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諸侯,大體分爲這麼幾個類型:第一是跨州聯郡,圖謀天下的,這種諸侯以袁紹、袁術兄弟爲代表;其二是佔據州府,以圖發展的,此類以劉焉、陶謙等 爲首。此二類均具備較強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因此在諸侯的混戰之中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

最後一類則是佔據一城一地或者邊陲之地,力求自保的,這類諸侯 的實力最弱,能否生存往往要看其他強者的臉色。

然而,在這最後一類的諸侯之中,也有長年屹立不倒者,有的生存了30餘年(如涼州軍閥宋建),而其中生存時間最長者,莫過於雄踞遼東的公孫家族,其割據的時間竟然自漢靈帝中平六年開始,一直維持到了魏明帝景初二年,前後50餘年,可謂漢末諸侯中的另類。公孫家族的發跡

說到公孫家族,首先要介紹其創始人公孫度。公孫度,字升濟,本爲遼東襄平人,後來移居至玄菟郡(實際是逃亡過去的)。

《三國志·公孫度傳》中說:"玄菟太守公孫琙,子豹,年十八歲,早死。度少時名豹,又與琙子同年,琙見而 親愛之,遣就師學,爲取妻。"這公孫度可算是遇上貴人了,玄菟太守公孫琙不但是爲自己提供了一個讀書學習的機會,還爲他張羅了婚事。

很快公孫度便 "後舉有道,除尚書郎,稍遷冀州刺史",成爲了東漢朝廷的檢察大員,並被委派到"天下重資"的冀州地區,不過後來公孫度因爲謠言被免職。

【公孫度】

所謂"謠言",實 爲"舉謠言",此舉自古已有,是朝廷根據民間謠諺瞭解民情及官吏能力及聲譽的一種手段。

但是此時的公孫度已經在宦海站穩了腳跟,很快便又東山再 起。只不過這次他的靠山搖身一變,靠山就是成了當時把持東漢朝廷的董卓。公孫度本傳中說:"同郡徐榮爲董卓中郎將,薦度爲遼東太守。"這樣一來,公孫度又 從一位檢察大員成爲了一名封疆大吏了。從此,公孫度開始了他割據遼東的第一步。經營遼東

公孫度擔任遼東太守伊 始,處境並不好。這倒不是因爲他是由當時公認的奸賊董卓所任命的,而是因其玄菟小吏的出身造成的,因爲漢代社會非常講究門第和出身。

其次,遼東地處邊陲,自東漢以來長期遭受異族侵略,政治、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因此,爲了有效管制遼東,公孫度採取了立威、固土、拓疆等一系列舉措,最終取得了遼東地區的絕對控制權。

公孫度先從以前曾經擔任過襄平代理縣令的公孫昭下手,殺一儆百以震懾遼東現任官吏。《三國志·公孫度傳》中說:"先時,屬國公孫昭守襄平令,召度子康爲伍長。度到官,收昭,笞殺於襄平市。"公孫度公開處理公孫昭的意圖很明確:向遼東現任官吏立威。

然後,公孫度通過對前河內太守李敏一族的處理,給居住在遼東的前官吏進行警告。公孫度本傳中說:"故河內太守李敏,郡中知名,惡度所爲,恐爲所害,乃將 家屬入於海。度大怒,掘其父,剖棺焚屍,誅其宗族。"

如此鍥而不捨,說明公孫度對於類似李敏之類的在當時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前官吏的嚴格控制。

公孫度還對遼東的豪族大姓進行了整肅。前引公孫度本傳中說:"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無恩,皆以法誅,所夷滅百餘家。"

對於朝廷任命的官員,公孫度採取了包括扣留在內的方式,以阻止其他勢力對遼東的滲透。

通過這些手段,公孫度完全控制遼東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之後就開始了多次對抗外族的戰爭。對於這方面的事蹟,公孫度本傳中記錄得非常簡單,只有短短的"東伐高句驪,西擊烏丸" 九字而已,但後世如陳壽、范曄等史家均以"威行海外"四字對公孫度予以了充分肯定。

【三國遼東】

這樣一來,幾年之內,公孫度不僅僅完成了固土的職責,而且實現了拓疆的戰略意圖,初步解除了多年以來外族對於遼東、玄菟等地的騷擾和侵略。

同時,公孫度"分遼東郡爲遼西中遼郡,置太守。越海收東萊諸縣,置營州刺史",進一步擴展了自己的勢力範圍,至此,公孫家族正式成爲了後漢末年遼東地區最大的割據勢 力:"遼東在滄海之東,擁兵百萬,又有扶余、貊之用。"

不過,在獻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佔據遼東長達16年的公孫度病故,遼東的控制權落到了其子公孫康的手中,公孫家族在遼東的統治便進入了其第二代人物公孫康時期。公孫康交好曹操

公孫度去世時,中原形勢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中原混戰,曹操集團勝出,基本統一了北方,袁紹的兒子袁譚、袁尚不得已逃亡遼東。由於袁譚、袁尚兄弟的到來,遼東這一塊久不爲人所關注的地區突然成爲了一個熱點。

那麼,公孫康如何應對此時的局勢呢?

較之公孫度的"漢祚將絕,當與諸卿圖王耳",公孫康變成了"今不取熙、尚,無以爲說於國 家"。這說明了公孫康儘管遠在遼東,但是對於中原形勢的發展也是瞭如指掌的。

之前他是"恃遠不服",那是因爲形勢尚未明朗,公孫康不願捲入曹操、袁紹的 紛爭之中,而現在忙着幹掉袁氏兄弟,很明顯是他已經完全認清了形勢,找出了一個既可以立功又可以自保的方法:那就是向曹操示好,斬殺袁氏兄弟。

曹操也曾對建議他追擊袁氏兄弟的屬下們說:"吾方使康斬送尚、熙首,不煩兵矣。"

【曹操】

這其中的道理正如曹操自己所說的那樣:"彼素 畏尚等,吾急之則併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而最後的結果也驗證了曹操判斷的正確性。

《三國志·袁紹傳》注引《典略》中對於兩袁的結局有一個非常具 體的描述:尚爲人有勇力,欲奪取康衆,與熙謀曰:"今到,康必相見,欲與兄手擊之,有遼東猶可以自廣也。"康亦心計曰:"今不取熙、尚,無以爲說於國 家。"乃先置其精勇於廄中,然後請熙、尚。熙、尚入,康伏兵出,皆縛之,坐於凍地。尚寒,求席,熙曰:"頭顱方行萬里,何席之爲!"遂斬首。

公孫康斬殺袁氏兄弟,很快獲得了曹操的回報。事後曹操立即封公孫康襄平侯,拜左將軍。

除了斬殺袁氏兄弟,向已經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地區的曹操集團示好之外,公孫康對來自割據江東地區的孫權集團的 拉攏也採取了斬殺來使的手段,其目的無非是爲了消除曹操集團對自己有可能採取的軍事進攻。

在中原的這場大混亂中毫髮無損,這對於公孫康來說不啻是一個福音。因此他就更有時間和精力去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爲此公孫康花了最大精力並取得顯著效果的便是拓疆固土,同時開發和建設遼東地區。經過多年的努力,公孫康割據勢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所轄之地不僅含有今天中國東北的部分地區,甚至遠達今朝鮮西北。

公孫康同時有序的管制也爲久經戰亂的中原流民提供了一個避難之處。在這 些流民之中不乏如邴原、管寧、王烈、國淵等中原名士,而他們的到來,對於遼東地區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發展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由於史料中對於公孫康的記載並不詳盡,因此,後人無法斷定其卒年的具體時間,但據《三國志·公孫 度傳》注引《魏名臣奏》中的記載,公孫康可能至少活到了曹丕稱帝的時候。

但公孫康並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後來大家所熟知的公孫淵,而是由其弟公孫恭接管了遼東。原因很簡單:此時的公孫淵尚且年幼。按照史料的記 載,公孫恭在位時間爲七年。後來因病不能理事,被已經長大的公孫淵奪位。公孫淵的處境

公孫淵繼位之初,魏明帝曹睿就打算派兵征討。因爲作爲曹魏一方對於遼東公孫勢力是感受到威脅的。孫權也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一直不斷地聯絡公孫淵,其次,通過與遼東的交往和貿易,東吳可以獲得當時自己最爲緊缺的戰略物資—— 戰馬。

這一點,無論是公孫淵、曹魏及東吳大臣都看得十分清楚。公孫淵自己就說過"致遺貨物,欲因市馬";《三國志·辛毗傳》中記載了辛毗上書給魏文帝曹丕 的奏章中就提到:"孫權巿馬遼東,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在東吳方面,陸遜就說過"乃遠惜遼東衆之與馬"之語。不過,東吳大臣對於孫權的這一舉動大都持反對態度。

公孫家族的覆滅

作爲三足鼎立的第四方,佔據遼東的公孫家族一支被曹魏視爲心腹大患。魏明帝時期,謀士劉曄就向魏明帝建議派兵進行討伐。而公孫淵也意識到虎視眈眈的曹魏 政權對於自己的巨大威脅,所以纔出現了前文提到的與東吳交好的事實。

而作爲與遼東相鄰的曹魏政權在完成了內部政治、經濟、軍事的各項準備 之後,與盤踞遼東數十年的公孫家族的決裂是早晚的事情。

終於在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由於公孫淵公然與東吳交好並辱罵曹魏使臣,幽州刺史毋丘儉奉命向公孫淵攤牌了,但毋丘儉戰鬥不利而還。

公孫淵遂自立爲燕王,置百官有司。遣使者持節,假鮮卑單于璽,封拜邊民,誘呼鮮卑,侵擾北方。

魏明帝景初第二年,曹魏又派出了司馬懿對遼東進行征討,雄踞遼東近五十年的公孫家族的至此覆滅。

曹魏滅公孫之戰中,司馬懿用兵靈活,遲緩有度,也成爲經典戰例,被後世兵法引用,《百戰奇法·必戰》引用此戰:"凡興師深入敵境,若彼堅壁不與我戰,欲老我師,當攻其君主,搗其巢穴,截其歸路,斷其糧草,彼必不得已而須戰,我以銳 卒擊之,可敗。法曰:"我欲戰,敵雖深溝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另一方面,平定遼東令司馬懿在魏朝的聲望達至頂峯,曹芳就下詔稱他:"南擒孟達,西破蜀虜,東滅公孫淵,功蓋海內"。司馬懿平遼東也成爲晉室誇耀先祖功業的事件之一。

經天緯地安社稷,文韜武略定乾坤。黃石公《素書》短短1360來字,卻直指大道和管理本質。學會了此書中的領導和管理體系,可以駕馭任何規模的組織團體,包括個人家庭。

張良這等人物用其十之一二,就能輔佐劉邦定鼎天下,可見,普通人要是學會些許,用來治身齊家、興業理政,肯定也是綽綽有餘的。

點擊以下卡片鏈接,學習張良謀略,洞悉《素書》智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