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开卷提供的数据,2019年上半年中国图书销售市场整体保持了上升趋势,继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速,相比去年同比增幅了10.82%。具体到网络书店和实体书店,与我们近些年的观察相符,网路书店的销售一直处于高度增幅当中,但是实体书店继续出现了负增长。不过,2109年的下半年这一态势有望得到改观,7月2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图书经营品种、规模与本校特点相适应的校园实体书店,有望到2020年底,在全国范围打造一批独具高校特色的校园书店。《意见》的出台对接下来的图书销售市场有多大的影响,是否能够改变网络书店与实体书店的面貌格局,让我们拭目以待。

在2019年上半年的图书销售数据中,有几个重点值得关注。上半年的新书品种有9.09万种,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22%。新书品种的收缩估计还会有继续下降的趋势,从去年开始,图书业的书号有大量的缩减,这意味着新书出版要经历更严格的市场预估和分析。对出版社来说,一本新书的出版如果没有带来更大的销售量和市场影响力,新书倒不如更换为更安全销售量更稳定的公版书。就算有新书出版,相比前些年,新书的价格也有明显的提升。新书对整体的图书销售的占额比越来越小。无论是在各大网店还是实体书店,畅销书的榜单上,基本没有新书的身影。

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上半年的销售数据中,少儿图书的销售数据一直稳定攀升,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份额,其次是社科类图书和教辅类书籍。这点并不意外,在世界图书的市场上,少儿图书的市场一直都是很稳定的,国内图书市场上的少儿类图书加上教辅类图书,基本占据了图书类的半壁江山,至少反应出了我们的阅读一直都以注重实用性和目的性为主,大多数这类图书要么是为了启蒙识字教育,要么是为了儿童和青少年的考试复习阅读,闲适性的书籍,比如文学类阅读一直都是很小的份额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问题。甚至我们可以从中窥得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核心焦虑不是父母自我教育,而是儿女的教育问题。父母无法获得自我满足,只能将自我的焦虑投射到儿女的教育身上。而社科类图书的比重攀升,也反映了出版界这两年的一个大的动向,比如中信出版社的“见识城邦”“新思文化”,社科文献出版社的“甲骨文”“启微”,理想国的“理想国译丛”译林出版社的“人文与社会译丛”“人文通识读本”等等,各种新老丛书都有各种社科类图书出版,犹如百花齐放。

依照这个标准来看上半年的畅销书榜单,虚构作品中,从排名第一位的余华的《活着》到第十位钱钟书《围城》,没有一本新书出现在榜单之上,处在这个榜单上的作品已经从最初的畅销书进入了现在的常销书的行列。按说,如果畅销书代表了出版方一时的市场营销的成功,常销书才是一本书真正市场价值的体现,但是对于榜单上的熟悉的几本常销书,我们却感觉到喜忧参半。欣喜的是,刘慈欣的科幻巨作《三体》系列持续热销,至少说明了我们的科幻市场正在崛起,可以带动更多原创科幻作品的出版和热议,而《流浪地球》上榜大概跟春节档的同名电影的票房大卖有直接的关联。值得注意的是,有越来越多出版方意识到电影和电视剧热映对图书营销的巨大影响力,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和电视剧书籍登榜。今年的虚构作品中,虽然新书不多,但是阿来的新作《云中记》和麦家的新作《人生海海》依然获得了很大的关注度。麦家是中国作家中少数具有世界声誉,并且具备畅销书作家潜力的作家,他的每本小说出版都会赢得很大的资源,新经典文化在推销麦家作品也下足了功夫。相对而言,阿来在《尘埃落定》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一直没有很出色的作品,这本《云中记》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也吸引了不少读者。

但是这份榜单让人忧虑的不仅是畅销书新品的缺乏,更多是常销书品种的单一化。上榜的作品中,无论是《活着》《红岩》,还是《平凡的世界》《围城》,都说明了一个类似的问题,这些书籍的受众群基本都是中学生为主,是课堂上老师布置的课外阅读最常见的几部作品,也是中学教育中最常见的几本名著。像《红岩》《平凡的世界》《围城》,二十多年前我们就在课堂上阅读这些作品,现在依然如此。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是经典作品的生命力在发挥作用,但是几十年中间,我们只有这几本经典可以阅读吗?或者,我们可以反省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畅销书和常销书依靠的到底是成熟的图书市场,还是依靠的学校教育?这样的畅销书跟教辅教材有什么样的区别?

在非虚构的榜单上,值得注意是,蔡康永的情商课《为你自己活一次》,陈果的爱情哲学课《好的爱情》和《好的孤独》这类心理自助图书的畅销,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人的焦虑。蔡康永的电视节目的频繁露面,陈果在大学课堂上课的视频的在网络上的热播,是这类图书登榜的一个原因。这也让我们意识到现在的图书市场的一种变化,尤其是随着抖音和快手一类的短视频的兴起,很多图书和电影也会因为短视频的高流量成为畅销一时的单品。

从这个标准看上半年的少儿图书榜单会很有意思,占据少儿图书榜单前三位的基本都是翻译作品,像怀特的《夏洛克的网》,黑柳彻子的《窗边小豆豆》和麦克布雷尼的《猜猜我有多爱你》,都是经典作品,积累了大量读者,它们长期霸占榜单提醒了我们一个问题,中国的作家有没有能力创造出经典的童书。严格来说,中国没有合格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算是一个异类和例外。那些以儿童文学的的名义创作的作品,要么是过于成人化,少儿不宜;要么是过于幼龄化,把儿童当傻儿哄。儿童文学榜单上的《狼王梦》就是成人化的代表,《小猪唏哩呼噜》是幼龄化的代表。像《夏洛克的网》这类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我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赶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