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出生的劉德華,見證了香港的一路坎坷。

但他從未想到,在影視圈半生戎馬,竟因爲一段三分鐘的視頻,成爲了整個香港中產階級的衆矢之的。

在娛樂圈威望頗高,臨近隱退,卻遭到網友的“洗版式”人身攻擊和侮辱。

10月2日,劉德華作爲旁白出現在一段宣傳短片《讓下一代看見》中,倡議在香港東大峪填海造地,解決下一代的住房問題。

“我們見過充滿朝氣的香港,我們也見過停滯不前的香港,你想下一代,見到一個什麼樣的香港?”

(短片《讓下一代看見》)

火藥桶就此點燃。

議員、環保人士、普通民衆,反對聲撲面而來,直指填海工程破壞生態、虧空香港的積蓄。

更有人將言語利箭射向劉德華:

有人大呼“滾回內地吧!”有人認爲“太長時間沒在香港,不如直接全家人到內地發展好了,別出來胡言亂語”有人可惜他“自毀‘民間特首’(香港市民給他的稱呼)的良好形象”還有人批評他“跪低”“投gong”甚至有人懷疑他在爲政府的填海計劃“催票”……

一夜之間,“民間特首”彷彿變爲了“賣港罪人”。

在香港老中青三代的眼裏,劉德華在娛樂圈的地位非凡。但戲裏戲外,虛幻與現實之間,當然沒有什麼比先保住自己的利益更要緊。

香港的填海造島和郊野公園的開發,一向遭到環保人士和部分議員的反對。有人因爲擔心破壞環境,有人擔心土地供應太多擾了現在樓市上漲的勢頭。沒有人擔心房子不夠住。

一旦華仔觸碰到了他們的利益,即使曾經把他奉爲偶像,也要罵他個狗血淋頭才解恨。

一個周後,特首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其中就提到填海造島的“明日大嶼”計劃,以應對房價居高不下、房屋供不應求的問題。

據聯合早報和觀察者網的報道:

這個“明日大嶼”填海計劃將發展1700公頃人工島,可望容納26萬至40多萬住屋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七成爲公營房屋,可以解決香港1/8人口的居住問題。

而在建設期間,最多可以給香港提供34萬個工作崗位。

與劉德華的遭遇一樣,施政報告一公佈,便遭到民議員和環保人士的強烈反對,劉德華和林鄭月娥也被推上了輿論的刀尖上。

只是,反對聲有多犀利,林鄭月娥早就領教過了。

內地正在拋棄香港模式,沒想到香港拋起來更快,更堅決。

一場香港政府與中產階級的對抗,終於又一次被活生生地推到了光天化日之下。

1

香港正在拋棄過去的自己,向既得利益者動刀。

一段三分鐘的視頻,便能讓配音者,瞬間化爲反對者眼中的“賣港罪人”。

爲何?

這是一個被房價綁架的城市,房價背後,利益糾葛,階層博弈的種子,早在二十年前,就已被埋下。

亞洲金融危機後,香港樓市從峯值跌到谷底,六年時間房價幾乎折價70%,直到2003年下半年,方纔有了復甦的苗頭。

香港發展局2017年公佈的《土地開發規劃報告》中,有這樣一段話,指出了讓香港樓市走出金融危機的方法。

“隨着亞洲金融風暴及其後的經濟下滑,在 1990 年代後期及 2000 年代初,香港的經濟及物業市場低迷,因此政府在 2003 年至 2004 年間引入一系列措施以穩定物業市場,導致土地供應及房屋發展有所縮減……”

寥寥數語間,香港樓市二十年曆史,匆匆而過。

此後的十幾年裏,香港房價僅僅經歷了兩次比較小的回調,一次在2008年,一次在2015年。每一次的回調,時間不超過一年,下跌幅度不超過15%。十五年來,房價漲幅超過4.4倍。

(香港中原指數:2003年至今,香港房價扶搖直上)

擺脫低谷,走入繁華後的香港樓市,自然是對一切威脅現狀的動作保持敵意。

2

香港樓市的重大轉折,就從這時開始。

富人和中產階級,成了香港樓市裏最大的獲益者。

從2000年開始,爲了快速復甦樓市,減少土地供給,拉高房價,香港土地平整和填海的速度越來越慢,過去十年來幾乎停滯不前。

1995年香港每年開發的土地面積爲2.55平方公里,到了2010年後,這個數據變成了0.26平方公里。整整十倍的差距!!!

(2017年1月香港發展局公佈土地供應情況)

隨後的香港房價,也應驗了《土地開發規劃報告》中,香港政府二十年前定下的目標。

相比於深圳和新加坡,香港的填海速度,實在是配不上香港龐大的住房需求。過去十年,深圳填海5200公頃,新加坡填海超過2000公頃,而香港,只有180公頃。

目前,香港僅開發了24%的土地,還有大片土地尚未開發。光是東大嶼都會及新界北就有大約17平方公里(1700公頃)的土地等待開發。不過按政府的規劃,這些土地至少要到2030年後才能動。

而全香港七百多萬人的起居生活,就集中在現在這四分之一不到的土地上。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超過27000人,遠遠高於新加坡和首爾。

幾乎停滯的土地開發,與全球最貴的房價,造就了當下進退兩難的香港。

不管是公開發聲的劉德華,還是提出“明日大嶼”的特首林鄭月娥,他們現在的處境,像極了二十年前的那一場對抗。

劉德華爲填海造島,爲下一代的生活發聲的時候,他配音的視頻,正是由香港前特首董建華所建立的“團結香港基金”製作。

董建華,這個衆多香港人不願提及,又不可能忘記的名字,又一次出現在了公衆面前。

董建華在1997年-2005年期間連任兩屆香港特首,於第二屆任期期間辭職。著名的“八萬五”計劃,就是由董建華在1997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即每年興建85000個公屋單位,希望10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以解決香港貧困居民的住房問題。

從有歷史數據記錄的1980年開始,到1997年爲止,香港樓市經歷了由跌到升兩個週期,並在1997年達到歷史高位。1997年前的那波大牛市,給了香港房價13年的上漲空間,累計漲幅約爲8.5倍。

樓價的長牛市,讓香港人明白,房子不僅僅是遮風擋雨的庇護所,它還是投資品。

在1997年的高峯期,香港人平均把月薪的74%用作供樓。首付5%,便可買樓。

當年的“八萬五”公屋計劃,正是爲了打壓在樓市中瘋狂的香港。

也許這就是董建華和香港,註定要經歷的一場劫難。

第一批公屋剛剛開始建造,亞洲金融風暴席捲香港。股市匯市樓市出現恐慌性拋售,樓價迅速下跌。

兩股勢力的共同衝擊下,1998年香港房地產下跌28.2%,隨後一路下跌直至2003年,一共跌去七成。一時間,曾經高價買樓的居民中,出現了大量無法償還貸款的情況。甚至有32位居民,爲此自殺。

據香港金管局的資料顯示,香港負資產問題最嚴重的時期爲2003年6月,當時共有約105,697宗負資產按揭,佔所有按揭的22%。當時,也是香港樓市跌入谷底的時候。

銀行突增鉅額壞賬,炒樓者資金鍊斷裂,加槓桿上車的中產階級遭遇斷供,處在樓市鏈條上的所有人,都被房價裹挾着,墜入谷底。

滿眼絕望。

一時間,董建華的“八萬五”計劃成了衆矢之的。有時事評論員甚至嘲諷“馬克思發明了無產階級,董建華則製造了負資產階級。”

現在的劉德華和林鄭月娥,像極了當年的董建華。雖是不一樣的方式,卻讓同一批人感到恐慌:大家不敢再經歷一次1998年。

因爲這一次,他們比二十年前,爬得更高。摔下來,就是粉身碎骨。

3

但對於普通人而言,最重要的,是活下來。哪怕如困獸一般。

歇斯底里地喊着讓劉德華“滾出香港”的人羣,一定體會不到香港的下一代,會過着什麼樣的生活。

在這場輿論風波里,沒有人注意到,那些從未發出聲音的一羣人。

比如今年爆紅網絡的香港“最美搬運工”。她說,“我不可以倒下,以爲我倒下沒人可以撐着我!”。

比如,二十多萬人居住在逼仄的劏房中。

所謂的“劏房”,一般是把原本屬於一個居住單位的房子,分割成兩個或以上的獨立房間。每個小房間的面積從三四平米到一二十平米不等,每個月租金卻高達三千到四千港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a4sPevt4wQ )

視頻下面,有人這樣留言:

“我站在房間內,往前是我的牀,往右是餐桌,左邊就看得到馬桶,一步之內塞滿我的生活需求,我想去住公屋,只是這條從煉獄劏房前往的路徑,或許只有上帝才知道,還需要多久時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a4sPevt4wQ )

然而,從這條煉獄劏房通往公屋的道路,至少還需要五年。據香港房屋委員爲今年6月份的統計,目前公屋申請者平均等候時間爲5.3年。

很多出生在劏房中的孩子,整個童年,都將居住在這小小的四平米的“籠子”裏。

買不起私人住宅,住不了公屋,住在這煉獄般的劏房中,政府的公屋制度,是他們唯一的希望。這份希望,卻來得太慢,太難。

但過去十幾年的樓市繁華,早已成了香港的支柱,捨不得放下,也不敢放下。金融服務業,成爲僅次於貿易的支柱產業。香港的四大主要行業,全都依附於外部環境。曾經熱錢爭相湧入的香港,如今卻略有退縮的趨勢。

此時,誰還敢動樓市這根救命稻草?

(來源:HKTDC)

(來源:HKTDC)

這,還是那個充滿朝氣的香港嗎?

4

劉德華和特首林鄭月娥都說過同樣的話,即使填海造地會遭到大批的反對,但爲了下一代更好的生活,它應該堅持下去。

二十年一輪迴,也許,這是香港新一輪的自我救贖。

香港正努力拋棄過去的住房政策,而這個制度內地曾學得風生水起,有模有樣。從壓縮住宅用地面積、土地財政、預售制,到炒樓花、以建築面積計價……

直到如今高房價下,掏光六個錢包的年輕人,和那些不得不離開北上廣深的熱血青年……

中金公司的一位經濟學家梁紅教授,曾經在長安論壇上提及中國內地的房地產。兩組數據中,內地樓市與香港模式的相似之處,一眼可見。

中國的土地供應控制非常嚴格,爲了國民的生計,18億畝的耕地紅線是必須要牢牢守住的。因此其他類型的用地會牢牢把控。

但過去十幾年爲了刺激當地經濟,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提供了大量便宜的工業用地和商業用地,壓縮了住宅用地的面積。與美國、日本和中國香港相比,中國內地的城鎮住宅用地供給明顯不足。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梁紅在長安論壇上的演講)

住宅供地的不足,也就造成了住宅用地價格偏高。

陷入困境的土地供給制度,也是中國高房價的原因之一。2015年,中國內地商品房銷售額爲8.7萬億元,其中土地出讓金佔37%,其他稅收佔25%,加起來一共是62%。房價裏最貴的成本,就是地價和稅費。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梁紅在長安論壇上的演講)

恍惚間,彷彿看到了十幾年前的香港,一個被房價綁架的影子。

幸運的是,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轉型的動作,在歷史的進程中,中國也在抬頭看天。租售同權、增加公租房供應、商討取消商品房預售制、整治地產亂象、大力減稅……(有關取消商品預售制的分析,感興趣的可戳取消商品房預售制:中國徹底拋棄香港模式,今後再無地產大佬

如果我們把劉德華旁白中的“香港”換成“中國”,同樣適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