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5月份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撕毀伊核協議以來,美國針對伊朗出臺了一系列堪稱史上最嚴厲的制裁舉措,美國政府希望包括盟友在內的所有國家在即將到來的11月4日前停止從伊朗進口石油,並強調不會給予任何國家豁免。制裁“大限將至”,市場焦慮情緒圍繞對油價走勢的不確定性而蔓延開來。

美國宣佈終止與伊朗的友好條約

頂級石油交易商中,出現了油價在2019年可能觸底65美元/桶和觸及100美元/桶的兩種相反看法。與此同時,10月10日由美聯儲加息引發美股大跌導致全球市場震盪。在多方不利因素的裹挾下,揮向伊朗的制裁大棒或許還會如期而至,美國甚至還威脅敘利亞,只要伊朗的軍隊還駐紮在敘利亞一天,美國就拒絕向敘利亞提供任何額外的重建援助。

另外,歐盟與伊朗的經貿往來一貫密切,特朗普宣佈退出伊核協議之後,德、法、英三國和歐盟領導機構曾先後要求美國對金融、能源和醫療衛生領域的伊歐合作項目給予制裁“豁免”或放寬限期,但均遭拒絕。一時間,美國與歐盟的關係因特朗普的毀約而面臨考驗,隨後不久的G7峯會更像是一場G6+1的特朗普批鬥大會,會上劍拔弩張的氣氛預示着美國與其盟友或將心生嫌隙。

不顧各方利益訴求,公然打臉歐洲盟友的特朗普爲何如此堅定?

特朗普執政以來,因其難以預判的行事風格,外界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清晰把握他的施政路線,將其許多決策的邏輯起點歸爲 “任性”。然而,特朗普施政策略看似膽大妄爲,實則緊扣國家和政黨利益,輿論分析跟不上特朗普狂風驟雨般的執行力導致了外界諸多誤判。

特朗普在中東地區的一系列動作,無不透露着其重返中東的戰略野心。這與共和黨歷史上的執政路線是一脈相承的。退出伊核協議,聯合英法空襲敘利亞,遷館耶路撒冷,美國2018年這一年不惜將本就不平靜的中東攪得更渾。

里根和布什執政期間,美國策動兩伊戰爭;小布什當政,則有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外界普遍認爲,共和黨背靠洛克菲勒,也就是說,其利益訴求點主要在石油、醫藥、軍工和鋼鐵。

從這個角度來看,不難理解特朗普作爲共和黨總統所採取的執政方針。退出伊核協議之後,第二輪最嚴厲的經濟制裁即將降臨伊朗,中東未來恐怕又將陰雲密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