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陪葬墓出土的近百幅墓葬壁畫,自貞觀十四年(640)至開元九年(721),時間跨度長達82年之久,作品內容豐富,構圖巧妙,時代特徵鮮明,真實全面地展示了初唐到盛唐的繪畫風格和審美情趣。

衆所周知,唐人崇尚豐腴之美。這一點昭陵壁畫也多有體現,無論是宮廷侍女,還是舞女樂伎,一個個臉龐圓潤,體態豐滿。

這裏,我們欣賞一幅與衆不同的《仕女圖》,此圖繪製於契苾夫人墓第二天井東壁,高123釐米,寬80釐米。圖中繪一仕女,側身而立,頭梳高髻,上穿白色窄袖衫,外套紅色半臂,披淡綠色寬披帛,下系紅色長裙,面容清俊秀美,體態窈窕修長。作品對人物髮髻的繪製精到細膩,先用濃墨勾勒輪廓,再以淡墨平塗,在發線處先用細線勾出紋理,再用淡墨暈染,把人物秀髮的質感描繪得惟妙惟肖,對服飾繪製卻簡潔凝練。整幅作品僅用朱綠二色平塗暈染,鬼斧神工,寥寥數筆便把一位綽約多姿,顧盼生輝的仕女描繪的活靈活現。

這時一幅耐人尋味的創作,觀之使人不由想起《詩經》中《野有蔓草》來:“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作者把一位年輕女子夭桃夭李的風姿和善良聰明、純潔如玉的精神特質刻畫得淋漓盡致,毫釐不爽。

這幅《仕女圖》與我們常見的唐代仕女圖有着明顯的不同。唐人崇尚豐腴,且隨着時間的推移愈演愈烈,這點在昭陵壁畫中也有所體現。譬如:貞觀十四年(640)陪葬昭陵的楊溫墓出土《羣侍圖》中,人物面容清癯,體態芊修,顯氣質清雅;永徽二年(651)陪葬昭陵的段簡璧墓《侍女圖》人物豐腴華美,儀態端莊;麟德二年(665)陪葬昭陵的李震墓壁畫,侍女形象明顯較前豐碩不少。

楊溫墓《羣侍圖》

段簡璧墓《仕女圖》

李震墓《嬉鴨圖》

契苾夫人於開元九年(721)陪葬昭陵,與之同時期的仕女圖無不以肥爲美,有些形象甚至顯得臃腫,而這幅作品人物卻面容清秀,體態修長。究其原因,說法不一,有人認爲,唐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文化藝術更是百花齊放,異彩紛呈,這正是唐代畫家藝術風格多元化的具體表現。不過,也有人認爲,畫中並非漢人形象,因爲墓主契苾夫人是歸唐的鐵勒可汗契苾何力第五女,其墓內仕女形象有可能也是少數民族人物形象,此圖正是體現了同一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審美差異。

總之,不管什麼原因,這幅《仕女圖》都因其特有的藝術風格,在昭陵壁畫中格外引人注目。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