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考好了,給你獎勵;考不好,就懲罰你!

很多家長習慣用獎懲制度對待孩子的學習表現。這種獎懲制度是簡單的,短期內的效果也是有效的,不需要什麼親子互動,這似乎也爲家長們提供了一種解脫方式。

但是,家長們沒有意識到,獎懲制度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並使他們感到焦慮。當學習的動力不再是內在的興趣,而變成外在的獎勵時,他們就不再會主動去追求知識,而是隻想獲得獎勵。而當孩子因爲沒有達成某一學習目標而受到懲罰時,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他們會更有壓力,會因爲害怕懲罰而焦慮恐懼,甚至會厭學,效果就會與父母的預期背道而馳。

另外,來自外界的獎勵會極大地消耗孩子自身的學習興趣,一旦獎勵停止,孩子們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我不贊成使用獎勵並不意味着父母不能在孩子每次成功的時候去欣賞和鼓勵他,只是不要試圖去用一種“獎勵制度”去操縱孩子的行爲。

當孩子得到家長的真心認可時,會做得更好。

2

你看誰誰誰,這次又考了第一!

很多家長喜歡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給孩子一個奮鬥和努力的目標,以此激勵他們的成長。

其實,家長都沒有想到,這樣的比較和言語刺激不僅難以起到一種激勵的作用,反而會起到反作用,不僅會讓孩子“敵視”優秀生,更加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上進心,讓孩子在學習中倍感壓力,很容易氣餒從而厭惡學習,結果使教育進入“惡性循環”。

與其處處拿孩子與別人家的比,不如讓孩子和自己比。拿他的今天與昨天相比,仔細找出他的進步。

珍惜孩子一點點的進步,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感覺自己是有無限希望的。那時,他纔會努力去爭取大一點的進步和成績,真正建立起自尊和自信,才能擁有真正的學習動力和自強精神。

3

你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其他的不用管!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媽媽們說這樣的話:“飯我給你做,衣服我給你洗,你啥都不用管,只管好好學習就行了”。

父母關注孩子的學習並沒有錯,但是,如果只關注孩子的學習就片面了,就阻礙了孩子真正學習能力的發展。回到家裏,孩子需要豐富的家庭生活,需要有回到家裏的感覺。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讓孩子只管學習,其他的什麼都不管,孩子會慢慢地習慣這種家庭模式,即使媽媽下班回家做家務累得腰痠背痛,孩子也已經學會了無動於衷,視而不見。隨着孩子慢慢長大,父母會發現孩子越來越不懂事,越來越難管,不懂得體恤父母。

而且,這樣長大的孩子一定會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性,遇到困難,不是想着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而是依賴父母。

孩子應該和成年人一樣,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讓他做他應該負責的家庭責任,特別是讓孩子幹一些不太費力氣的家務活。父母要知道,這種勞動可以孩子的手指得到運動,能刺激大腦的成長髮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