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湛江的鐵路,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湛江雖然屬於廣東,但是湛江之前的鐵路一直是歸廣西管,也就是湛江南站及相關列車,之前屬柳州鐵路局,現在屬南寧鐵路局。當然,現在湛江的鐵路多元化了,雖然南站屬南寧鐵路局,但是西站卻屬廣鐵集團。隨着湛江去年高鐵動車的開通,廣鐵的業務範圍在湛江會越來越廣。今後的廣湛、合湛、張湛、湛海等高鐵開通後,廣西的鐵路局管理湛江鐵路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小。

柳州鐵路局時代的綠皮車

湛江的鐵路過去爲什麼歸廣西管?這和當年兩廣地區的一條重要鐵路有關,那就是黎湛鐵路。1955年,黎湛鐵路通車,在此之前,湛江和茂名是沒有鐵路直達廣州的。湛江那個時候到廣州,比到廣西艱難多了。

1956年湛江平樂碼頭建成以前,湛江到廣州行程非常複雜,去廣州比現在出國還難得多。先是在霞山坐船過海到麻斜(舊稱東營)上車,到陽江後要住宿一晚。那時,狹窄的公路是沙泥結構,路面千瘡百孔,破爛不堪。汽車又殘舊,行駛在這破路上,很多人又暈又吐。就這樣,湛江到陽江的230公里要走兩天,陽江到開平長沙埠後,再轉搭船到廣州。前後要四天多,遇上雨天,走走停停,時間更長。

由於湛江到廣州如此艱難,因此急需一條鐵路來解決“大鄉里進城”的難題,黎湛鐵路的建成剛好滿足了這個需要。1955年建成的黎湛鐵路,是從湘桂鐵路上的廣西黎塘火車站至廣東省湛江,經過的地區有貴港、興業、陸川、文地、河脣、遂溪等。而此後的三十多年,湛江和茂名是沒有另外的鐵路通向廣州的。55年這條鐵路是連接粵西和廣西的,當時爲了管理方便,就把湛江和茂名的鐵路都歸柳州鐵路局(今南寧鐵路局)管。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上個世紀50年代,湛江的地位在兩廣來說非常重要。解放後,廣西東部曾一再併入湛江地區。1950年2月,南路專員公署成立,下轄範圍包括高雷、欽廉14個縣及湛江市,廣西合浦、防城、欽縣、靈山都在管轄之內。1958年10月,合浦專區再次併入湛江專區,成爲“大專區”,包括陽江、陽春、茂名、信宜、電白、吳川、化縣、廉江、遂溪、海康、徐聞、雷東、東興、欽縣、合浦、靈山、北海、湛江等地。

湛江大專區轄區

這個時期,湛江所轄範圍達到史上最大,工業基礎好,港口優勢明顯,是西南往東南亞最近的出海大港口,雲南,貴州,四川等西南一帶的礦物出口都是通過湛江港。在抗戰時期,廣州灣的經濟畸形繁榮,就是因爲這個出海口的原因,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淪陷的情況下,湛江是唯一的大陸出海口,爲抗戰運輸軍用物資立下汗馬功勞。而上世紀50年代的防城港和欽州,北海等港口都只是小漁港。基於大湛江的影響力,廣西到達廣州的鐵路寧肯繞個大彎,也要經過重要的湛江地區。

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後來湛江的鐵路建設一直滯後,也跟黎塘這條線路有關。因爲後來國家爲了給廣西一個出海口,將本屬於湛江專區的欽州、北海、防城港等劃到了廣西。這三個城市由於享受少數民族自治區的優惠政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在港口建設方面,廣西把西南出海貨物儘量由廣西境內港口出去,湛江的利用價值對廣西來說就小了。

到了改革開放的90年代,黎湛鐵路因爲單線,貨物運輸量早已飽和,面臨着升級換代。據說湛江市多次向柳州鐵路局提出建複線,但遲遲未獲同意,最後實在是迫於壓力纔在2000年後建複線,內情多少有一點地域經濟之爭,大家心照就行了。這樣一來,黎塘線升級的延遲造成了湛江鐵路電汽化、高鐵等鐵路交通的發展滯後,對湛江的港口工業發展也形成了一定阻力。

今後在粵西,廣鐵集團的業務會越來越多。廣鐵集團在湛江、茂名的鐵路有洛湛鐵路廣東段、三茂鐵路、深湛鐵路、粵海鐵路(湛海鐵路)、湛江東海島鐵路、廣湛客專等。而南寧鐵路局(原柳州鐵路局)在湛江茂名的鐵路,我所瞭解的只有黎湛鐵路(含支線河茂線)及合湛鐵路。從這個發展趨勢看,粵西鐵路最終還是要回到廣東大家庭的懷抱,廣西鐵路掌管湛茂鐵路的時代終將成爲歷史。

今南寧鐵路局管轄的湛江火車南站

黎湛鐵路的重要性雖然將淡化,但是柳州鐵路局管轄下的這段鐵路卻給湛江人留下了很多回憶。那個落後的年代,湛江人坐火車出遠門真不容易,條件也是差得現在的年輕人難以想像——

偉智哥說,以前的火車是綠皮車,座椅是直立的板凳。他去桂林旅遊坐了十多小時,全身骨架都像散了。回來時還買不到硬座票,直接拿幾張報紙鋪在地上坐。

那時在火車上最怕的就是上廁所,由於人太多,有些人居然站在廁所裏,必須要把這些人趕走,你才能上。加上火車車廂在鐵路上搖晃,人們拉的“黃金”經常掉不中排污口而是散落在四周。那時候在火車上上廁所真是受罪,又臭又髒,印象太深刻了。

90年代擁擠的綠皮火車

那時候黎湛這條線不僅搞客運還搞貨運,偉智哥說,那時打開窗戶,散落在鐵路上的那些煤粉被風吹起來,用手抹一下臉,手都是黑的。

由於空氣太污濁,每次靠站,都有人下去透氣或是買東西。有一次,有兩個女同事,在衡陽下車買東西喫時,火車已經啓動了都不知道,只能一邊哭着大喊一邊追火車,那場景真是淒涼。還好那時比較講人情,衡陽站的工作人員看到兩個女人在站臺邊哭,身上又沒錢,於是免費安排他們坐下一趟列車到達目的地,回想起這件事來,至今心裏感覺很溫暖。

一個是上廁所,另一個是喫飯,都是火車上兩大難題。那個時候,火車上人滿爲患,大家收入也不高。列車員的推來的快餐車,車上的飯食不好喫又貴,捨不得買。去餐車喫吧,人滿爲患,擠過去太艱難。

因此大多數情況是火車一靠站,就下車買水買東西喫。還好當時的很多大站停的時間都比較長。偉智哥說,記得玉林、柳州這兩個站的滷豬腳很好喫,一次能喫兩三個!三十年過去了,抹一下嘴,好像還有當時的豬油味道。幾十個小時旅程的用餐,都是一個個車站裏的小喫來解決的。

90年代火車站臺的小喫攤

飛鳥哥第一次坐火車出遠門是1989年。當時火車票特別難買到,一個團隊10個人,還送了兩條煙和幾斤海味幹品,才託人買到從湛江到武漢的火車票,而且還是硬座票,全程要42個小時!當時火車上人滿爲患,過道、車廂接口、廁所,到處都是人!

在這次旅程中,飛鳥哥目睹了一個神人——一個身材瘦小的河南老頭,你根本想不到他是如何將站票變成“臥鋪”的。他身揹着一個半滿的米袋,手裏拿着一個小的卡式錄音機。由於他個子小,就說了聲對不起,然後在飛鳥哥的面前坐下了。

只見他在地上鋪了一張報紙,靠着米袋,席地而坐,搖晃着腦袋,跟着錄音機,一路哼着梆子戲,自娛自樂!由於他坐在飛鳥哥硬座前面的地上,使得飛鳥哥的腳沒辦法放直,只能曲腿而坐,由於當時比較年輕,也沒覺得太辛苦。

這小老頭的米袋裏裝的是啥?可能所有人都想不到。衣物?米?都不是。而是一大袋烙餅及十幾瓶米酒!原來這小老頭是從海南迴河南的,這些就是他這幾天的乾糧。餓了他就打開米袋,拿出烙餅捲起來,一口米酒一口烙餅,喫得津津有味,周圍的人看得目瞪口呆。

他見到飛鳥哥好奇地盯着坐在地上的他,就從米袋裏又拿出一張烙餅,一瓶酒,說:“咱爺倆一邊乾杯一邊喫,更有滋味!”飛鳥哥是有點潔癖的人,趕緊拒絕了。

睡在車廂裏的人們是常態

沒想到更絕的是到了晚上,你猜河南小老頭怎樣睡覺?他個頭小,一鑽就鑽到硬座的座位下面,拿米袋子當枕頭,席地而睡,藉着酒勁兒,一會就打起了呼嚕進入了夢鄉!可憐飛鳥哥還坐着硬座腰痠背疼,反而不如人家買站票的小老頭舒服!當然,前提是必須不怕髒,不要面子。由這件事可以看到,艱苦的環境確實能夠激發勞動人民的智慧!

總之,湛江地處祖國大陸最南端,以前出趟遠門真不容易。好不容易有條鐵路,還是歸廣西管,而那個年代的火車條件相當的差,說起來都是“血淚史”,只能當成對我們父輩青春的磨練了。

廣西告別綠皮車時代

現在,綠皮火車已經逐漸淘汰,取代的是快速而整潔的高鐵動車。關於湛江及粵西舊時乘坐火車的經歷,你還有哪些要補充的,歡迎留言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