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會感覺到凡是我管的領域都是問題一堆,反而我沒有過多參與的地方反倒是做的很好。”

這句話來自一位創業者,也是一位新晉老闆。在他的描述中,人資經理當天的工作彙報讓他大失所望,這位經理在團隊不到10人情況下加入,在團隊吸才最困難的時候,獨當一面,讓團隊規模在半年內翻了3、4倍。

最近的表現卻顯得“初出茅廬”,事事推諉、沒了主心骨,凡事需要老闆定奪,甚至口頭禪都是“你說要不要、你說做不做”,給老闆的感覺就是“你說怎麼辦就怎麼辦”。

☆ 老闆在反思後認爲“也許這個問題是老闆自己造成的。”怎麼造成的呢?他自己總結:

第一,過於斥責,缺少認可。老闆坦言,真的在心底覺着手下能力不行,甚至用“他們自己也知道”來描述這種“不行”,而且經常責備,以至於下屬的一腔熱情最後變成了放棄初衷。

第二,不敢相信員工。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不放權、事必躬親。“我提起來的中層幹部,怎麼工作我要管。如何開會、哪個客戶怎麼談、工作時間怎麼分配、應不應該進行培訓等等,我都要管”。

作爲領導人的反省是事情的一個面,作爲下屬,這位人資主管是明顯的“等靠思維”,等待上司的指令和分派。不論是出於什麼原因,讓“跟着領導走”變成一種缺乏獨立思考、獨立處事的藉口,繼而變成一種工作模式。

看起來始終在執行,但這樣的執行力不過是機械式地服從,沒有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談不上反饋、交流和觀點碰撞,當然就更談不上創新、反思、辯證了,本質就是思維怠惰、消極應對。

所以面對員工這樣的表現,建議老闆以充分放權作爲開始,嘗試建立更加長遠的互信和協作,好好溝通後提出對下屬明確的期待和要求,在動態配合中進一步考覈這位人資主管,並且期待能找回他當初獨當一面的樣子。

作爲領導者,問題在哪,其實這位老闆已經總結得非常到位了,出了問題就代表不勝任,找到了原因,就等於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敲門磚,那以最快的速度主動改變管理方式,讓自己更加勝任,像上文的K一樣,相信公司會越來越好的。

看起來,老闆總是管家婆,但是管得多管得密的管家婆,往往喫力不討好。

你的公司剛起步,老闆的交椅還沒坐熱,市場還沒打開、團隊不夠老練、模式還要再推敲,無論如何,即便是已經盈利的,你仍然覺得危機四伏,時下創投圈非常流行的那句“舉步維艱”你可能比誰都有感受,作爲創業者的,你怎麼敢輕易把公司交於他人之手。

可是,社會性纔是人的根本屬性,你的公司也必須敢於讓別人管。

你再厲害,也必須認清一個客觀事實:你一個人的思維和視野是有侷限的,你必須發揮團隊成員的積極性,讓他們有足夠的話語權和決策權,風險不是沒有,但是比起風險,機會顯然更多。

這兩個故事在管理上的問題,都是作爲老闆的你缺乏對分工和管理的剋制,身份轉換後,沒有同時轉換分工身份,依賴固有工作習慣,有指揮不當之嫌。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兩個新晉老闆,都不勝任,而這兩個公司,尚且不論制度健全與否,都缺少監督機制(或者說監督部門),不過,好在一位經常自省,發現問題癥結努力改變,一位尋求突破,找牛人蔘與制度建設,力求顛覆。

增強企業管理制度嚴謹性的最好辦法就是增加企業的監督力度,同時委派非常適合監督工作的人組成企業管理制度的監督部門。

什麼樣的人適合負責企業監督部門的工作呢?必須是高度負責任的人,也必須是有着很大的熱情的人,而且最爲重要的是這些人都必須有足夠大的膽子。

高度負責意味着運轉的效率,高度熱情意味着較高的投入度和專注度,而大膽是發現問題、糾錯的膽識和氣魄。

不合理的制度是滋生錯誤的溫牀。制度很重要,制度的建立和監督機制的動態完善,對企業來說,就是避免錯誤的有效方式。“你希望自己帶的團隊是什麼樣,你的制度就是什麼樣。”

如何實現企業業績連環增長突破,如您想進一步瞭解,歡迎留言或私信“姓名+聯繫方式”諮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