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學老師不寫論文都可以評教授?高校闢謠:在理解上過於片面

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職稱評審新政,增設“教學專長型教授”職稱崗位,評審過程不考覈論文。3個月後,任教33年的蔣華松成功晉升教授,成爲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

在普遍以論文作爲高校職稱評審硬標準的環境下,蔣華松和南京林業大學受到的讚揚和質疑紛至沓來。其實,江西理工大2009年出臺過類似政策,南京理工大2016年也正式推出“不唯論文評職稱”的措施,媒體以“不寫論文也能評教授”爲主題進行報道,引起廣泛範圍的驚歎。

近日,南京林業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均向長江日報記者表示,“不發一篇論文也能評教授”的理解有誤。

趟一條“唯論文”之外的新路子

南京林業大學工作人員向長江日報記者介紹,在以往的職稱評價體系中,高校老師們面臨的是“一刀切”境遇,發表論文數量是硬指標。對公共課和基礎課教學的老師來說,現實中承擔了大量教學任務,即便教學工作做得再好,沒有條件完成科研論文,評職稱的時候非常不利。

以蔣華松爲例,每週要完成20節以上的高數基礎課,還要帶領學生競賽團隊訓練、比賽,能投入到科研的精力和時間很少;另一方面基礎課體系發展成熟,難以再有突破性研究成果。在一刀切按論文數量爲指標評職稱時,難得有優勢。

南京理工大學人事處師資科主任葛星也有同樣的感受。他對長江日報記者表示,偏教學和管理的老師按照論文的方式評職稱,無法將自己的工作優勢轉化爲符合標準的論文。還有一些老師參加了國家重大項目,投入了大量精力,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有些項目涉及到保密問題,沒辦法發表論文,還有些老師因爲項目進度緊張,沒時間寫論文。

“如果按照論文標準評職稱,無法獲得更高職稱,不利於教師隊伍成長,一些老師也會因爲現實的指揮棒作用,減少本職工作投入,去硬着頭皮拼論文。”

2016年,南京理工大開始職稱評審制度改革,將職稱評審細分爲四型六類,其中教學爲主型教授、重大(工程)項目研究類教授和實驗系列教授,都是以其他評審標準代替論文標準。

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發佈“教學專長型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新政策,探索實行“教學專長型教授”職稱評價體系。在教學方面做出突出成績的老師,可以用教學成績替換科研成績,在新的職稱評審體系內參與職稱評審。

“論文不再是‘硬槓子’,單純考察他的教學在師生中的口碑和實際課堂教學質量。”南林大人事處處長閔永軍說,蔣華松評教授的過程中,沒有要求審查一篇論文。這是靠論文評職稱之外的一條新通道。

評審新標準的量化是難題

南京林業大學對“教學專長型”教授的評審,有兩項指標:師生評價和課堂質量專家評價。

老師自主申報之後,學工處近5年的所有畢業生髮放問卷,每份問卷最終的分數對應覈算成優、良、及格評價,再統計所有問卷評價形成數據,瞭解畢業生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教務處隨機抓取老師前一年授課錄像中3段教學視頻,每段45分鐘,組織校外不少於3位國家級或省級教學名師,以及校內教學督導等進行評議。

蔣華松獲評教授後,輿論對評審結果及對應標準的客觀性、科學性產生質疑和討論。

南京林大人事處副處長韓建剛介紹,今年是第一次以新標準評審,時間週期只有3個月,學生評教的統計範圍不夠廣,數據還不足以形成代表性。按照理想的設計,以後將提前半年以上發放問卷,以便獲取更多的數據。

實際上,對蔣華松評審過程中,發放問卷超過5000份。在學生評教方面,只針對畢業生而不針對在校生,就是爲了儘量消減主觀性評價對結果的影響。因爲在校生可能會礙於自己還在上這個老師的課,或者對老師整體的認知還不夠成熟全面,評價的時候主管影響較大。

“用論文來考覈,標準非常量化,用講課好與不好來評價,這方面標準似乎很難量化,這是實際中的難題。”韓建剛說,校人事處也在總結經驗,不斷調整、完善具體的評審標準。

南京理工大的新評審標準已經執行3年,新標準的具體內容同樣在不斷調整變化。2016年新設“教學爲主型”教授評審,是爲了將優秀的教學老師納入評審系統,在實際評審中發現,偏實踐類的教學老師依然無法找到匹配的標準。

葛星介紹,藝術、體育老師本來被歸類入“教學爲主型”,在此類別中參與職稱評選,但他們更多時候在課堂教學之外承擔了大量實踐教學,比如帶領藝術團、體育隊參加競賽活動,按照教學爲主型職稱評選的標準,無法對其工作成果進行評價。於是,該校今年增設了“文化素質教育類”教授評審標準,將工作量、年度教學質量考評、獲獎情況等多項指標納入評審標準,今年年初已評審出一位副教授。

被誤讀的“零論文教授”

針對“不發一篇論文也能評教授”這一說法引起的質疑,南京林大、南京理工大均對長江日報記者表示,這樣的理解有誤。

南京林大新職稱評審體系中,只有公共課和基礎課的老師,可以不用考覈論文就參加“教學專長型”職稱的評選。“教學專長型”是“教學爲主型”大類下邊細分的子類,其他“教學爲主型”職稱評審還是會有論文要求,只是權重較低。

“也不是鼓勵老師們都放棄科研職能轉向教學職能。新增的評審類別和標準只是對以前標準的補充,相當於多了一個考覈緯度。並且,這個增加的緯度標準含金量不會降低,不是說沒發表論文的老師都也可參評,也不是說參評了就能評上。”

韓建剛介紹,今年一共5位老師申報“教學專長型”教授、副教授,最終只評出1名教授,副教授則是空缺。而蔣華松在多年教學工作中,也撰寫過很多論文,只是這種論文並非公開發表在國家期刊。

2016年至今,南京理工大“教學爲主型”教授職稱申報者共3人,僅通過了1人;申報副教授職稱9人,通過了5人。

葛星介紹,新職稱評審標準裏,論文不是必備條件,但同樣可以拿着論文參評,以論文來體現自己的成果。“除此之外,出版精品教材、開展精品課程、獲得一些重大獎項、在重大(工程)項目擔任重要職務,參加評審時則可以不用論文,但評審過程同樣嚴苛,有嚴格的限制條件。”葛星說,籠統認爲“所有大學老師不寫論文都可以評教授”“不寫論文評教授會很容易”,在理解上過於片面。

來源:長江日報微信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