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大地上

曾經有過一個俄羅斯僑民小村莊

19世紀20世紀之交,一大批俄羅斯人遷入中東鐵道重要樞紐之一的橫道河子。一部分東正教“舊禮儀派無神父派”俄羅斯人,不堪沙皇的殘忍迫害,也遷居我國牡丹江地區。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國東北之後,近十戶舊禮儀派俄羅斯僑民,於1937年向僞滿洲國日本人當局申請,獲准在一片荒無人煙的山林開荒建村,該村距橫道河子約25公里。爲紀念被推翻的沙俄王朝,取村名爲“羅曼諾夫卡”。舊禮儀派村民以農耕和狩獵爲生,獵取的動物有老虎、黑熊、狼、狍、兔等。他們恪守舊禮儀派禮儀,生活勤勞簡樸,一切自力更生,很少與外界交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1953年至1955年,大部分村民陸續遷往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等地,最後的4戶居民於1963年離開中國。

(現在的柳樹屯村即爲羅曼諾夫卡村)

羅曼諾夫卡村自上世紀40年代以來,陸續被學者考察和描述。日本人當年曾寫出過3本專著;我曾於90年代在日本閱讀過,並複印了其中最早的一部。近年,羅曼諾夫卡已成爲國際論壇諸多學者關注的熱門話題。日本東洋書店於2007年仍有專著出版。俄羅斯和美國也有研究著作問世。

近十年來,我曾多次到俄羅斯後貝加爾的若干地區考察俄羅斯東正教舊禮儀派,就此寫出過相應的調查報告。關於東正教舊禮儀派,我國學術界介紹的很少,這是俄國曆史上一件社會政治影響巨大的歷史事件。舊禮儀派俄羅斯僑民在中國的生活,尤其是作爲典型實例的羅曼諾夫卡村的生活狀況,也應當是這一歷史的重要篇章。

然而,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這一重要歷史事件被我們中國學界徹底遺忘。這件事在黑龍江、牡丹江、橫道河子等地的地方誌以及其他媒體中也找不到任何相關信息。我近年來還多次到訪牡丹江及橫道河子,向能夠找到的相關人士問詢,所有的人都毫不知情。

(羅曼諾夫卡村民曾經的生活照)

2014至2016年期間,我曾和牡丹江民間文藝家協會劉偉波會長、中國民俗學會李春園副祕書長組成考察組,進入曾經名爲羅曼諾夫卡的柳樹屯考察。我們在訪問村民的過程中發現一位年近80的老人,關於該村他尚有清晰的記憶。2017年再次考察時,又發現了四位老人,他們都曾在俄羅斯僑民最後外遷前和這些村民有過接觸,還依稀記得當年的諸多情景。現存的俄式木結構建築仍保存有兩座,舊禮儀派教堂遺址尚存,拆下來的木料就堆積在遺址近旁。

(劉魁立先生在柳樹屯村考察)

我認爲,通過對羅曼諾夫卡的歷史考察,可以對曾經居住在中國的俄羅斯僑民的生活狀況和生活方式有更爲深刻的探索,以形成對地方歷史的全面勾勒。也可以瞭解羅曼諾夫卡的村落結構對柳樹屯的建村結構以及後來村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是否發生了影響和發生了怎樣的影響。

(羅曼諾夫卡村的孩子們)

(羅曼諾夫卡村的婦人)

我認爲,柳樹屯作爲“百村社會治理調查重大項目”的調查對象之一,研究其前期的歷史脈絡,特別是建村初期村民的生產生活方式與自然環境及社會歷史的互動關係,應該是題中應有之義。這對該村的現今管理及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更不要說這種考察還會給我們提供許多其他有價值的歷史的、社會的各種信息。

(羅曼諾夫卡村的生活)

我還認爲,今天的柳樹屯村地處偏僻山林,村民不多、生活閉塞,因爲有了這樣一段歷史,同時尚存若干可尋的遺蹟,就可以在自己的發展規劃中認真的研究並有效地利用這一因素,統籌規劃、因地制宜,進一步加大建設開發的力度,從而改變相對落後的家鄉面貌,使村民得以共享新農村建設的紅利。

柳樹屯村全景圖

劉魁立

劉魁立,民間文學、民俗學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亞洲民間敘事文學學會(中日韓)榮譽會長,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俄羅斯科學院《傳統文化》雜誌編委。主要從事中國民俗學及民間文學、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歐洲民俗學的研究。出版專著:《劉魁立民俗學論集》、《民間敘事的生命樹》、《中國節典——四大傳統節日》等。

【村落調查】欄目責編:王惠雲

圖片來源:劉魁立

圖文編輯:胡瀟

的公衆號

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