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历史的女人——第443期)太监,通常在我们的认识里,那都是娘娘腔一样的男人,甚至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男人,而是半个男人。造成这样的印象和概念,大概主要跟太监的职业特点有关,一方面是要做太监需要进行特定的手术,另一方面是太监做久了,声音和性格都会发生变化,阴柔气过重,趋于女性化。故此,人人都说太监是娘娘腔,其实也没什么错。不过在古代史上,并非所有的太监都是娘娘腔,且看宋朝这三大太监猛将,他们勇战沙场,铁骨铮铮,第2功劳卓著,第1更是血战沙场,身体负伤49次,彰显铁骨铮铮男人本色。具体我们来看一下。

第3位:童贯。说起此人,多数人对他的印象基本上全来自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在水浒中,童贯和高俅、蔡京、杨戬是四大奸臣之一。他曾经统兵去征讨梁山,但是却被梁山好汉打得狼狈而归。

然而在正史记载中,童贯却非《水浒》所写的无能之辈,而且《水浒》中梁山好汉的最杰出表现:征讨方腊之功,也是被施耐庵移花接木嫁接到梁山身上的,实则此功乃童贯之功。

正史上童贯起家不怎么光彩,小时候为了谋一份生路,他就投在大太监李宪的门下做事,一开始从最底层的太监做起,但是童贯善于察言观色,史载他“性乖巧”,容易博得主上的好感和喜欢。不过童贯真正掌权则是借助权相蔡京的推荐,被宋徽宗重用。

童贯因收复四州之功,开始在仕途扶摇直上,权倾一时,连蔡京都莫可奈何。不过童贯掌军二十年,最突出的军功还要属平定方腊。公元1120年的冬天,方腊在睦州帮源拉起大旗,唱响了起义的号角。结果,因为宋徽宗时期的朝政腐败,奸臣乱政,导致百姓怨声载道,所以方腊的起义得到了广泛响应,方腊起义以烈火燎原之势迅速发展壮大。南方许多重要郡州失陷,都落在了方腊手里,此事引发宋廷震动,宋徽宗急忙派遣童贯作为宣抚制置使,带兵十几万前去镇压。

方腊起义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发展虽猛,但因组织等各方面都不够成熟,胜利之势很快被童贯所率之兵击溃。公元1121年初,方腊的6万前锋大军在攻打嘉兴时被童贯击败,当时宋廷想通过招安彻底解决方腊起义的祸端,但却遭到了方腊的拒绝。那双方只好以武力见分晓了。结果起义军不是宋朝正规军的对手,到4月底,方腊起义就全盘失败,8月,方腊在汴京被处斩,方腊之死正式宣告方腊起义的彻底结束。之后,方腊起义的残余势力也在公元1122年被彻底剿灭。童贯则因平定方腊之功,被拜为太师。

当然童贯虽有军功,值得认可,但是童贯并非清官,在为官期间,多有祸国之事,在此不在赘述。

第2位:李宪。李宪是在宋神宗皇祐年间净身进宫做了小太监,但是李宪的人生真正出现转机,并且取得成绩,则是在宋神宗赵顼执政时期。宋神宗赵顼在位时,辽国和西夏不断对宋朝的边境进行侵犯,这时候李宪就多次给宋神宗提出建议,以武力解决这个问题。宋神宗也觉得不给对方一点颜色瞧瞧是不行的,遂非常看好李宪,于是就先后把李宪安排到韩绛、赵禼的军中担任走马承受。走马承受这个官职的全名是都总管司走马承受公事,严格来说,只是一个军中的监察官员,不具备调兵指挥的权利,品级也比较低,正七品。

也正因此,李宪初期在军中提出了好多良好的建议,尤其是在韩绛麾下做走马承受的时候,当时若按照李宪的办法,必定能够击败西夏的大军,可是李宪职别低,他提出的建议,韩绛并不听从,结果导致大败。不过李宪到了赵禼军中担任走马承受的时候,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赵禼的格外欣赏,两人的齐心协力,对于宋朝北部边境的防御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

不过李宪真正发光还要到公元1068年,这一年有个叫王韶的名将给宋神宗上了一道折子,叫《平戎策》,主要是谈论如何反守为攻,对付西夏。宋神宗认为王韶说得很有道理,就批了,同时派遣李宪前往王韶军中协助攻夏。

宋朝和西夏之间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即河湟之地。王韶奏请宋神宗,应先夺回此地。宋神宗批准。于是,王韶和李宪就开始对此地用兵,两人互相支持,结果很快就夺得此地。

西夏很不爽,要夺回此地。当时朝中大臣,都忌惮西夏的铁骑,连宰相王安石都建议丢弃河湟之地,但宋神宗不愿意,于是就派遣王韶和李宪前往迎敌。当时河州的情况是,西夏大军对河州围困,但不攻打。

面对这样的情况,王韶和李宪的对敌之策也出现了不同,王韶认为应该先攻打西夏大军的后方,再返回攻打围城之兵。但李宪则认为直接突击西夏围城大军。既然有两个办法,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头行事,王韶带一支部队绕到西夏大军的后方,而李宪则带领一支部队突击西夏大军。

李宪在出发前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把出发前宋神宗赐给他的黄旗挂在营门,旗子上写着:“用命破贼者倍赏。”李宪借此旗激励士气,说此旗乃皇帝所赐,旗在则代表皇帝在,希望大家勇敢作战,勇者重赏,结果士气大振。第二件事就是李宪为了表达与敌人决一死战的决心,令士兵烧毁了所有的营寨。于是,他们就冲向了西夏大军,一场恶战开始。

不过李宪这个人随机应变的能力非常好,在双方陷入苦战时,他忽然发现了敌人的弊端,乃令一支部队火速绕到敌军的营寨,放火烧掉了西夏军寨,西夏大军一看营寨被毁,顿时陷入慌乱,士气大跌,纷纷逃走。李宪带兵猛追猛杀,连破西夏十几座军寨,西夏统兵的主帅木征被迫投降。这次战役在宋代历史上很有名,史称河州大捷。

此后李宪一直纵横于军中沙场,一生经历大小战事数十起,功劳卓著,有胜有败,有褒有贬。但是作为一个太监,能够建立如此军功,已经足以傲视古代史上的众多太监了。

第1位:秦翰。如果翻看历史记载的话,会很惊讶,发现此人堪称太监中的完人,甚至堪称是一员非常杰出的名将和名臣。此人勇谋兼备,而且为人谦虚。一般太监都喜欢阿谀奉承,但是秦翰从不奉承人,也不贬低人,史载为:“(秦翰)翰尽忠国家,不害人,亦不妄誉人。”

北宋宋真宗时期的一代名相王旦更是评为秦翰为:“翰廉瑾谦下,人多推其长者。”

北宋名臣孙沔曾说:“秦翰等数人履行端谨,节义深厚,心皆好善,意不害人,出则总边方之寄,归则守内庭之职,俾之兼领,亦不侵官,止守使名,终无殊命。”

北宋时期的一个著名的僧人文莹也对秦翰有过一句评价:“若太尉秦翰者,左珰之名将,累立战功。”

看罢了宋朝诸多人物对秦翰的评价,我们来看看元朝一人对秦翰的评价,元朝著名的丞相、军事统帅脱脱帖木儿说:“(秦翰)翰倜傥有武力,以方略自任。前后战斗,身被四十九创……翰性温良谦谨,接人以诚信,群帅有刚狠不和者,翰皆得其欢心。轻财好施,与将士同休戚,能得众心,皆乐为用。其殁也,禁旅有泣下者。”

如此之人,几乎是完美之人,皇帝喜欢,大臣喜欢,将士喜欢,就连后世的人对他也很喜欢。秦翰,就是这样一个人,虽是太监之身,但却身披良将贤臣之誉。

秦翰一生的军事成就非常辉煌,几乎可以说,当时是哪里有战事,他就会被调遣到那个地方去。比如在宋太宗时期,和辽军对战时,秦翰曾和其他将领一起杀辽军上万,俘虏上万,俘获财物十数万。再比如在宋真宗时期,多次和辽军对战中,凡秦翰统兵都取得胜利,斩敌数万。再比如平定益州、讨伐赵保忠等等。秦翰一生戎马,总是率先垂范,勇往直前,血战沙场,因此身体负伤49处之多,为北宋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他驻守或征战边陲期间,取得了累累战功,对敌人造成了巨大的威慑。公元1015年的闰六月,秦翰在65岁之龄忽然病逝。秦翰之死,消息传出,上至皇帝宋真宗、下至普通禁军、士卒、甚至老百姓,都无不落泪。原来秦翰死后,众人才知他做官一生竟家无余财,全因他平日乐善好施,把朝廷的奖赏都给予将士,把自己的薪俸都济贫扶困了。因此,秦翰被后人、史家誉为宋初内臣之楷模,古代史上内臣之楷模。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