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不一定就有富人思維。實際上很多富人都是白手起家的,他們憑着超越一般人的思維水平才成功的。

搞明白以下三點,你就讀懂了富人思維。

諾獎獲得者、行爲經濟學理卡尼曼和特韋斯基曾出了這麼一個思考題:

你面臨兩個選擇,

A,直接得到100萬美元;

B,你有50%的機會得到1億美元,當然還有50%機會什麼都沒有。

你選哪個?

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第一個。因爲這個選擇毫無風險、毫無懸念。

第二個選項,雖然1億比100萬更多,但是,還有50%的可能你一分錢都得不到。與其有風險、有懸念,不如拿那100萬走人。

以上是根據卡尼曼和特韋斯基的行爲經濟學基本原理之一“確定效應”設計的問題。

什麼是確定效應?

“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在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所謂“見好就收,落袋爲安。稱之爲“確定效應”。

下面這個是卡尼曼和特韋斯基提出的另一個基本原理“反射效應”。

什麼是反射效應?

在確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稱之爲“反射效應”。

讓我們來做這樣一個反射效應的實驗。

A.你一定會賠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賠40000元,20%可能不賠錢。

你會選擇哪一個呢?投票結果是,只有少數人情願“花錢消災”選擇A,大部分人願意和命運抗一抗,選擇B。

傳統經濟學中的“理性人”會跳出來說,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選B是錯的,因爲(-40000)×80%=-32000,風險要大於-30000元。現實是,多數人處於虧損狀態時,會極不甘心,寧願承受更大的風險來賭一把。也就是說,處於損失預期時,大多數人變得甘冒風險。卡尼曼和特韋斯基稱爲“反射效應”(reflectioneffect)。

“反射效應”是非理性的,表現在股市上就是喜歡將賠錢的股票繼續持有下去。統計數據證實,投資者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遠長於持有獲利股票。投資者長期持有的股票多數是不願意“割肉”而留下的“套牢”股票。

這兩個原理說明了窮人思維的兩個特點:

不用理性思維,受本能與直覺操縱。人在面臨獲利時,不願冒風險;而在面臨損失時,人人都成了盲目的冒險家。

前面說了,選擇100萬的,都是保守思維,也就是窮人思維。

而選擇1億的,纔是富人思維。

那麼這裏起作用的是什麼樣的富人思維呢?

假設有一個人叫“劉畢”。他來到我們面前,選擇放棄了“A,直接得到100萬美元”,而選擇了“B,你有50%的機會得到1億美元,當然還有50%機會什麼都沒有”。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個有富人思維的劉畢是怎麼運轉這個50%可能的1億的,並使之產生巨大價值的。

他賣這個選擇權。

既然有50%的機會得到1億美元,按這個概率,這個選擇權的價值就是5000萬美元。

你害怕損失。但總有比你更有錢、更有冒險精神的人,想要這個機會。於是,他找到一個人,以1000萬或者2000萬,賣掉這個5000萬的選擇權。

這樣一來,他都賺得比100萬更多。

如果他認識的富人不願賭這麼大,怎麼辦呢?

他會想到可以這樣交易:“我把這個價值5000萬的選擇權賣給你,但是首付100萬美元,如果你中了一個億,我要求再分成一半,你覺得怎麼樣?”

如此一來,你可以得到100美元,外加50%獲得5000萬的機會。比之於拿100萬走人的人更值得。

還有一種可能:

那就是把選擇權切碎,碎成10萬份,或20萬份,做成彩票發售。

特等獎8888萬美元;一等獎3名;222萬美元;二等獎10名,33萬美元;三等獎……

好賭的窮人們立即趨之若鶩。窮人爲實現自己的發財夢,會紮在這種小概率的事件中不挪窩,他們兩塊兩塊地花光積蓄,去給富人交錢,幫富人發更大的財,做更大的蛋糕。

通過以上選擇,我們可以看到,人與人差的,只是思維不同。

這個思維是“視界思維”!視界思維,指一個人通過學習,擁有超前與開闊的事業與理財的專業知識、技能、經驗。超前,就是先人一步。

“視界思維”狹隘的人,會侷限於本能與現有視界——只看到眼前利益與未來風險,看不見未來更大而可行性也大的利益。

“視界思維”開闊的人,會跳出本能,看見更大的機會與盈利可能。然後,用他們的思維與行動,使這個可能變現爲財富。

以上故事中的劉畢,所以選擇 “B,你有50%的機會得到1億美元,當然還有50%機會什麼都沒有”,因爲他具有發現這個機會與如何利用這個機會的全面能力的“視界思維”。

而選擇“A,直接得到100萬美元”的人,都不具備這方面的“視界思維”。

平庸者,往往有以下四種“順思維”:

自我設限。受限於熟悉和習慣的事 ,受限於有多少錢辦多大事 ,有什麼條件辦什麼事。不願意改進方法 ,不願意做不熟悉的事 ,不願主動挑戰有難度的目標。

輕言放棄。碰到挫折 ,淺嘗輒止 ,輕易放棄。

缺乏系統思路。分析問題只看表層,解決問題思路狹隘。不善於學習創新。

非理性思維。受本能與直覺操縱,如,本文開頭講的,人在面臨獲利時,不願冒風險;而在面臨損失時,人人都成了盲目的冒險家。

所以這些人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 ,甚至招來厄運。

我認爲造成富人與窮人之間這種鴻溝的是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差異。

人們要改變命運 ,必須先改變這種“順思維”,培養“逆思維”。

“逆思維”的行爲特點 :

(1)“應該”思維

做事要先想應不應該去做 ,而不要先想能不能做。應該做的事 ,如面臨責任、競爭、機會、危機 ,有條件的要做 ,沒有條件的創造條件也要去做。做事不能按照自己的感覺與慾望來 ,而應該先找到做事做人的正確的最高價值觀與最高成功法則。以此爲根據來推導出戰略戰術 ,作出選擇。出發點錯了即大錯 ,誰也幫不了你、救不了你。

(2)“可能”思維

思維不要受限於現有的經驗與資金資源條件 ,不要侷限於自己的方便、自己的既得利益。受限多了 ,思維就打不開 ,失去想象力與創造力。

要自信,不說不可能。要超越自我 ,超越眼前 ,看到未來無限的可能。

我有一個朋友與客戶叫鄭福雙,他幾萬元起家現在做到近百億資產 ,是國內視頻行業龍頭企業新奧特的創始人 ,他說過一句話很有智慧 : 把自己的錢看成天下的錢 ,把天下的錢看成自己的錢。有此心態 ,胸懷與視野便無比開闊 ,世界到處都是你的路。

(3)倒推思維與窮盡假設

採用目標倒推手段、手段再倒推下一層手段 ,層層倒推層層解決的方式 ,並放開想象與視野,窮盡假設,敢學敢想敢試 ,多學多想多試。

採用這樣的思維方式,無論多高的目標,都有可能找到正確的方向與正確的方法,都有可能把天下假設屬於你的錢與資源,,變成真正屬於你的錢你的資源。

倒推思維也是“化難爲易”思維。把看似不可能做成的複雜事情、大事情 ,分解成容易完成的衆多小事情。然後,積小勝爲大勝,化平凡爲卓越。

(4)反求諸己思維

碰到問題不要怪別人,跟自已較勁,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先從改變自己着手。

逆思維,是一種突破現狀、超越自己與超越對手的跨越式發展核心思維方式,是一種具有原創力的、生生不息、用之不竭的文化資源。

國內外那些快速成長的企業,其成功奧妙各有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從領導到核心員工大多具有這種逆思維習慣及相應的文化氛圍。

讓逆思維成爲每個員工的一種精神基因,就能打造出一支有條件能幹成大事、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能幹成大事並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隊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