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节的前一天,禁生烟火,忌吃熟食,称为寒食节,第二天,人们纷纷扫墓,祭奠先祖,便是清明节。宋代诗人黄庭坚在巜清明》一诗中写道:“……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这前两句诗,包涵了两个历史典故。“士甘焚死不公侯”,说的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忠臣介子推拒不接受晋文公的封赐,甘愿被大火烧死在绵山(今在山西省境内)的事。

晋文公重耳为了逃避内乱,从四十三岁时就开始奔走他乡,前后经历了十九年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但他年轻时能礼贤下士,想有一番作为。所以,流浪他乡期间,晋国有才干的人,如赵衰,狐偃,狐毛(晋文公重耳的舅父),贾佗,先轸,魏犨,介子推等人都跟随他。有时,他们经过一些国家,重利轻义的国家不接待他们,更不要想食宿了,重耳君臣只得沿路乞讨。

据说,有一次,他们一连走了几天路,没有吃上一口饭,无精打采的样子,重耳实在撑不下去了,昏倒过去,随从的大臣介子推为了能救活主人的一条性命,忍痛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做熟给重耳吃。重耳非常感动,发誓以后当了国君,一定报答介子推的大恩大德。

有志者,事竟成。十九年后,六十二岁的重耳终于回国即位,实现了自己多年梦寐以求的夙愿。

晋文公即位之后,积极整理内政,发展生产,安定民心,励精图治,晋国又渐渐强盛起来。

晋文公重耳为了报答当年跟随自己逃亡的大臣的知遇之恩,大赏功臣。功劳大的分封私邑,功劳小的加官进爵,这件事还没有办完,这时候,逃往郑国的周朝天子周襄王突然派人来到晋国讨救兵。原来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人借兵,夺取了周襄王的王位。晋文公重耳由于考虑内忧外患的国家大事,所以,正好没有给忠臣介子推封赏邑爵。

当时已经隐居的介子推也没有伸手向晋文公讨要官禄,而他周围的随从都骂重耳忘恩负义。介子推说:“晋献公共有九个儿子,如今只有晋文公能成大业,虽然,朝廷内外都嫌弃他,要杀害他,弄得他奔走异乡十几年,但他还是幸免于难,君临天下。这是天意啊!并不是随从的功劳。有些人自认为功德盖天,老子天下第一,伸手要官要利,真是不可思议!常言道,偷别人的东西就是盗贼,这些人把成就国家大业的功劳据为已有,可以说是‘窃国大盗’!晋文公忠邪不分,乱赐功爵,君臣相蒙,在这样的环境中君臣难以相处。”他母亲问介子推:“那么你现在怎么办?”他说:“我如果像其他人即样乞白赖求封赏,不是罪加一等了吗?既然已经口出此言,我绝不食其俸禄!”于是便准备和母亲弃官而逃。

介子推的随从很同情主人的不幸遭遇,于是便在晋国宫门上写道:“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晋文公从宫廷出来,看了宫门上的大字,以为是介子推写的,才醒悟过来,知道自己错了,他悔恨不已。立即派人召回介子推,介子推以为晋君要捕捉他,便偕母亲匆忙逃走。

晋文君派人四处打听他的下落,后来才知道他隐居在绵山。

可谁知那绵山蜿蜒数里,重峦叠嶂,沟壑幽深,树木茂盛,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连介子推的影子都没有看见。晋文公又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烧了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原来,熊熊大火烧过来时,介子推为了保护母亲,紧紧抱着她,靠在一棵大柳树下,最后被大火活活烧死。

大火熄灭时,晋文公君臣进入绵山,在一棵烧枯了树干的柳树下,寻找到介子推和他母亲的骨骸。他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前哭拜了一陈,然后,在绵山上埋葬了介子推母子的遗骨,并环山而封,称为“介推田”,把绵山改称“介山”。

晋文公用介子推死时紧抱着的那棵枯木做成一双木屐,每天都穿在脚下,尊称“足下”,每天长叹: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足下”一词由此而来。

后来,晋文公重耳为了怀念忠臣介子推,下令国人每年逢介子推死亡周年之日斋戒三天,三天内禁生烟火,忌吃熟食,人们只能吃一些冷食。于是,“寒食节”——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便这样在民间流行起来,逐渐成了一个风俗习惯。

晋文公重耳这样做,是为了表彰忠善,铭记自己的过失;人民斋戒寒食,是为了怀念先祖,启示来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