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孫叔敖這樣的令尹,有虞丘這樣的卿大夫,有楚莊王這樣的國君,楚國還有什麼理由不崛起呢。有孫叔敖這樣的令尹,有虞丘這樣的卿大夫,有楚莊王這樣的國君,楚國還有什麼理由不崛起呢。

在我國長達數千年的古代社會中,有這樣一個羣體,一直被人們稱道,他們"奉職循理,爲政之先",不阿權貴,不虐細民,成爲古代清官廉吏的典範,被尊爲"循吏",意思是忠於職守、能夠嚴格依法治理國家的官員,楚國的令尹孫叔敖是第一位獲得這一光榮稱號的人。

據記載孫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國霸",孫叔敖用三年時間治理楚國,使得楚國國力迅速增強,使得楚莊王飲馬黃河,觀兵周疆、問鼎中原,成爲春秋五霸之一,孫叔敖同時也在楚國曆史上佔有重要一席,有人將其與屈原、劉邦、項羽一起,合稱"熊楚四傑"。

一、孫叔敖的身世

孫叔敖(約前630—前593),蒍氏,爲楚國國君蚡冒之後。一開始爲鄉野之人,後經舉薦當上楚國令尹。孫叔敖的祖父叫蒍呂臣,曾任楚國令尹,其父蒍賈,先後擔任過工正、司馬等要職。

楚成王時期,楚國的另一大貴族若敖氏勢力膨脹得厲害,其家族的子文、子玉、子上等先後把持楚國政權,與公室的矛盾迅速激化。

在公室與若敖氏家族的鬥爭中,蒍氏家族始終站在公室的立場上,成爲楚成王一支重要的依靠力量。

公元前637年秋,若敖氏家族的子玉(就是晉楚城濮之戰中的楚國主帥成得臣)率楚國軍隊伐陳,連取焦、夷二城,立下大功。爲鞏固若敖氏家族在楚國的勢力,子文藉此機會推薦弟弟子玉接替自己出任令尹。

這一提議遭到呂臣的明確反對,他當面質問子文,說推薦子玉這樣剛愎的人做令尹,簡直是不把國家當回事。

而子文也毫不相讓地予以回擊:"吾以靖國也。夫有大功而無貴仕,其人能靖者與有幾?"(《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說我這樣做正是爲了國家的安定,對立有大功的人不處以高官厚祿,想讓他不生事很難。話裏話外充滿殺機。

這時的若敖氏如日中天,他們把持了楚國的軍政大權,連公室都不放在眼中。而蒍氏家族敢於和他們抗衡,實際上也是楚國公室在背後支持的結果。

楚國內部鬥爭漸趨白熱化之際,外患又來。晉文公歸國後,在狐偃等一幫謀士的協助下, 迅速平定了晉國的內亂,內修政事,外聯諸侯,晉國實力大增,成爲楚國稱霸的最強勁對手。

晉軍在老謀深算 的狐偃、先軫等人的指揮下,誘敵深入,佔據了戰略上的主動。心高氣傲的子玉迫切地想擊敗晉軍,以證明自己,向蒍氏家族示威。但親臨前線的楚成王並不想成就子玉,故意打壓他,盛言晉軍不可戰勝,明令子玉知難而退,見好就收,不要與晉軍決戰。

子玉再次被激怒,在明知形勢對楚軍不利的情況下,堅持向楚成王請戰,與晉軍一決雌雄。並聲言這麼做的唯一目的,就是爲了洗刷那些污衊自己的流言,矛頭直指氏家族與楚成王。

楚成王見時機已到,做出生氣的樣子,乘機貶抑子玉,"王怒,少與之師,唯西廣、東宮與若敖之六卒實從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子玉被先軫擊敗,率殘部回國,行近方城時,楚成王的使者來說:"大夫要是進方城去,怎麼向父老交代呢?"子玉無以應對,於是自殺。

若敖氏雖遭削弱,但仍不失爲楚國第一大貴族,掌握楚國實際政權的令尹一職,仍然幾乎被若敖氏家族壟斷,他們與王室的鬥爭也一直在持續,並且日益激化。兩下里都磨刀霍霍,就等着合適的機會爆發了。

公元前605年,就在楚莊王北上全面展示楚國實力之時,也就是楚莊王繼位的第八年,也不知由誰指使,原先歸附楚國、其實也就是歸附若敖氏的部族叛亂。

楚莊王率領部隊出征之前,臨走時擔心擔心若敖氏搗鬼,留令尹蒍賈監國。蒍賈所在的蒍氏在當時雖然能和若敖氏抗衡,但實力還是差了很多,所以等到楚莊王出征回來時,鬥越椒殺掉了蒍賈,將蒍氏全部驅逐,然後帶六卒陳兵新野,阻斷楚莊王來路,掉轉矛頭,直指回師的楚莊王,代表着若敖氏公然和楚王決裂了。

最終若敖氏在楚莊王的反擊下徹底失敗,闔族被誅,所以後世以"若敖氏之鬼"指代無人祭祀的餓鬼。

但在這場長達數十年的鬥爭中,遭若敖氏圍攻的蒍氏家族也受到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在蒍賈被鬥越椒殺害後,蒍氏也被趕出都邑,逃到期思 (今河南固始)鄉間隱居。這也是孫叔敖在期思鄉間生活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原因。

還在小時候,孫叔敖就表現出與一般兒童的不同。有一 天他外出遊玩,不幸碰到了一條兩頭蛇。按照當時的說法,碰到雙頭蛇的人會很快死去。孫叔敖既傷心又害怕。但是爲了避免別人再次碰到這倒黴的事,他就鼓起勇 氣,把這條雙頭蛇打死埋掉。

當他回家哭着向媽媽訴說這一經歷時,他的媽媽很認真地鼓勵他說:"你做了好事,上天會賜福給你,所以不會死的。"(《新序·雜 事》)從這件小事我們可以看出,孫叔敖從小就是一副仁義心腸,而他的媽媽則是一位善於教育孩子的母親。

二、孫叔敖輔佐楚莊王

關於孫叔敖是如何當上令尹的,古人卻有不同的說法。

劉向在《新序·雜事》中載:楚莊王樊姬曰:"妾幸得執巾櫛以侍王,非不欲專貴擅愛也,以爲傷王之義,故所進與妾同位者數人矣。今虞丘子爲相數十年,未嘗進一賢。知而不進,是不忠也;不 知,是不智也。安得爲賢?"明日朝,楚莊王以樊姬之言告相國虞丘。虞丘稽首曰:"如樊姬之言。"於是辭位而進孫叔敖。孫叔敖相楚,莊王卒以霸,樊姬與有力焉。

而同爲劉向所撰的另一部書《說苑》則做了完全不同的記載,完全是出自虞丘的主動讓賢。另外,據《呂氏春秋》記載,孫叔敖是在他的朋友沈尹莖的推薦下才順利當上令尹的。

由於文獻不足,我們現在也難以下確切的論斷。不過,綜合考察,還 是虞丘子推薦孫叔敖的可能性要大些,因爲號稱信史的《史記》也認爲孫叔敖本來就是"楚之處士也","虞丘相進之於楚莊王,以自代也"(《史記·循吏列 傳》)。這與《孟子》中所載"孫叔敖舉於海"大體吻合。

當然,這與氏家族在公室與若敖氏的鬥爭中一直堅定地站在公室一邊也有很大的關係,孫叔敖之父賈甚至 在與若敖氏的鬥爭中付出了生命,楚莊王決心起用孫叔敖,也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點。

孫叔敖當上令尹後,整個國都無論官民都向他表示祝 賀,他自然也是興高采烈,躊躇滿志。當大家都沉浸在這歡樂祥和的氣氛中時,一位老者出現了:他身着白衣,頭戴白冠,不僅不向孫叔敖表示祝賀,反而把孫叔敖 擔任令尹當做大壞事前來弔慰!

面對這位行爲怪異的老者,孫叔敖不僅沒有惱怒,反而恭恭敬敬地接待了他並且虛心請教:"楚王不嫌我才疏學淺,任命我爲令尹, 大家都把這當做大喜事來祝賀我,而先生您卻把它當做壞事來弔慰,這是什麼原因呢?"

老者見他態度恭敬,孺子可教,就說,有原因,你現在面臨三方面的隱患: "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說苑·敬慎》)

孫叔敖一聽,頭腦登時冷靜了許多,趕忙向老者請教避禍之法。老者又告訴他,只要他做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取",治理楚國也就綽綽有餘了。這位老者在《韓詩外傳》中成了"狐丘丈 人",他告誡孫叔敖應該如何去做的話也變成了孫叔敖自己領悟出來的,與此略有不同。

總之,孫叔敖在爲令尹之初曾受到一位世外高人的指點,要他居安思危,不 要得意忘形,應該是可信的。

孫叔敖擔任令尹期間,以身作則,勤於政事,精明幹練,政績斐然,不愧爲一代名相。據司馬遷《史記》載:"三月爲楚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秋冬則勸民山採,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

三、嚴格執法,不徇私情

令尹一職,大權在握。一般人很容易沉迷於權力之中作威作福,而孫叔敖對於自己及家 人始終嚴格要求,潔身自好。在執法過程中,自然秉公而斷,不徇私情。

就在孫叔敖坐上了令尹的位子之後,考驗也馬上跟到,而且相當棘手:虞丘家人仗着虞丘德高望重樹大根深,竟然視國家的法律法規如空氣,拿違法亂紀當兒 戲。

虞丘是孫叔敖的大恩人,現在孫叔敖大權在握,予取予奪,就在他一句話。再說了,以虞丘的地位,楚莊王也未必不給這位國老面子。所以孫叔敖完全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然而孫叔敖卻沒有那樣 做,他偏偏選擇了對自己最爲不利的一種——執而戮之,將犯法之人明正典刑。

不過,孤掌難鳴,單絲不成線,如果只有孫叔敖這樣正直的令尹,卻沒有其他的贊成者,哪怕他再鐵腕再鐵血,只怕楚國的崛起也只 能是一句空話。所以我們在稱讚孫叔敖的同時,更景仰虞丘這個人。

從某種意義上說,虞丘更了不起,更具有道德垂範的意義,也更值得大書特書。話說他見孫叔敖 對自己的家人毫不手軟,不僅沒有勃然大怒,施以威壓,反而高興不已,爲自己向國家推薦了一位真正的賢才而高興,爲國家令尹得人而高興!

與一般的致仕官僚們 不同,虞丘不僅不擺臭架子、賣老資格,去找孫叔敖算賬,還在楚莊王面前稱讚孫叔敖"奉國法而不黨,施刑戮而不委,可謂公平"。虞丘胸懷之寬廣由此可見。楚 莊王看得很清楚,因此禁不住高興地感謝這位推轂者說:"夫子之惕(賜)也!"我能得這樣一位賢令尹,完全是老先生您的功勞!

從這件事上,我們有充足的理由 相信,當初舉薦孫叔敖的就是虞丘,與那位美麗的王妃無關。有孫叔敖這樣的令尹,有虞丘這樣的卿大夫,有楚莊王這樣的國君,楚國還有什麼理由不崛起呢?在他 們君臣同心協力、勵精圖治下,楚國社會風氣很快變好,吏治清明,老百姓生活安定,出現了"道不拾遺,門不閉關,而盜賊自食"的盛世景象。#楚國#楚莊王#孫叔敖

公元前637年秋,若敖氏家族的子玉(就是晉楚城濮之戰中的楚國主帥成得臣)率楚國軍隊伐陳,連取焦、夷二城,立下大功。爲鞏固若敖氏家族在楚國的勢力,子文藉此機會推薦弟弟子玉接替自己出任令尹。

這一提議遭到呂臣的明確反對,他當面質問子文,說推薦子玉這樣剛愎的人做令尹,簡直是不把國家當回事。

而子文也毫不相讓地予以回擊:"吾以靖國也。夫有大功而無貴仕,其人能靖者與有幾?"(《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說我這樣做正是爲了國家的安定,對立有大功的人不處以高官厚祿,想讓他不生事很難。話裏話外充滿殺機。

這時的若敖氏如日中天,他們把持了楚國的軍政大權,連公室都不放在眼中。而蒍氏家族敢於和他們抗衡,實際上也是楚國公室在背後支持的結果。

楚國內部鬥爭漸趨白熱化之際,外患又來。晉文公歸國後,在狐偃等一幫謀士的協助下, 迅速平定了晉國的內亂,內修政事,外聯諸侯,晉國實力大增,成爲楚國稱霸的最強勁對手。

晉軍在老謀深算 的狐偃、先軫等人的指揮下,誘敵深入,佔據了戰略上的主動。心高氣傲的子玉迫切地想擊敗晉軍,以證明自己,向蒍氏家族示威。但親臨前線的楚成王並不想成就子玉,故意打壓他,盛言晉軍不可戰勝,明令子玉知難而退,見好就收,不要與晉軍決戰。

子玉再次被激怒,在明知形勢對楚軍不利的情況下,堅持向楚成王請戰,與晉軍一決雌雄。並聲言這麼做的唯一目的,就是爲了洗刷那些污衊自己的流言,矛頭直指氏家族與楚成王。

楚成王見時機已到,做出生氣的樣子,乘機貶抑子玉,"王怒,少與之師,唯西廣、東宮與若敖之六卒實從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子玉被先軫擊敗,率殘部回國,行近方城時,楚成王的使者來說:"大夫要是進方城去,怎麼向父老交代呢?"子玉無以應對,於是自殺。

若敖氏雖遭削弱,但仍不失爲楚國第一大貴族,掌握楚國實際政權的令尹一職,仍然幾乎被若敖氏家族壟斷,他們與王室的鬥爭也一直在持續,並且日益激化。兩下里都磨刀霍霍,就等着合適的機會爆發了。

公元前605年,就在楚莊王北上全面展示楚國實力之時,也就是楚莊王繼位的第八年,也不知由誰指使,原先歸附楚國、其實也就是歸附若敖氏的部族叛亂。

楚莊王率領部隊出征之前,臨走時擔心擔心若敖氏搗鬼,留令尹蒍賈監國。蒍賈所在的蒍氏在當時雖然能和若敖氏抗衡,但實力還是差了很多,所以等到楚莊王出征回來時,鬥越椒殺掉了蒍賈,將蒍氏全部驅逐,然後帶六卒陳兵新野,阻斷楚莊王來路,掉轉矛頭,直指回師的楚莊王,代表着若敖氏公然和楚王決裂了。

最終若敖氏在楚莊王的反擊下徹底失敗,闔族被誅,所以後世以"若敖氏之鬼"指代無人祭祀的餓鬼。

但在這場長達數十年的鬥爭中,遭若敖氏圍攻的蒍氏家族也受到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在蒍賈被鬥越椒殺害後,蒍氏也被趕出都邑,逃到期思 (今河南固始)鄉間隱居。這也是孫叔敖在期思鄉間生活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原因。

還在小時候,孫叔敖就表現出與一般兒童的不同。有一 天他外出遊玩,不幸碰到了一條兩頭蛇。按照當時的說法,碰到雙頭蛇的人會很快死去。孫叔敖既傷心又害怕。但是爲了避免別人再次碰到這倒黴的事,他就鼓起勇 氣,把這條雙頭蛇打死埋掉。

當他回家哭着向媽媽訴說這一經歷時,他的媽媽很認真地鼓勵他說:"你做了好事,上天會賜福給你,所以不會死的。"(《新序·雜 事》)從這件小事我們可以看出,孫叔敖從小就是一副仁義心腸,而他的媽媽則是一位善於教育孩子的母親。

二、孫叔敖輔佐楚莊王

關於孫叔敖是如何當上令尹的,古人卻有不同的說法。

劉向在《新序·雜事》中載:楚莊王樊姬曰:"妾幸得執巾櫛以侍王,非不欲專貴擅愛也,以爲傷王之義,故所進與妾同位者數人矣。今虞丘子爲相數十年,未嘗進一賢。知而不進,是不忠也;不 知,是不智也。安得爲賢?"明日朝,楚莊王以樊姬之言告相國虞丘。虞丘稽首曰:"如樊姬之言。"於是辭位而進孫叔敖。孫叔敖相楚,莊王卒以霸,樊姬與有力焉。

而同爲劉向所撰的另一部書《說苑》則做了完全不同的記載,完全是出自虞丘的主動讓賢。另外,據《呂氏春秋》記載,孫叔敖是在他的朋友沈尹莖的推薦下才順利當上令尹的。

由於文獻不足,我們現在也難以下確切的論斷。不過,綜合考察,還 是虞丘子推薦孫叔敖的可能性要大些,因爲號稱信史的《史記》也認爲孫叔敖本來就是"楚之處士也","虞丘相進之於楚莊王,以自代也"(《史記·循吏列 傳》)。這與《孟子》中所載"孫叔敖舉於海"大體吻合。

當然,這與氏家族在公室與若敖氏的鬥爭中一直堅定地站在公室一邊也有很大的關係,孫叔敖之父賈甚至 在與若敖氏的鬥爭中付出了生命,楚莊王決心起用孫叔敖,也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點。

孫叔敖當上令尹後,整個國都無論官民都向他表示祝 賀,他自然也是興高采烈,躊躇滿志。當大家都沉浸在這歡樂祥和的氣氛中時,一位老者出現了:他身着白衣,頭戴白冠,不僅不向孫叔敖表示祝賀,反而把孫叔敖 擔任令尹當做大壞事前來弔慰!

面對這位行爲怪異的老者,孫叔敖不僅沒有惱怒,反而恭恭敬敬地接待了他並且虛心請教:"楚王不嫌我才疏學淺,任命我爲令尹, 大家都把這當做大喜事來祝賀我,而先生您卻把它當做壞事來弔慰,這是什麼原因呢?"

老者見他態度恭敬,孺子可教,就說,有原因,你現在面臨三方面的隱患: "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說苑·敬慎》)

孫叔敖一聽,頭腦登時冷靜了許多,趕忙向老者請教避禍之法。老者又告訴他,只要他做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取",治理楚國也就綽綽有餘了。這位老者在《韓詩外傳》中成了"狐丘丈 人",他告誡孫叔敖應該如何去做的話也變成了孫叔敖自己領悟出來的,與此略有不同。

總之,孫叔敖在爲令尹之初曾受到一位世外高人的指點,要他居安思危,不 要得意忘形,應該是可信的。

孫叔敖擔任令尹期間,以身作則,勤於政事,精明幹練,政績斐然,不愧爲一代名相。據司馬遷《史記》載:"三月爲楚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秋冬則勸民山採,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

三、嚴格執法,不徇私情

令尹一職,大權在握。一般人很容易沉迷於權力之中作威作福,而孫叔敖對於自己及家 人始終嚴格要求,潔身自好。在執法過程中,自然秉公而斷,不徇私情。

就在孫叔敖坐上了令尹的位子之後,考驗也馬上跟到,而且相當棘手:虞丘家人仗着虞丘德高望重樹大根深,竟然視國家的法律法規如空氣,拿違法亂紀當兒 戲。

虞丘是孫叔敖的大恩人,現在孫叔敖大權在握,予取予奪,就在他一句話。再說了,以虞丘的地位,楚莊王也未必不給這位國老面子。所以孫叔敖完全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然而孫叔敖卻沒有那樣 做,他偏偏選擇了對自己最爲不利的一種——執而戮之,將犯法之人明正典刑。

不過,孤掌難鳴,單絲不成線,如果只有孫叔敖這樣正直的令尹,卻沒有其他的贊成者,哪怕他再鐵腕再鐵血,只怕楚國的崛起也只 能是一句空話。所以我們在稱讚孫叔敖的同時,更景仰虞丘這個人。

從某種意義上說,虞丘更了不起,更具有道德垂範的意義,也更值得大書特書。話說他見孫叔敖 對自己的家人毫不手軟,不僅沒有勃然大怒,施以威壓,反而高興不已,爲自己向國家推薦了一位真正的賢才而高興,爲國家令尹得人而高興!

與一般的致仕官僚們 不同,虞丘不僅不擺臭架子、賣老資格,去找孫叔敖算賬,還在楚莊王面前稱讚孫叔敖"奉國法而不黨,施刑戮而不委,可謂公平"。虞丘胸懷之寬廣由此可見。楚 莊王看得很清楚,因此禁不住高興地感謝這位推轂者說:"夫子之惕(賜)也!"我能得這樣一位賢令尹,完全是老先生您的功勞!

從這件事上,我們有充足的理由 相信,當初舉薦孫叔敖的就是虞丘,與那位美麗的王妃無關。有孫叔敖這樣的令尹,有虞丘這樣的卿大夫,有楚莊王這樣的國君,楚國還有什麼理由不崛起呢?在他 們君臣同心協力、勵精圖治下,楚國社會風氣很快變好,吏治清明,老百姓生活安定,出現了"道不拾遺,門不閉關,而盜賊自食"的盛世景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