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機長》曝光了最新預告,看完預告,筆者頗爲感慨,今天,就從航空史來講講這百多年來飛行駕駛人員的艱辛歷程。

數千年以來,我國古代很多人想了很多辦法,幻想能夠飛上天空。但是由於受限於當時的科學技術,最終均以失敗而告終,其中有不少人爲此付出了生命。直到1903年12月17日,美國萊特兄弟發明一種叫做飛機的飛行器。人們終於可以搭載它飛上天空。

美國萊特兄弟和他們的飛機

然而飛機飛上天空只是成功了一小步,如何將飛機轉變成戰爭機器或者交通工具纔是根本目的。將飛機實用需要解決幾個問題,一個是飛機的載重量,一個是飛機的速度 ,一個是飛機的高度。一架飛機要想擁有大的載重量,快的飛行速度 ,高的飛行高度。就需要飛機機體平臺要大一些,氣動設計要符合空氣動力學,飛機的發動機要給力等。

現代最先進的軍用發動機,普惠F135渦扇發動機

隨後數十年,不管是軍用飛機還是民用飛機,體型都是越來越大,氣動設計也越來越好。發動機從最初的螺旋槳一直到現在的渦扇發動機,推力也越來越大。隨着飛機性能的提高,越先進的飛機,對於飛行駕駛人員或者乘客的生存環境,考驗也是越來越多。主要問題就是溫度,氣壓和氧氣飽和度三大關鍵因素。衆所周知,雖然地球表面有一層大氣層。但是飛機飛行達到一定高度後,大約每上升1000米,溫度就會下降6℃。另外高空中的氣壓和氧氣飽和度也會越來越低。簡單說就是高空中的空氣稀薄並且非常寒冷,人體如果直接暴露在這樣環境中就會出現缺氧、體溫下降、高原反應和高空減壓病症狀,這些症狀在嚴重的時候會導致人失去意識甚至奪走人的生命。

早期飛行員的工作環境非常惡劣

早期的飛機都是開放式駕駛艙,並沒有採用現在的整體式座艙蓋,最多隻有一個風擋。爲了克服高空的惡劣環境,當時的辦法很簡單——不去高空。最初飛機最大飛行高度不會超過5000米,例如一戰時,世界各國的戰鬥機,一般活動範圍是3000~5000米。在這樣的高度飛行,飛行員不管冬天還是夏天,都需要穿上相當厚的飛行服,以抵禦空中的嚴寒。我們印象中,老照片上的飛行員都需要穿一身包得嚴嚴實實的皮大衣。然而開過摩托車的讀者都知道,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由於速度大大超過非機動車,都需要穿上較厚的衣服。但是過厚的衣服會降低人的反應速度。在一戰中,包得嚴嚴實實的飛行員在實際戰鬥中,不管是操縱飛機還是操縱機上的武器其難度可想而知。

早期飛行員配備的氧氣瓶

關於空中缺氧的問題,最終的辦法很簡單,就是爲飛行員配備專用的氧氣瓶。飛行員在使用氧氣瓶時,跟潛水員一樣。一般都是用夾子將鼻子夾起來。然後用嘴咬住一根管子,管子連接氧氣瓶,這樣就可以在一定高度的空中維持人員機能。以現在的眼光看,飛行員一定非常累。以上兩種方法,可以保證飛行員在空中基本的生理特徵。但是飛行員想要舒服的駕駛飛機,基本上還是天方夜譚。因爲除了低溫和缺氧兩個問題外,還有低壓和高速飛行時帶來強大的衝擊。爲了解決這一問題,後期的飛機開始試着採用整體式的密封座艙。讓飛行員可以在封閉的空間內操縱飛機或者機載武器。

美國空軍F-16戰鬥機飛行員

後期我們看到的戰鬥機飛行員,一般都在封閉的座艙中,身裝連體飛行服或者皮衣,頭戴飛行頭盔,臉部罩有一體式的飛行面罩,面罩連接飛機上的氧氣瓶或者供氧設備。座艙內普遍採用加壓的方式。從而可以讓飛行員,更好的投入到戰鬥中。由於先天設計的原因,戰鬥機一般採用單人或者雙人座艙,戰機的整體設計一切以戰機作戰性能爲首要考慮因素。

現代民航飛機空客A319座艙圖,飛行員穿着短袖

而大型飛機,例如轟炸機,運輸機,民用飛機,由於機體空間大,可以安裝大型的供氧設備,溫度控制裝置,加壓裝置。當飛機在高海拔飛行時,座艙可以調節內部氣壓和溫度,使得內部環境達到接近低海拔地區的氣壓、氧氣含量和溫度,這樣飛機不管是飛行員還是乘客都可以免受外界惡劣環境的影響。所有機上的人員,都可以穿平常的衣服在上面工作和休息。這些設計都是以人爲本。

飛鳥撞擊空中的飛機後,當場擊碎駕駛艙風擋

可以看到採用這些技術後,極大地擴展了新一代飛機的飛行包線,然而新技術並非十全十美。戰鬥機或者民用飛機在高空中飛行時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例如現代戰機,在空中飛行時,經常會遇到鳥撞,異物襲擊等。由於飛行高度和飛行速度較高,很多關鍵部件也會出現金屬疲勞。幾十年來,多國多型戰機均發生多起座艙蓋爆裂的險情。其中很多戰機發生墜毀事故,但是有一些飛行事故,由於飛行員技術水平高,個人意志強,也有成功迫降的例子。

蘇-35UB戰機空中無艙蓋飛行

例如圖中是俄羅斯一架蘇-35UB多用途戰鬥機,進行無艙蓋飛行(參與一部電影的拍攝)。這個時候戰機在高空高速飛行。飛行員在空中面臨高速氣流的衝擊,在低溫低壓的惡劣環境下。完全依靠俄羅斯飛行員嚴實的飛行大衣,伏特加打造的強健體魄,超強的意志,艱難操縱戰機成功返航。戰鬥民族不是吹的。

那麼有沒有比戰鬥機座艙蓋空中破裂更危險的事故呢?答案是有,而且發生在中國。

四川航空公司3U8633航班使用A319-100型飛機

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公司3U8633航班使用A319-100型飛機,執飛重慶江北機場至拉薩貢嘎機場的航班。這型飛機是我國訂製的高原型民航飛機。與A320相比,發動機功率略有提升,但是飛機體型較小,本次航班搭載119名乘客,9名機組人員要少於普通的A320飛機。可以理解爲,A319-100型飛機整機的推重比較高。另外飛機上的供氧裝置也多於普通民航飛機。

圖爲事故機實景照片

當天上午7點整,也就是飛機起飛40分種後,巡航至四川雅安境內,飛行高度約9800米時,飛機駕駛艙右座風擋突然毫無徵兆破裂,在強大的氣流衝擊下,風擋瞬間脫落。副駕駛被強大的氣流吸到窗前,一度半個身子被吸到艙外。幸運的是有安全帶的保護,副駕駛並沒有被氣流吸走。隨後在多人的幫助下,將副駕駛成功拉回艙內。事後經過檢查,副駕駛腰部嚴重扭傷。

3U8633航班空洞的窗口

空洞的窗口,導致飛機座艙開始失壓,機艙內的空氣逐漸變得和外界一樣稀薄,此時極易導致機上人員昏迷。前段時間日本航空自衛隊一架F-35A隱形戰機直墜太平洋,據媒體報道就是飛行員缺氧導致的。

事故發生後,客艙的氧氣呼吸面罩自動脫落

隨着機艙失壓,客艙的氧氣呼吸面罩自動脫落,在機組的努力下,119名乘客快速進入緊急狀態......此時客艙還面臨另一個險情,高速氣流通過窗口,高速衝擊駕駛艙與客艙的安全門。這是比颱風更強烈更危險的低溫風暴,如果處理不當,低溫風暴可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將客艙內的人員凍傷,也可能刮損飛機內部設施,造成進一步破壞。在這關鍵時刻,多位女性機組人員臨危不懼......

沉着冷靜的機組人員

此時,最危險的地方,依然是駕駛艙。由於高速氣流的衝擊,駕駛艙的儀表盤被吸偏了位置,客艙的小物件也飄的四處。更爲致命的是,很多儀器已經失靈。所幸的是飛行員沉着冷靜,及時將應答機調整到7700(這是飛機發出緊急信號的代碼,意思是我需要幫助),並着手動緊急降低飛行高度。出於安全考慮,這個過程非常關鍵,如果快速下降高度,客艙內的乘客會出現嚴重的生命不適。對於免疫力不強的乘客,可能會造成致命的後果。

四川航空公司3U8633航班使用A319-100型飛機當時的飛行軌跡

除了失壓和高速氣流外,駕駛艙的嚴寒環境,導致很多儀器失靈。刺骨的寒風導致飛行員無法看清備份儀表和外面的環境。巨大的風噪導致飛行員無法與地面的保障單位溝通……在空軍空軍西部戰區和民航相關單位的協調下,快速清空了相關空域。飛行員沉着冷靜,逐步降低飛行高度和速度,空中180°迴轉緊急飛往成都,最終於7:42成功備降在成都雙流機場……

電影《中國機長 》劉傳健的扮演者張涵予

歷史上罕見的空中險情就這樣成功化解。事後官方公開的信息,3U8633航班的飛行員叫劉傳健,是一名中國空軍的退役飛行員。在電影《中國機長 》中,劉傳健的扮演者是我國著名張涵予,他扮演了很多硬漢形象,可以說是《中國機長 》中最值得期待的角色。

圖片爲兩名飛行員的衣服,在高速氣流衝擊下,嚴重損壞

在萬米高空,3U8633航班座艙蓋脫落後,以劉傳健機長爲首的機組人員,面臨嚴寒,缺氧,空中失壓,高速氣流的衝擊......諸多極限挑戰,硬是憑藉個人高超的技術,超強的意志,全體機組人員的努力將搭載119名乘客成功返航,這一壯舉,成爲世界航空史上一大奇蹟。相比於好萊塢電影中那些虛構的超級英雄,劉傳健機長才是當之無愧的超級英雄。

經歷過那次事件的人,對於生命的價值有了新的認識。對於沒有經歷過那場事件的國人,慶幸的是9月30日全國公映的《中國機長》中,將可以直觀體驗那場空中壯舉。《中國機長》是博納影業集團出品的“中國驕傲三部曲”第二部,鑑於首部《烈火英雄》的成功熱映,對於觀衆而言,《中國機長》絕對值得期待。這部電影有筆者喜歡的硬漢張涵予,還有很多優秀的年青演員。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圖片轉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