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瞭解清史的朋友們,對於清朝八旗子弟的一個習俗一定不會陌生,那就是“善騎射”,隨着1644年清軍的入主中原,清朝的統治也處於一個較爲穩定的態勢。但正因爲身處較爲安定的局勢之下,所以爲了防止八旗子弟漸生慵懶陋習,所以皇帝們必須通過時常圍獵的方式來鍛鍊加強將士們的體質。

久而久之,就必須要有固定的場所來供皇家圍獵,而著名的木蘭圍場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應運而生。從康熙確定爲定製一直到嘉慶時代,長達140年的時光中,康熙乾隆幾乎每年都去,唯獨雍正皇帝一次也沒去過,要知道這是有違康熙所定祖制的。

關於爲何雍正不會去木蘭圍獵的問題,在我看來,主要由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兩大方面決定,接下來我們進行細緻地講解。

木蘭圍場歷史概況淺析

在講主客觀因素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木蘭獵場(也稱爲木蘭圍場)的一個歷史概況。木蘭圍場作爲清代最大的皇家獵場,佔地14000多平方公里,地處河北省東北部的內蒙古草原,於1677年(康熙十六年)被康熙首次北巡時看中,當時隸屬於蒙古喀喇沁、翁牛特等旗管轄。經過4年的時間,在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第二次北巡時得以確立爲清朝皇家的圍獵場。

在此後140年的時間裏(1681—1820),三代帝王(康熙、乾隆、嘉慶)共去過105次,而其中又以康熙和乾隆的次數爲最多,爺孫倆幾乎每一兩年都會去一次。但很奇怪的是,中間的雍正皇帝在其在位期間,卻沒有以皇帝的身份去過一次。

客觀因素

1、秋獮由來及成因

因爲木蘭圍獵在每年的七八月份舉行,正值秋季,所以稱之爲“秋獮”(春季稱爲蒐【sou】、夏季稱爲苗、冬季稱爲狩)。

而之所以會選在木蘭秋獮的原因,並非單純康熙喜歡這個地方,實則暗藏玄機。1677年(康熙十六年),當康熙第一次發現這個水草豐美之地時,曾經發出了一句感嘆,“萬里山河通遠檄,九邊形勝抱神京”,光從字面意義上來看,就絕不僅僅讚歎此地物美豐饒這麼簡單。木蘭圍場所在的位置恰恰有向西拱衛京師、向東安定蒙古諸邦之意。

康熙8歲登基,少年天子一腔治國之志。1677年正值平定漠北蒙古之際,康熙此舉恰恰可以起到管理蒙古三大部(漠南漠西漠北)。因爲在圍獵的同時,康熙可以借木蘭之地就近接見蒙古的王公貴族,利於對其進一步聯絡和管理,從而達到邊防安定的作用,這便是康熙感嘆當中的“萬里山河通遠檄”的意義所在。

當然,康熙的選擇還受一個方面的影響,那就是滿洲八旗騎射的傳統習俗。我們都知道,清朝是由“馬上得天下”的民族建立的,所以爲了時刻保持八旗子弟的英勇善戰、騎射俱佳的本領,圍獵便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在狩獵當中,既可以調動八旗官兵的積極性(有獵物有獎賞),也可以使其鍛鍊了技藝,保持一種緊繃而非鬆弛的狀態,有效防止了在和平時期將士鬆懈懶散的問題。

2、雍正繼位之後面臨的窘境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69歲的康熙駕崩於暢春園,45歲的皇四子胤禛繼位,是爲雍正皇帝。其在位的13年之間(1723—1735),一次都沒有去過木蘭圍獵(以皇帝身份)。

究其原因,從客觀層面講,主要由於雍正繼位之時面臨的各種窘境所造成。一方面,在康熙朝遺留下來的財政問題十分嚴峻,雖然是康乾盛世的開端,但隨着下江南、各處巡遊所下來的花費甚巨,所以到雍正繼位之時,國庫是呈赤字狀態的。而另一方面,雍正繼位後面臨的是青海叛亂尚未平勘、朝中局勢甚爲微妙的局面,所以他也無暇顧及其他。

主觀因素:

雍正人生信條和顧慮

說完雍正面臨的客觀局面,我們來從主觀方面入手,看看雍正爲何不去木蘭圍獵的內心想法。1722年在父親康熙去世後,雍正已然是一個即將半百之人,與父親8歲登基遠遠不同,他內心深深明白自己需要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纔可以將自己的皇位坐穩,纔可以將大清帶入一個更加繁華的時代。

正因爲這樣的原因,雍正在位期間,都是秉持着“勤懇治國恐猶不及”的態度,所以爲了將財政難題和外部戰亂局勢儘快解決,他寧願違背父親康熙定下的祖制,將朝政和國家放在第一位。所以,從治國的勤勉程度上來講,雍正堪稱清朝之最。據不完全統計,光涉及到國家大事層面的奏摺,雍正每天就要批閱十幾件,他始終貫徹“今日是今日畢”的原則,有時候甚至會在批閱奏摺期間就睡着了。

也正是他十幾年的勤勉努力,清朝的局勢朝着更加有利的方向發展,所以,在史學界評說之時,相對於其取得的功績,不遵“木蘭秋獮”之過已然不那麼重要了。

史海君說:

正是由於木蘭圍場本身物產豐饒而且地理位置的關鍵性,又兼之狩獵對於八旗官兵的重要性,自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第一次秋獮開始,木蘭秋獮便成爲了清朝的定製。

而雍正繼位後,由於自身的治國作風以及面臨的各種窘境,他不得不專心將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處理朝政解決難題上面,這才導致在位期間沒有去過木蘭一次的原因,當然,在其臨終彌留之際,特別留下遺訓,告誡後世務必要“遵皇考所行,習武木蘭,毋忘家法”,所以從這一點上看,雍正之所以不去木蘭圍獵除了顧慮也有無奈,所幸其後的乾隆和嘉慶在自己的遺訓下,將木蘭秋獮之制傳承了下去。

參考資料:

《清聖祖實錄》、《清世宗實錄》、《清高宗實錄》

《康熙起居注》

趙爾巽《清史稿.聖祖本紀》、《清史稿.世宗本紀》、《清史稿.高宗本紀》

版權註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曉生”原創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違者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