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於是孫權發兵,奪取荊州,關羽敗走麥城,劉備從此失去了最勇猛的將領,最親密的兄弟。這時曹操趁機攻入漢中,劉備腹背受敵,不得已跟孫權講和,平分荊州,你佔的地方就給你了,只要把剩下的三個郡留給我就行了。

赤壁大戰之後,劉備向東吳借了荊州,一借不還。因爲諸葛亮說了,要想進軍中原,必以荊州爲軍事基地。可是荊州不光是蜀國的東大門,還對東吳居高臨下,直接威脅人家的安全。按照諸葛亮的隆中策,應該"外聯孫吳"。

當年兩次佔領徐州,劉備都不是憑自己的實力得來的,陶謙知道劉備仁厚,講道義,素有名望,於是便把徐州留給了劉備。也可能是久未功成,劉備對地盤太渴望了。但貪便宜得到的土地,丟得也特別輕易。

他本該吸取教訓,既然成就大業,就要去掉自己貪小便宜的心。可是劉備的老毛病沒改。

孫權看他的地盤越來越大,就向他索要荊州,他卻託詞說,等我攻下涼州再還給你。這話是不該說的,兩國之間,是不能用這種騙小孩子的託詞的,只能讓人覺得你不講信用,不值得信任。原來只知道你外表忠厚,今天才發現你內心奸詐,把這麼重要的地方交給你這麼奸詐的人,人家能放心嗎?

再說用這種話打發人家,你把人家當成了什麼?明擺着就是你地盤擴大了,說話也牛氣了,拿朋友不當朋友了。

【劉備】

於是,孫權派呂蒙白衣渡江,奪取了荊州三郡。

這時曹操趁機攻入漢中,劉備腹背受敵,不得已跟孫權講和,平分荊州,你佔的地方就給你了,只要把剩下的三個郡留給我就行了。

客觀地說,孫權還是理智的。雖然雙方的關係產生了裂痕,可他還是有心與劉備修好,畢竟曹操纔是最大的敵人,如果劉備亡了,下一個就該輪到自己了。

爲了增進彼此的信任,他特地向關羽提親,希望結爲兒女親家。人家孫權再怎麼樣,也是一國之君,而你關羽再怎麼勇武,也不過是一個將領。人家爲了兩國的關係,能做到這個份上,也已經是夠意思了。

可是關羽怎麼說?"虎女豈能嫁犬子"?你這個將領是老虎,人家的國王是一條狗,這個比方也有點太欺負人了吧?就算你過分到了這種程度,人家孫權還是忍了。忍字心頭一把刀,他真的把刀子橫在了自己的心上。

可一可二不可三,後來關羽北伐曹操,糧食緊張,沒打招呼就派人去孫權的地界搶奪軍糧。孫劉還在聯盟,卻跟人家開口要糧食,人家也不會不給你,用得着派人去搶嗎?人家一看,你這麼狂妄,要是讓你把曹操打敗了,不是同樣還會回過頭來收拾我嗎?原來指望孫劉聯合,保持安定,現在倒好,你關羽欺負人,竟然比曹操還狠!

到了這時,不管怎麼說,也是劉備方面違背了道義。劉備號稱要光復漢室,維護天下道義,但是劉備的行爲,確實和劉備說的不是一回事。

於是孫權發兵,奪取荊州,關羽敗走麥城,劉備從此失去了最勇猛的將領,最親密的兄弟。而荊州的失守,更讓他失去了北伐中原的根據地,所以日後不管諸葛亮怎麼努力,也只能六出祁山,無功而返。

到了這時,諸葛亮的隆中路線就已經破產了。劉備一度看到了光復天下的希望,而這希望就像曇花一樣,轉眼就成了泡影。

客觀地說,事情走到這一步,基本上還是劉備的咎由自取。是他先違背了復興天下的道義原則,違背了諸葛亮"外聯孫吳"的隆中路線,是他先背叛了自己的盟友。更好的做法,是真誠。孫權要土地,劉備就算不給土地,起碼也要把荊州的物產分給人家一半,不然拿什麼來表示合作的誠意呢?連一個盟友都維護不住,又有什麼資格要天下英雄對你心服?

劉備口口聲聲要復興漢室,口口聲聲要誅滅"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可是他自己的行爲,又比那個假公濟私的曹操好到哪去呢?如果再不醒悟,失去的只怕會更多。

果不其然。劉備念念不忘兄弟之義,發誓要爲關羽報仇。出兵時,趙雲等人勸諫,他不聽;孫權派人請和,他不許。兵出巫峽,連營七百里,真是傾盡國力,極盡一時之雄壯。而隨後陸遜火燒連營,大破蜀軍,器械物資損失殆盡。

這一戰讓蜀國元氣大傷,也讓劉備一病不起,不久辭世。

【劉備】

而本來他還有機會。就在孫權請和的時候,劉備滿可以展開談判,滿可以再索要荊州。反正那裏也是和曹操交界的地方,劉備從那裏攻打曹操,孫權又有什麼不樂意的?不管誰輸誰贏,東吳都是隔岸觀火,都是漁翁得利。就算不能把荊州全部給劉備,哪怕只給三個郡,不是也可以屯駐修整、進軍中原嗎?

孫權不是沒有給劉備機會,可是劉備卻沒有把握住。

劉備爲了兄弟的小義,違背了天下的大義。所以最後,天下也就離他而去。

由此可見,道義二字,真的不是放在嘴裏隨便說着玩的,你得去做,還得做到。你不光要服人的口,還得服人的心。不然,不管你一時再怎麼強盛,天下也會最終拋棄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