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晉三受大腸炎折騰45年!專家教這樣喫潤腸抗發炎

就連安倍首相也得過的罕見腸病

在二○一六年所做的全國調查中,罹患“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的患者有二十萬人;“克隆氏症”的患者則有七萬人。過去,兩種疾病都被稱爲罕見疾病,但現在已相當普遍了。

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的共通點是,兩者都是腸道黏膜出現慢性發炎所引起的疾病。由於產生髮炎的原因不明,這兩種病都被視爲難治(但非不治)之症。另外,在醫學上,潰瘍性大腸炎或克隆氏症,這類因腸道發炎所導致的疾病,一般通稱爲“

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簡稱IBD)。

潰瘍性大腸炎肇因於大腸黏膜糜爛(潰爛)或潰瘍(比糜爛更嚴重)。就連日本的安倍晉三首相也曾罹患潰瘍性大腸炎,因此,知道此種疾病的人應該不少。潰瘍性大腸炎往往伴隨着腹瀉或腹痛,且病期拖得相當長。病患有可能在二十歲左右時發病,儘管病症時好時壞,但發炎情況往往會持續許多年。

另一方面,克隆氏症和潰瘍性大腸炎相同,同樣是在年輕時期發病,病症拖延難纏之餘,腸道一樣會持續發炎。但克隆氏症比較麻煩,其發炎部位往往不僅止於大腸,從嘴巴到肛門之間的消化道,都可能出現發炎或潰瘍,這部分和潰瘍性大腸炎不大相同。

此外,潰瘍性大腸炎是在腸道黏膜(最內層)發生糜爛或潰瘍,相對於此,克隆氏症則會在腸道內的所有部位(所有層次)出現發炎症狀,這部分兩者也不一樣。那麼,爲什麼這兩種原爲罕見的發炎性腸道疾病,現在會這麼常見呢?醫學界仍在研究直接原因,但至今仍尚未明朗。有人認爲,遺傳性(體質)、飲食或壓力等方面的生活習慣、腸內環境失衡等錯綜複雜的因素,都是導致發病的原因。

安倍晉三受大腸炎折騰45年!專家教這樣喫潤腸抗發炎- 第2頁 2018-10-18 池谷敏郎(日本知名醫學博士) 標籤:

養生保健

潰瘍性大腸炎

慢性發炎

芋頭

秋葵

腸道疾病 431

收藏0

“2:1:7”健康法則

雖然不論是潰瘍性大腸炎或克隆氏症,迄今仍有許多尚不清楚之處,不過,從以前就有研究指出,大量攝取水果、蔬菜或纖維質含量較高的食物,有利於降低兩種病症的發病風險。最近公開的國內研究報告也指出,多喫橘子或草莓、蒟蒻、香菇等蔬果,可以減少患病機率。因爲這類食材含有豐富的食物纖維。

大家都知道食物纖維有益身體,但更具體來說,其原理是因爲食物纖維是腸內益菌(Good Bacteria)的養分來源,可增加體內好菌,減少壞菌和有害物質,所以有利於身體健康。

此外,前文曾提到“腸內環境平衡”,換句話說,就是腸內細菌的益菌和壞菌必須平均分配。平時棲息在腸道里的細菌數量多達一百兆~一千兆個。這些細菌可分成三種,分別是對身體有利的益菌、對身體有害的壞菌,以及非歸屬於任一種的“伺機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而益菌:壞菌:伺機菌的最佳比例是2:1:7。其中不好也不壞的“伺機菌”(簡單來說就是牆頭草型,會站在數量較多的那一方)佔最多比例,同時,益菌比壞菌更多,便是狀態最平衡的腸內環境。

秋葵、芋頭等黏滑類的食材能守護腸道

那麼,大家平時還能做些什麼,以維持腸內環境平衡呢?

我之所以建議大量攝取富含食物纖維的食物,是因爲食物纖維可使腸內環境維持平衡,減少壞菌所製造出的有害物質,達到抑制發炎的效果。

當腸內壞菌太多,氨或硫化氫等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就會增加,容易使腸道悶燒。說到身邊最常見的案例,應該就是便祕了。原本應該排至體外的廢棄物(糞便)如果滯留在體內,就會在腸道內腐敗、使得壞菌增加,這些有害物質便會持續影響健康。偶爾便祕也許不礙事,但經常性便祕的人,或許不光是腸道在悶燒,在發炎介質的傳送下,搞不好連血管,甚至全身都已成了未來的火場。

誠如大家所知,食物纖維有助於消解便祕。尤其更要注意攝取水溶性食物纖維。例如秋葵、芋頭和滑菇(珍珠菇)等黏滑類食材,以及蒟蒻、海藻類、

酪梨、無花果等,都是含有豐富水溶性食物纖維的代表性食材。

另一種類型的非溶性食物纖維,會在吸收水分後膨脹、增加糞便量,並刺激腸壁、促進腸道的蠕動,但如果你本身已有便祕問題,喫太多非溶性食物纖維反而可能使阻塞情況更加嚴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