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裏:愛面子的明哲一直隱瞞自己的失業的事情,跟明玉一起喫飯時,謊言被意外拆穿,他惱羞成怒,憤而離席。

明玉問大嫂,爲什麼不回國發展。大嫂說,好不容易在美國拿到了綠卡,老家人都覺得你在這邊混得很好。結果你灰溜溜地回去了,不知道有多少人等着看笑話。

這番話不知道道出了多少遊子的尷尬?在外面混很不容易,深知自己不是本土人,內心也有一種漂泊之感,想回老家卻回不去。

面對這樣的窘境,宋代的一位歌妓給出了正解:此心安處是吾鄉。

僅這一句,讓人看到這位女子的樂觀豁達。蘇軾還專門寫了一首詩來讚美她。

1.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這首詩背後的故事

公元1079年,有小人彈劾蘇軾,說他用暗語諷刺朝廷。在審問時,蘇軾贈給好友的一百多首詩詞被拿來呈閱,作爲證據。結果,不僅蘇軾被貶,與他交往過密的朋友有二十多人被連累。其中官位最高的是司馬光,被處罰得最重的是王定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詩臺案”。

王定國很有才華,不僅詩寫得好,在書法和繪畫上也頗有造詣。他被貶之後,家裏的僕人和歌妓紛紛離開,只有一位名叫柔奴的歌妓願意陪伴他,前往艱苦偏僻的嶺南賓州。

柔奴也喚寓娘,她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歌聲更是甜美動人。王定國被貶的三年,她一直用歌聲爲這個失意的男人送去溫柔的慰藉。

不僅如此,柔奴還擁有高明的醫術。在嶺南期間,她很同情那裏的貧苦百姓,免費爲他們治病,還常常親自上山採草藥。當地人都把她稱爲“神醫”。

公元1083年,王定國帶着柔奴迴歸了。蘇軾懷着內疚趕緊來看望好友,他驚奇地發現,王定國精神煥發、神采奕奕,比被貶之前還顯年輕,柔奴的氣色也更加紅潤。

柔奴侍酒時,蘇軾就問:“嶺南那樣的苦地方,一定很難適應吧?”不料,柔奴笑着回答:“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蘇軾沒想到,如此柔弱的女子竟能雲淡風輕地說出這樣豁達的話,當即對柔奴表達讚賞尊敬之情,揮筆就作了一首詞相贈: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在嶺南偏僻艱苦的地方,一個柔弱的女子把自己融入到當地的生活中,照顧慰藉心愛的男人,醫治當地的百姓,把失意的日子過得踏實安然,又哪裏有心思感慨漂泊之苦呢?

2. 柔奴給我們的啓示:心有所愛,即使流浪,也處處是家鄉

如今的人們面臨的誘惑實在太多,婚姻也給不了女人想要的安全感。於是就有一段話流行開來:“車裏有油,卡里有錢,手機有電。這就是女人最大的安全感!”

說到底,這只是物質帶來的一種踏實,內心對安全感的渴求卻不能完全得到滿足。

有個朋友她本身收入很高,但還是每個月都會讓男人上交工資,怕男人在外面找別的女人。有時候還會趁男人睡着了,偷偷查他的信息,查他的各種消費記錄。如果哪次男人發現了,兩人必定大吵一架,但下一次女人還是那麼做。

錢,並沒有給朋友帶來安全感。愛,纔是女人最大的安全感。

你愛的那個人就在身邊,而且他也愛着你,這樣的兩個人即使四處流浪,也不會覺得漂泊很苦。就像柔奴和王定國,就像三毛和荷西。

但愛情始終有着不確定性,畢竟這是兩個人的事情。但你的愛可以更寬泛,比如鍾愛的事業,比如最喜歡做的某件事。

心靈上有寄託,走到哪裏都不會覺得是在漂泊。

3. 柔奴給我們的啓示:豁達樂觀,隨遇而安,活在當下

在外漂泊的人,當你疲憊不堪地站在人車水馬龍的街頭,也許會生出一種頹敗之感:我不屬於這個城市!當你想要退縮的時候,你會發現老家也是需要重新適應的。

其實,不是你不屬於這個城市,而是你總是提醒自己是個外鄉人。當你把自己融入到當下的生活中,積極地與周圍的人和事建立和諧的關係,會不會就不一樣了呢?

就像柔奴,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嶺南的生活,爲當地的百姓治病,上山採草藥。而她得到的是百姓給予的親人般的溫暖。這感覺與家鄉又有何異呢?

如果真的想回自己的家鄉,就像開頭的蘇明哲夫婦,別人的看法和想法就不必在意,就看你敢不敢拋棄一切,重新開始。

說到底,人之所以心不安,無非總有得不到,總有捨不得,少一點患得患失,多專心活在當下,隨緣自在,心自安然。

錢鍾書也曾說:

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喫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並非全因爲澡洗得乾淨,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爲你心上沒有掛礙。心中無掛礙,人乃有所安。

怎麼才能沒有掛礙?無非豁達一點,想開一點。

有位同事曾經告訴我,她失戀的那段日子真的很難熬,特別害怕回家。一個人的出租屋裏到處都是寂寞痛苦的味道。

後來,有一天,她突然想開了:她只能保證自己愛誰,卻無法強求她愛的那個人,也一樣愛着她。

然後,她好好爲自己做了一頓飯,播放了一段音樂,當她喫完的時候,感覺心滿意足。這種滿足不是飯和音樂的功勞,而是不強求、能放下的心態。

種樹時,認認真真;結果時,隨緣盡興。

凡事樂觀豁達,世界皆可是家。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