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根據中組部、中宣部、教育部在知識分子中深入開展“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的要求,浙江大學正積極開展相關活動。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科專家葉招明教授團隊發明的一項創新手術。他們團隊利用股骨重建盆骨的研究成果已經被國際著名骨科雜誌《臨牀骨科及相關研究》(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發表。

骨盆手術歷來以內部臟器多且結構複雜而成爲醫療領域內一塊“難啃的骨頭”,如何讓骨盆切除後得以重建,減少患者術後殘疾和併發症風險,一直是國內外該領域專家共同攻克的難題。

十二年的堅持終於開花結果

經歷了持續12年的創新臨牀研究,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科專家葉招明教授團隊,成功實現了骨盆腫瘤切除後用股骨重建骨盆的“移花接木”之術,爲生物學重建骨盆提出了新的選擇,保持了脊柱與股骨的連續性和骨盆環的張力,使得患者在功能重建後得以提高生活質量。

這一成果被國際著名骨科雜誌《臨牀骨科及相關研究》(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發表。第一作者爲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腫瘤病區副主任醫師林穠,通訊作者爲葉招明教授,本項研究共同作者還有,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科的楊迪生教授、李恆元、李偉栩、黃鑫、柳萌、嚴曉波、潘偉波等醫生。

“孤兒病”的“移花接木”

原發惡性骨腫瘤是一種罕見的“孤兒病”,僅發病率最高的骨肉瘤也就百萬分之二三。因此,全國專業從事這一疾病的研究和治療並不多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科已在這個領域深耕30年。

一般而言,對惡性腫瘤的切除手術就是處理“碗與水”的關係,不但要把腫瘤這個“水”通過手術倒掉,還要將盛水的“碗”即腫瘤生長的周圍一部分正常組織一併切除。

切除難,重建難,是骨盆腫瘤手術的兩大難題。第一重挑戰來自將帶着腫瘤的一大塊骨盆全部切除時,涉及大量臟器,一不小心就會造成大出血。之後的功能重建手術就是另一大挑戰,將因髖關節缺失導致的脊柱和下肢間的骨骼連接缺損進行重建,即重建骨盆。

林穠介紹說,過往常見的功能重建手術有兩種,一是曠置,就是不重建,骨盆不進行填充。術後,患側下肢自動上移,腳短縮現象會非常明顯,影響生活質量;另一種選擇就是骨盆缺損處植入半骨盆假體,但骨盆假體不僅昂貴,且時間用久了會鬆動,骨盆解剖結構那麼複雜,鬆動後再次翻修的手術難度和風險都很大。

葉招明教授團隊提出,將患者自身的股骨上端取下,補充到盆骨缺損處,而切掉的股骨部分則用人工關節代替。通過“移花接木”將骨盆這隻“碗”用自身的方式補回來,是因爲股骨上端與盆骨之間能夠癒合生長,可使二次修復不用再觸及骨盆內臟器。同時,股骨人工關節技術相較半骨盆假體也來的更爲成熟。

一篇推遲12年才發表的科研論文

有別於其他將基礎研究成果發表,進而推動臨牀創新,葉招明團隊的這項成果從2006年開始,積累了12年的臨牀創新經驗。

11例接受手術患者數據

“股骨重建骨盆,創新意義不僅是一種改良的治療手段。”葉招明說,“我們團隊要通過創新性臨牀研究,向世界介紹中國骨科醫生在這個冷門領域的深耕。”

這篇論文晚了12年才發表,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臨牀醫生們要通過每年術後不斷的觀察病人康復情況,得出這種“移花接木”手術方式安全可行的結論後,才能向外介紹經驗與成果。可以說,這項研究成果完全來自於臨牀實踐。

“每一次創新手術方式,我們都會與患者進行充分的溝通。”林穠說,“我們要在確保最低風險的基礎上,爲患者帶來更好的術後體驗。”

臨牀研究和基礎應用研究論文還不太一樣,前者更注重在實際中的應用,對病人有着立竿見影的好處,事實也是,通過這種手術方式,最直觀的就是步態穩定,可以棄拐。葉招明說:“我們從事臨牀創新的初心,不僅是保住患者的性命,也更要通過創新手術方式,保住他們的生活質量。”

11例手術的最終結果

據瞭解,這篇論文也是浙江省骨科第一篇研究手術技巧、手術方法的文章,發表在骨科的世界頂級期刊上。國際知名骨腫瘤專家、美國梅奧醫學中心的Franklin H. Sim教授還在《臨牀骨科及相關研究》雜誌上,對此文專門發表專題評論,認爲該術式爲骨盆Ⅱ區腫瘤切除術後的功能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作者:柯溢能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編輯:浙江大學微訊社 王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