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前我寫過一篇關於湛江民間供奉康王(又稱康公、康皇、康元帥)的文章,引起了很大的爭議。農村供奉康王,往往與別的神仙一起,如東嶽大帝、班公、車公、麥公、白馬公、趙元帥、鄧元帥等,又有說車公、麥公、班公是康王的副將。

之前我寫過一篇關於湛江民間供奉康王(又稱康公、康皇、康元帥)的文章,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關於康王的來歷,雖然很多學者論證其爲北宋抗遼名將康保裔,但民間的說法卻不一定贊同這個結論。

我們先來看看康保裔是何許人吧。在《宋史·康保裔傳》中記載:康保裔是河南洛陽人,祖上都是爲國獻身的將領。康保裔在抗遼的戰爭中屢立戰功,聲名顯赫。後來在一次戰鬥中,他寧危不退,與士兵們共存亡,最後箭矢全部射完,但援兵一直沒到,康保裔與下屬們壯烈犧牲。

康保裔是民間廣爲信奉的康王,這一結論,也記錄在江西清代同治《新建縣誌》、乾隆《泰和縣誌》、《中國民間諸神》等史書中。而最早的歷史文獻,則是在宋淳祐八年,江西吉安大需歐陽守道應吉州知州的邀請,爲白沙靈祐廟書寫廟記。在廟記中,歐陽守道認爲,康保裔之所以被封神,是因爲“於家爲孝子,於國爲忠臣”。

但在湛江,民間關於康王的傳說就千奇百怪、光怪陸離了,而且每個縣市區,甚至每條村,都有不同的說法。雖然有些說法太離奇,但我覺得作爲一種口述歷史,也應該記錄下來,也許有一定的考古價值。以下是民間關於康王的一些說法——

康王的真名叫崔文瑞,是宋朝的邊關大將,一生忠義,他一直遠在千里守護邊關。他母親去世時他在千里之外,村民爲了讓他見母親最後一面,將屍體入棺放在池塘邊,搭個棚子遮着。崔文瑞從邊關趕回到村裏時,他母親去世已經二十多天。他母親的屍體已經腐爛,屍水流進池塘,池塘裏的番鴨喫了屍水中了毒,鴨的臉全變成了紅色。崔文瑞回到見到母親已腐爛,他傷心過度,拿起饅頭去沾他母親的屍水一起喫,之後也中了屍毒全身變成了紅色。他死後,百姓爲紀念他的忠義,就建廟立他爲神。由於番鴨也喫了他母親屍水,所以康王成神後果不接受番鴨的獻祭,凡是康王廟都沒有人拿番鴨去拜的。

康皇仁恩大帝,本名崔文瑞,素有孝心,某年上京赴考,高中爲官後回鄉,發現母親已離世,屍身化蛆。他不忍母親遭受蛆蟲噬咬,用嘴將蛆蟲和膿液吸出,不慎中毒,臉被毒成了紅色,不幸身亡。皇帝感其孝心,追封康王。

康公是該廉江某村的五世祖,帶兵攻打吳川白鴿寨(現麻章區通明港),得到大神託夢才取得勝利,然後從吳川鑑江請回到廉江這裏世代供奉。車公是當地撐管水的大神。聽村裏長輩說,車公去放水。跟龍王打了一架。龍王被車公拿斧頭砍掉了一片龍鱗,所以龍王廟的龍王的身上補鱗總會掉一塊下來。車公被龍王追跑掉了一隻鞋。神像只看到他穿一隻鞋。

康王神像遊神

康王率車,麥二元帥,北征時到黃河,因在戰爭年代,江上大片死屍,估計有屍毒,正在猶豫,旁邊的番鴨就自動下水測試,結果中毒死了,但救了十萬大軍和康王,所以康王不喫鴨。類似的”不喫鴨“傳說還有:康皇去征戰過河,他的武器錘子掉河裏,鴨子給他找到了,所以他不喫鴨子;康公是愛國武將,給敵軍追殺,然後給一羣鴨走過後,敵軍就追不了康公,他從此之後不喫鴨。

康皇大帝是玉皇大帝的女婿,他手上這個寶貝鐵錘掉下海了,叫雷震子下海幫他撈起來,就讓位給雷震子。結果撈起來後,雷震子的臉都長了蠔殼。

也有人說康王是宋徽宗趙構,因趙構未當皇帝時被封爲“康王”。《說岳全傳》裏有一回說“泥馬渡康王”。湛江這邊很多人是南宋末年時,逃避元軍追殺遷徙來的,所以懷念宋王室,懷念康王。

康王一生忠義,受奸臣所害,皇帝賜毒酒。他吩咐家人,在他死後不準哭,面帶笑容把他打扮得紅光滿面,做出手端毒酒的樣子。奸臣來看他死了沒,結果康王已化爲神。

康王爲唐嶺南五府節度經略處置使,祖孫三代,駐節地爲贛州,海上絲瓷之路的開拓者,爲五道財神,有諺語說:”閒時唔裝香,急時問老康。跟”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一個意思。

康王元帥在福建泉州一帶,傳說是東嶽大帝帳下十大元帥之一,封神榜上有名。

康王,地府五王之一,豪王、康王、郭王、盧王、張王,都是通靈人,主過陰。帶鬼魂回人間,都需要供這五王。康王屬於地祉神靈,掌管人死後的接引,一般凡是村的宗祠和廟堂都會有康皇的神像!

康王做過七天皇帝,他結拜兄弟就是四兄弟,康班四相,他是二弟。

康王是雷庭十帥之一,主管北方。十帥——鄧趙馬康辛,關張劉苟畢,爲十真十大元帥。

康王的封號有:玉封廣福烈天康皇誠孚仁恩道果無漏真君元帥大帝、玉封道果烈天廣福康皇仁恩大帝、玉封道果康皇大帝、敕賜道果地袛無漏康元帥、玉封道果無漏真君烈天廣福康皇大帝等等。

湛江農村的康皇廟

以上多種說法,不知誰對誰錯,誰真誰假,但都存在於民間,成爲了口述歷史的一部分。雖然康王的傳說如此不同,如此離奇,但康王對湛江農村人們生活是巨大的。

湛江很多地方給小孩子起名,有”契康王“的風俗。舊時大人怕小孩難養,就拜康公”上契“(認乾爹),取名帶”康“字,如亞康、康保、康生、康佑、康水、土康、康景、康福等等。有一條林姓村莊,幾乎所有男人的名字前面兩字都重複——”林康某“,女孩也起名叫做康娣、康妹、康女等。

有些村莊,如果生了男孩,都要把康皇的神像”請“到自己的住宅,給小孩安名,過了三天再送回廟裏。

農村供奉康王,往往與別的神仙一起,如東嶽大帝、班公、車公、麥公、白馬公、趙元帥、鄧元帥等,又有說車公、麥公、班公是康王的副將。傳說中康、車二帥,一個沉着冷靜,一個脾氣火爆。

康皇不能用鴨子拜祭,用鴨子拜了康皇就會走,據說契康公的人,平時不喫鴨。如果有工友偷偷的搞點在豬肉裏混着,他喫了都會吐的,好像有神護體一樣。

康王的傳說不一致,但康王的生辰卻是一樣的——每年農曆七月初七,也是一些村莊的年例,如麻章湖光鎮的仙村,搞得非常隆重。燒豬和白切雞擺得密密麻麻,除了大宴賓客,還要請道士做法、遊神、做戲、舞獅、打功夫等。

七月初七仙村年例

從以上的傳說和風俗來看,我總結出湛江的”康王信奉“有以下十個特點——

一、康王不喫鴨子,拜祭時也不能用鴨拜。

二、康王很有孝心,對母親克盡孝道。

三、康王的形象是大紅臉,手拿鐵錘。

四、普遍認爲康王是武將,是民族英雄,但也有少數人認爲他是皇帝或是慈善醫者。

五、康王重視戰友情,一起出現的班公、車公、麥公、白馬公等據說是他的副將。

六、康王已成爲道教神仙之一,受東嶽大帝管轄,主管通往陰司的道路。

七、康王的封號是由玉皇大帝敕封的,地位很高。

八、康王的生辰是七月初七,湛江很多地方要舉行盛大的年例。

九、湛江地區“契康王”的人很多,很多人名字中都有一個“康”字。

十、湛江地區康王的信衆大多是南宋末年的福建移民,將中原的風俗帶到粵西。

康王不管在歷史上是什麼人物,他都具有忠君愛國、仁孝禮義、知恩圖報的品質,這樣的人必定會得到老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也就是“於家爲孝子,於國爲忠臣”。雖然這樣的人物在歷史上很多,但由於種種原因和機緣,康王作爲代表性人物被人們世代相傳。在傳說的過程中,人們出於崇拜和敬仰之心,又爲他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或是按照當地的風俗,增加了一些生活元素,留下了不同的口述歷史。

番禺農村的康公出遊

總之,不管康皇的來歷如何,我們記住他的精神就可以了,不必去追究每一種說法的真實性。你們村信奉康王嗎?有沒有上面說的那些風俗?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