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的有一个基本设定,主人公一定是天赋异禀,骨骼清奇的天才,没有这个人物设定,基本的故事走向都会走偏。这个人物设定想起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年轻人行走江湖,如果本来也就没什么经验,再没有点本事傍身,估计江湖没走两步,就一命呜呼了,就算没这么惨,也少不了被人骗,被人下毒,被人羞辱的惨痛经历。所以,武侠小说中,主人公开始正式走江湖之前,都会集中学点本事,老师觉得你的功夫学得差不多了,江湖上只要不是遇到高人,三教九流之辈,还是能应付,最不济的话,打不过了学会逃跑的本事,只要别丢掉性命,这就可以。

这就要说回来了,学功夫,哪有这么简单?一般人都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没有个十几年,几十年的功底,哪能学好功夫。如果主人公再是个笨人的话,估计一辈子只能用来学功夫了,根本没时间走江湖了。所以,武侠小说只能设定主人公是个天赋异禀,聪明绝顶的武学奇才,还能加上各种巧遇,一般偶遇名师,如果没有名师,那也要掉进悬崖,大难不死,偶然奇遇,得到武学秘籍一本,能够在短期内达到功夫速成的目标,然后才能去江湖上历练。

这种人物设定要说举例,那真是俯拾皆是,就以金庸的系列小说为例,早期作品中,《碧血剑》的袁承志的恩师是华山派的神剑仙猿穆人清,小说中交代说穆人清武功之高,当世已可算第一人。他能收袁承志为关门弟子,除了敬他父亲袁崇焕为国杀敌,冤屈而死,为之破例,还因为他是一个聪颖肯学的孩子。这点怎么体现出来呢?小说中,为了体现袁承志是个学武的天纵之才,不但要安排他学会了华山派的功夫,还要学会了木桑道长的轻功和暗器,抽空还得到了金蛇郎君的金蛇秘籍和金蛇剑。这就花去了十年时间,此后袁承志终于把金蛇秘籍里的功夫与华山派的功夫融为一体,有所成之后,穆人清才终于放他下山,闯荡江湖。

金庸早期小说中的人物还基本固守这种学成之后闯江湖的基本模式,但是他的小说成熟之后的人物就有很多不一样了。比如《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甚至包括《鹿鼎记》中不学无术的韦小宝,都是聪明之人。杨过之所以能加入古墓派,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黄蓉担心他太过于聪明,心中对其有所防范,要不是黄蓉对杨过的偏见,大概杨过的人生是另外一种模样。黄蓉防范杨过,当然有杨康的原因,但是仔细追究起来,还是因为两个聪明人之间的那种下意识敌意作祟。郭靖黄蓉带杨过和武氏兄弟去桃花岛,黄蓉内心忌惮杨过习武,打算自己去教他读书。杨过不到三个月,已将一本《论语》教完,小说中说杨过“记诵极速,对书中经义却往往不以为然,不住提出疑难”。黄蓉此时意识到“此人聪明才智似不在我下……再学了武功,将来为祸不小,不如让他学文,习了圣贤之说,于己于人都有好处”,于是耐着性子教完了《论语》,跟着教《孟子》。如果没有后来杨过巧入古墓派,认亲欧阳锋,华山之巅结识洪七公,断臂后又因神雕与独孤求败结缘,大概这部小说就没啥看头了。

还有张无忌。金庸在《倚天屠龙记》的后记中点评张无忌这个人,说他性格软弱,在任何事情上都拖泥带水,缺少英雄气概,这样的人武功再高也成不了政治领袖。这当然是人性的弱点,也是张无忌最与众不同之处,说白了,相对于郭靖的质朴坚韧,杨过的激情狂放,张无忌的性格更接近我们普通人,因为他太软弱了,见了漂亮姑娘都喜欢,每个人都狠不下心说分手,才导致整部小说接近于琼瑶阿姨的气质。但是话说回来,张无忌就算性格再软弱,我们普通人也难以企及,这人聪明不说,还巧遇连连。就算金庸生花妙笔,也难逃武侠小说中掉下悬崖,大难不死,获得武功秘籍的基本套路。小说中,他在昆仑山的雪谷,偶然治愈患病苍猿,获得《九阳真经》四卷本。这么高深的秘籍,要是让普通人去练习,那估计一辈子都难,但是张无忌身有主角光环,而且自小得张三丰传授零散的九阳功,学习起来自然事半功倍。小说中写到他“只短短四个月时光,便已将第一卷经书上所载的功夫尽数参详领悟,依法炼成”,“张无忌练完第二卷经书,便已不畏寒暑。只是越练到后来,越是艰深奥妙,进展也就越慢,第三卷整整花了一年时光,最后一卷更练了三年多,方始功行圆满”。

算下来,张无忌学习《九阳真经》花了五年多,那他学习乾坤大挪移呢?

小说中第一次提到明教的乾坤大挪移说是“明教历代相传一门最厉害的武功,其根本道理其实并不奥妙,只不过是先求激发自身潜力,然后牵引挪移敌劲,但是其中变化神奇,却是匪夷所思”。现在看这句话,其实就是为了之后张无忌的速成做铺垫,没这个铺垫的话,张无忌能在短时间内学习明教最厉害的功夫,真的有点说不过去。乾坤大挪移最大的神奇之处大概在于,虽然并不玄妙,但是学习起来太难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如同数学中的奥数题,那些对数学没兴趣的人犹如天书,那些喜欢钻研数学的人甘之如饴,觉得解答奥数题是一种巨大的享受。小说中说光明左使杨逍承蒙明教教主阳顶天传授一些“这神功的粗浅入门功夫”,杨逍练了十多年,也只练到了第二层。而阳顶天练到了第四层,走火入魔,明教第八代教主武功最高,也只能练到了第五层,结果在炼成的当天也走火入魔身亡。

此后,张无忌与小昭在密道中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乾坤大挪移,秘籍上说:“第一层心法,悟性高者七年可成,次者十四年可成”,第二层也是要七年,次者十四年,还说如果练了二十一年没有进展,那干脆就放弃,别再练了,否则容易走火入魔——看历代明教教主,大多都是死于走火入魔,大概对此告诫有种赌气的心理,总觉得自己可以更高一层,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了,金庸在书中这样形容这些自不量力的各位教主:“昔日明教各位教主大都也明白这其中的关键所在,但既得身任教主,个个是坚忍不拔,不肯服输之人,又有谁肯知难而退?大凡武学高手,都服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话,于是孜孜兀兀,竭力修行,殊不知人力有时而穷,一心想要‘人定胜天’,结果往往饮恨而终”。但是张无忌机缘巧合,九阳神功大成,练习乾坤大挪移这种雕虫小技,半日之间已经练到了第七层。呵呵

小说中为了铺垫这种速成之法,也是大费苦心,比如金庸这样解释说张无忌的这种天赋:“原来乾坤大挪移心法,实则是运进用力的一项极其巧妙的法门,根本的道理,在于发挥每个人本身所蓄有的潜力。每人体内潜力原极庞大,只是平时使不出来,每逢火灾等紧急关头,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往往能负千斤。张无忌练就九阳神功后,本身所蓄的力道已是当世无人能及,只是他未能得高人指点,使不出来,这时学到乾坤大挪移心法,体内潜力便如山洪暴发,沛然莫之能御。”好吧,金庸这样说,至少可以自圆其说,勉强让我们相信,张无忌天赋异禀,能在半日练就别人一辈子都练不成的神功。没办法,这就是主角光环。

再说韦小宝。韦小宝这个角色乍看起来一点不像聪明人,倒像个小痞子。也难怪,《鹿鼎记》本身就是反武侠的武侠小说,韦小宝这个角色的设置自然不像其他主角,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侠客。可以说,除了学武,其他任何技能,尤其是涉及到吃喝嫖赌抽,下毒撒谎溜,没有韦小宝不擅长的。韦小宝生于妓院,发迹于皇宫,流连于官场,深谙人性之道,说白了,除了武功不行,其他任何一方面都是老江湖。他走江湖的办法,一个是身边总是带着护卫,要么是天地会的兄弟,要么是皇宫的大内侍卫,这些都没有的时候,身边还有一个体己人双儿。《鹿鼎记》中少有的几处韦小宝主动想要学武功的场景,一个是在少林寺时,想要追阿珂,只能跟老师侄澄观学武。

这里岔开一句,少林寺的这位澄观大师,才真的像一个学武之人,书里说他八岁在少林寺出家,七十余年中潜心武学,从未出过少林寺,博览武学典籍,所知极为广博。因为潜心武学,对人情世故基本不通,为人有些痴痴呆呆,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武呆子”。韦小宝花痴心上来,一心想追上阿珂姑娘,偏偏又打不过。这位澄观师侄露了一手一指禅,韦小宝觉得很实用,想学来防身。澄观这个时候来了一个现身说法,说少林寺武功要循序渐进,入门之后要先学少林长拳,然后再学罗汉拳,然后学伏虎拳,内功外功有相当基础了之后,再学韦陀掌,七八年之后学得差不多了,再学散花掌。至于一指禅这种上乘功夫,少林寺有位禅师,生有宿慧,学了三十六年,练成了一指禅,书中说这是“进展神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澄观这种武呆子,每天除了钻研武学之外,再无其他兴趣,这样的人学到了五十三岁终于“略窥门径”,算下来他也花费了四十二年,在少林寺千余年来,可以名列第三,已经值得骄傲了。

可惜的是,韦小宝学武不是目的,泡妞才是,他想学的是武学的速成之法,对澄观这种武呆子来说真是大大的为难,最后空学了几招花架子其实也没多大用处。但是遇到逃命的时候,他倒是真的想学,对学武之人来说,韦小宝这种奇葩大概也千古第一人了。

对了,关于学武,其实在王晶和周星驰版的《鹿鼎记》中倒是有个很好的现身说法。陈近南要教授韦小宝绝世武功,拿出一本册子。韦小宝说,这一本绝世武功的秘籍要看上一个月。陈近南说,这本册子只是绝世武功的目录,对面摆成书墙的才是完整的武功秘籍。他说,他是看了三年,练了三十年才有所成就。这才是学武的真实境界,所以说,武侠小说主人公只能靠天资过人和机缘巧合的人设才能武功速成,没有速成之法的武侠小说,根本就没法成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