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与孔子的“仁”,哪一个对你的生活影响更大一些?这真是一个两难的选题,历史上的老子和孔子,只能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个研究宇宙大道,一个研究人和人际关系,就他们二人而言,他们的政治主张和学术见解没有打过架,而且孔子敬仰老子的博学,曾多次“之周”问礼于老子,见老子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尊老子“其犹龙也,真吾师也!”

但是他们的和谐相处,并不代表后世人出于门户之见的狭隘而发生争论。但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宁受宫刑也要秉笔直书的司马迁在《史记》里记下了这段往事。《庄子》和儒家的经典《礼记·曾子问》等古籍对这一大事件也均有记载。本文不在于探讨孔子问礼的真实性及其细节,只在于强调老子的“道”和孔子的“仁”,都是中国哲学的源头,这两位先贤创立的学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只是他们在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层次、不同时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那么,你觉得,他们的思想在哪些方面影响着你的生活呢?

孔子问礼老子的“道”是无差别的“仁”,孔子的“仁”是有差别的“爱”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何谓仁?孔子在《论语·颜渊》里说得很清楚“仁者,爱人”,孔子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上下还是尊卑之间,人与人之间都要互爱,你爱我,我爱你,只是这种爱因为人与人关系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爱的方式,是等级制度下的爱,是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周礼的爱,孔子是想通过这种爱来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但是要做到无私地爱,却也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不容易,也就显得高尚。那么,如何达到这种高尚的境界呢?孔子开了一剂良方:“克己复礼为仁。”他要求人们克服不符合仁爱要求的想法与做法,按照“礼”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道是老子思想的中心,何谓道?道即宇宙万物之母体,道生养万物,是宇宙万物不断发展和繁盛的原动力,他是周行不怠的永恒存在。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以及生存形态的转化都是道的作用形式。而道不是人类那样有情感,有倾向,道是无所谓仁爱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不偏私,不带有情感倾向,无论你是帝王君主还是黎民强盗,也不管你是天地日月还是草木鱼虫,在道看来,都如同人类祭祀时草扎的刍狗一样,没什么区别。

“道”有生成涵养万物的本性,这个本性就是德,对于这二者的关系,通常理解是:道为体,德为用,德是道的功能体现。《庄子》《管子》《淮南子》等都对道与德的关系进行了各自的阐释与发挥,大概都是借助“生”来解释德,意思是说,道的生长化育的本质是靠德来体现的,就像母亲生育孩子,母体为道,生育婴儿是德。

老子的自然大道观是从宇宙这个大的视角来立论的,当然包括人类社会的道德观念,因为人类社会只是宇宙万物中的一部分,人类也离不开道的德性。

老子的道,玄远幽冥,不像孔子的《论语》那样明白晓畅,因为论语是孔子的后学者们根据孔子生前的主张,整理的“语录体”文本,而老子的《道德经》即便在当时,也是最顶级精致的论文。

正因为此,才有同时代的诸子大佬们纷纷“解老”“注老”,比如孔子以及稍后的庄子、韩非子都给出了各自的解释。但是不管怎么解释,对于老子“道”的基本性质的理解还是高度一致的。只是后来道家思想几度受到打压,道家学说不幸成为“御用文人”们的的刀下鱼肉,任人肢解意淫,致使道家文化遭受到伤筋动骨之痛!对于君王,老子是劝诫,孔子是维护

两位大哲的思想不冲突,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一致,那就是孔子问礼时,老子说说的那段话: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的意思层层递进:你之所以到处宣扬仁义,那是因为大道废弃了,仁义才被提到议事日程。仁义这玩意是从前君主们为了防备小偷,在大田地搭的窝棚子。他们提倡的仁啊义啊的,都是用来应急的。

但是两人还是有相同之处的,只是老子是站在“谏者”立场,对君王提出劝诫,要其尊道贵德,致无为、惜民力、慎用兵、重养生。而孔子是沾着“维护者”的立场,以仁爱来维护“周礼”之王道的,他要人们致忠恕、讲仁爱、守规矩、弘周礼。老子的主要思想是讽喻君王、圣人应该怎么以“无为”而达“无不为”之境界,孔子的主要思想是维护君王和各阶层统治,而采取的伦理教化手段。

道儒两家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孔两位圣人没有根本冲突,只不过是研究的方向与深度有所差异。孔子对道的生生之德的说法与老子如出一辙,《论语·阳货》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道生万物而不言,但它却支配者宇宙大自然的运行,它使万物生长繁育。这正是老子的生养万物之道。孔子把道落实到人类社会,以仁爱作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根本。

即便到了后世,道儒两家对于“道”与“仁”的解释依然各据擅场而异曲同工。比如程颐在解释“仁”时,同样用植物种子的生长发育的功能来解释“生之性便是仁……其生之德,是为仁也”,这也跟老子的道生万物的生之功能如出一辙。

朱熹在给学生解释《道德经》时,认为程颐的“生生之意”的思想源于老子。在解释老子的“谷神不死”一章时大赞道:至妙之理,生生之意焉。

其实道、儒两家讲的都是秩序,只是一家研究的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各种秩序和规范,是个大系统,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而另一个研究的是人与人相处的准则和义务等,同归于“道”的范畴。

儒家“克己复礼为仁”的“礼”,也是一种“道”,儒经《礼记》认为这种人伦秩序的本源就根植于宇宙大自然,也就是说礼是来自于道的。《礼运》还说:“故礼者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乍一看,这些论述完全就是《道德经》的另一种说法。

所以,南怀瑾老师说,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如同日月经天,又如大夫与农夫,人有病要就医,肚子饿了要吃饭。没有孰轻孰重孰优孰劣之说,对于人类,这两者缺一不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