,弄傷了他一隻眼睛,尉古真始終不承認,賀染干只好把他放掉。(也是條硬漢子!)

賀染干親自帶兵包圍拓跋珪營帳,賀氏夫人衝到他面前,指着賀染干斥責道:"你還把不把我這個姐姐放在眼裏?爲什麼要殺死我兒子?"賀染干被說得又尷尬又慚愧,只能悻悻而去。

半年之後,苻堅身死的消息也傳到了拓跋珪的部族,一直對苻堅又敬又怕的代國舊臣,以及拓跋珪本人,面對北方大亂的形勢,不再有所顧忌。

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正月,拓跋珪在牛川(今內蒙古錫拉木林河畔)大會各部,即代王位,改元登國。他把國都遷到盛樂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推行農業政策。

三個月後,他改稱魏王,史稱北魏、後魏、拓跋魏。

從此,"拓跋"這個名號,和"北魏"一起,成爲左右中國命運的重要力量。而這一年,也常被視作北朝的開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