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一個年輕朋友,跟我抱怨工作太累,想裸辭。我當時忙成狗,下意識把《那些裸辭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轉給她。她沉默了一陣子,說再堅持一下。

隔了1個月,她還是裸辭了。我不太理解她的選擇,於是找了個時間,想聽聽她的理由。聊完後,我知道我錯了。

姑娘當時去了一個自媒體工作室。雖說是思想最前沿的互聯網媒體,工作室的組織架構和工作流程,卻依然是小公司熟悉的配方:混亂。她的前任據說20天就逃了。

公司招到她之後,並沒有吸取教訓,沒前輩帶她,交給她的依然是老員工不太願意接手的髒活累活。她自己扛着兩三個項目推進,特別掙扎。

然後,工作室接到了一個全新的調研項目,大家都沒經驗,也不屬於常規項目,於是又下意識丟給新人做。

她人要強,也沒吭聲,加班加點做方案,居然神奇的把項目做得七七八八了。但買單的金主,感覺調研結果不夠有吸引力,希望更多品牌曝光。

聽說金主不滿意,她的上司順手就把鍋扣在小姑娘身上了,劈頭蓋臉一通亂罵。小姑娘臉皮薄,立馬就去廁所哭去了。她告訴我:

一個全新的項目,沒人願意做,我來做。加班加點,網上找資料現學,把項目的規劃和策略整理出來,沒人表揚。就因爲理應保持公正性的調研沒有過分突出客戶的品牌,就被羞辱…那幾天晚上,天天噩夢,根本不想進公司,心裏特別委屈。

她辭職後的第一件事,是去醫院看抑鬱症。我聽着她的講述,意識到,我錯了。我能羅列出4-5條裸辭的惡果,卻根本沒意識到在職對於她的傷害更大。

工作很重要,職業發展很重要,但相比健康快樂的生活,這些都不是事。

要你拼,還是要你命?

我替職場人說話比較多,diss老闆比較頻繁。但關注我時間久的小夥伴往往知道:我不反對加班。

誰家公司沒個急事,因爲項目進度加班,完全可以接受。但996,把加班常態化,就變味了。

常言道:救急不救窮。加班幫了公司,公司活下來活得更好,員工也會收益。但常態性加班,意味着,企業對於消耗員工的健康,以及員工的激情毫不在乎。

老闆在乎的是如何讓下屬的加班,緩解自己焦慮的情緒。畢竟老闆本來就不是戰略高手,方向看得不準,員工再不加班,公司大概率是要撲街的。

那有一天,員工沒法加班怎麼辦?有一個段子是這麼說的:

一個人每天上下班路過一個乞丐,都會施捨他10塊錢,這事情對兩人都成了習慣。有一天,這人只給了5塊,乞丐問原因,他解釋自己結婚了,要養老婆。乞丐憤怒的一巴掌摔過去:居然拿我的錢,養女人去了。

正常職場人的思維是:努力拼搏,早日退休,而不是早日入土爲安。一旦加入常態化加班的公司,「加班」已經不再是對公司的額外付出,而是你應盡的義務。

一旦有一天,你需要看病,需要照顧家人,需要陪伴子女,而無法加班時,老闆想到的,往往不是你多年來一直努力爲公司加班的辛苦,而是你背棄了一個員工應有的責任。

激勵你,還是羞辱你

除了身體健康外,心理健康同樣重要。如今的時代,工作的複雜性,未來趨勢的不確定性,讓很多人都承擔了太大的壓力。

有些時候,除了來自工作的壓力之外,還有來自領導的額外壓力。在Randstad的調研裏,曾經問過這麼一個問題:員工認爲作爲管理者(leader)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調研結果發現,這一能力是:激勵鼓舞員工士氣的能力。在面對壓力時,員工需要得到上級領導的支持。然後,我見過太多的領導,信仰「官大一級壓死人」的哲學,把自己的權威建立在職級之上,不但不會激勵鼓舞員工,甚至會把自己的壓力轉嫁給員工。

知乎上有個“公司高管”發這麼一個問題,他在會議上挨個“點評”員工,“自覺沒有說什麼過分的話”。而不料,在批評一位下屬時,被失控的下屬潑了咖啡。他想開除這個下屬,卻有員工爲她求情。我都不知道說什麼好。

公開表揚,私下批評,這是基本的領導藝術。

我不是沒有見過喜歡在會議上挨個“點評”員工的領導,用的詞都是“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是傻逼嗎?”,“你這麼多年經驗是喫屎的嗎?”,“不是你的項目你去做什麼,你是犯賤嗎?”

他事後也是一臉無辜:我這個人是這樣,比較直接。但我並無惡意,大家都瞭解我的。我很無語,我只是慶幸我只是顧問,而不是他下屬。

跟對老闆很重要。我曾經在《面試中4個危險信號,接了offer你肯定要後悔》提到過面試的一些坑,其實直線主管的面試最爲重要,我們能通過他溝通的方式大致瞭解他的個性。

我遇到過一個面試官,充滿自信,講起話來滔滔不絕,但不太在乎我作爲候選人的想法。面試過後,我對他感覺很好,但總覺得哪裏不太對。後來,請朋友打聽了一下,果然是非常自戀的哥們,在團隊裏像教主一樣被人捧着。

我也遇到過一位女面試官,面試的時候特別糾結於細節,通常來說,HR會抓細節,擔心簡歷造假,她在我分享項目經驗時總是懟一些很奇怪的點。事後打聽了,說姑娘是完美主義者,不願意授權給下屬。

對於新人來說,這樣的老闆未嘗不是好老闆,因爲她的強迫症會讓她手把手教會新人每一個細節,但對於一個十多年經驗的我來說,如果真去了,我會特別煎熬。

每一個職場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以我自己爲例,我希望與願意授權的領導合作,我願意承擔壓力和指標,但我需要空間自己發揮。

有些老闆並不適合我們,而那些難以管理自己的情緒,特別喜歡向下屬宣泄的領導們,大概率不適合任何職場人。

在20年前,職場人大概率忍了,找工作不易,脫離了公司的平臺,自己的價值不夠。但在今天,如果老闆敢和下屬拍桌子,下屬就敢裸辭。

掙錢很重要,但是和健康的心態相比,真還不是事情。

成就你,還是消耗你

我們加入一家公司,除了掙錢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積累經驗,學習技能,爲未來的職業發展打好基礎。我們得到的是經驗,失去的是時間,可能還有部分精力,也算是合情合理。

但如果職場人發現,自己的工作所消耗的,遠遠超出了它給你帶來的積累,這家公司絕不是久留之地。

前兩段裏,996加班,過度消耗我們的時間和精力;而一個喜歡羞辱下屬的老闆,消耗的是我們的精神狀態、心理健康,以及我們對工作的熱情。

再舉一個例子,好些年前,保險公司在很多職場人的黑名單裏,接到保險公司的面試電話,很多人都是直接拒絕的。

這隻能怪保險公司自己,他們招代理人的方式太過簡單粗暴。一個人招進來,沒有五險一金,籤的是代理協議,沒有任何固定工資,掙錢全靠成單。

而進入公司後,公司的培訓機制也非常洗腦,就是不斷忽悠員工自己買保險,或者給家人買保險,在保險專業領域的培訓少之又少。

而通過這種方式,也讓員工,這些保險代理人,在客戶面前,變得面目可憎,他們缺少換位思考和溝通技能,一心只想推銷自己的產品,當然討厭了。

保險公司的邏輯其實也很簡單:通過招聘一個員工,然後消耗他的資源,把他身邊的人都挖來做我們的保險客戶就夠了。

這意味着,招人越多,輻射面越廣,增長收入的方式可以如此簡單粗暴。至於這個員工有沒有學到足夠的保險知識,能不能提升銷售和溝通的技能,如何在這個行業裏堅持下去,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如何,公司一概不關心。

所以,能不捱罵嗎?

我們職場人也一樣,給任務可以,任務艱鉅也可以談,但是同時也要有資源。舉個例子,創業公司想要觸及10萬用戶,那就應該配備相應的資源,可以運營活動,可以廣告帶流量,可以招更大的團隊去配合。

但如果光靠講努力,講拼搏精神,毛用都沒有,一個人從早到晚打電話,也不可能觸及10萬用戶。

而且對員工來說,消耗太多精力,做這種成長性很差,缺乏價值的工作,也沒有意義。

給多少資源,幹多少事情,如果跳一跳可以爭取到,那爭取一下也不爲過。如果指標高得不切實際,還指望人毫無怨言給你拼,要麼老闆您長得很帥,要麼就拿股份出來:雖說指標扯淡,但是我們同甘共苦,真把指標啃下來,就能一起財富自由,這也行。

我很早就想寫這個姑娘的故事。但我也很擔心她看到文章後,還會被過往的糟糕經歷所糾纏,所以拖了很久。現在,我不擔心了。

她去了一家行業內頂級的媒體公司,負責一個全新的項目。老闆不但重視她,還給予她很多支持和幫助。如今,她的朋友圈快樂得讓我嫉妒。

我在這裏記錄下這些文字,也提醒自己,每個人的情況並不一樣,不該用所謂的職場道理框住所有人。

工作是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工作,遠遠不能和我們的身心健康,家庭生活相提並論。

如果你的工作消耗你太多資源,而積累太少;如果你的工作傷害了你的健康,如果你的上司作風太亂來,你都可以,也應該毫不猶豫的離開。

昨天發出預告後,100多位小夥伴給我留了言,看到了很多貼心的安慰,也看到了小夥伴們並不愉快的經歷,有好幾個小夥伴提到:工作中要抽時間出來哭一會兒;上班上到抑鬱;生病也請不出假;甚至有職場性騷擾。

我心裏很不安。還有一個姑娘發來私信說,自己天天被領導罵哭,一直說要炒掉她,理由是:“她做事太不自信了”。開什麼玩笑,你天天把人往死裏懟,天天羞辱別人的工作成果,你還嫌棄對方不夠自信?

李誕有一句:“人間不值得。”

我想說的是:這種老闆,這種公司,不值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