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湛江的縣級市吳川,無論是湛江人還是茂名人,還是整個粵西地區的人,都有一種特別的感覺。其實很多人對吳川並不瞭解,最大的印象就是“土豪多”“有錢人多”,但說起吳川的地理與歷史,以及與湛江、茂名的分分合合,所知就有限了。在這裏,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吳川。

鳥瞰吳川市區

吳川位於湛江市的東北面,與化州和茂名的茂南區接壤,西南邊是坡頭區(曾屬吳川縣)。吳川和坡頭在語言、風俗、觀念等方面都有着獨特風格,思想觀念更開放,敢闖敢拼,與湛江其它縣區有很大的不同。湛江有人用簡單地思維認爲,吳川爲什麼成爲“土豪之鄉”,因爲吳川在湛江東邊更靠近廣州,更容易受發達地區影響。NoNoNo,從吳川往東,茂名和陽江大把窮地方,原因不是那樣簡單的,以後我們會談到。

吳川的名字來源於東郊的吳家地,川就是“江”的意思。吳家地這個地方納三川(江)之水(鑑江、袂花江、梅江),所以叫做吳川,吳川在歷史上也曾叫做“吳江”。歷史上的吳川縣的範圍比現在大多了,湛江的坡頭區、特呈島、南三島、硇洲島都曾屬於吳川。

吳川跟粵西地區一樣,在秦以前都是少數民族的五越屬地,到了秦朝則屬於“象郡”,三國至南朝宋、齊時期,吳川先後屬於高涼郡或高涼縣。高涼郡最大的時候,轄高涼、陽春、海安、杜原、連江、電白、石龍、吳川、茂名9縣。424—453年(宋元嘉年間),又設置了一個平定縣,這個縣就是吳川的前身了,589年(隋開皇九年)廢平定縣設置吳川縣,吳川縣自此才真正在歷史上出現。

唐代的時候,吳川屬邕管都督府羅州招義郡;五代南漢屬羅州,公元972年(宋開寶五年)廢羅州屬廣南西路辯州;980年(宋太平興國五年)改辯州爲化州,吳川隨隸化州;1376年(洪武九年)改屬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屬高州府。衆所周知,高州府、化州等名詞都與現在的茂名地區有關,而從歷史上看,吳川的與茂名的淵源從宋朝起就比較深了。順便說一下,吳川一些姓氏的族譜都明文寫着“高州府吳川縣”。

到了清朝末年,吳川的轄區成爲史上最大:東臨南海,西連遂溪、廉江,北接化州,東北至梅菉與茂名交界。全縣管17個都、8個寄都(相當於轄區)。其中南部四個都:南一都(麻斜)、南二都(坡頭)、南三都(南三)、南四都(硇洲島),包括“廣州灣、北顏窖、調神(順)島”等地。

高州府吳川縣地圖

湛江有句老話:“南三南二都是雲人”。這句話就是針對清末以來吳川的管轄範圍來說的。南三南二的人如果在他鄉遇到,就會套近乎:“南三南二都是雲人!”雲,是吳川方言"我"的意思,現在很多老人都說"雲","雲果裏"就是"我們那邊","雲人"大概就是自己人,自家人,或是我們這邊的人,如果在外地也有老鄉的意思。

說到這裏,飛鳥哥還回憶起一件小時候百思不得其解的事:作爲“南一”的麻斜島上,以前某生產隊有一頭公牛,特別大,容易暴怒,好鬥,所有小孩都不敢養。生產隊裏只有最壯的幾個勞力,纔敢牽去犁田幹活。這頭公牛的名字卻被命名爲“南四”。是暗指硇洲島嗎?年代太久遠,含義已經不得而知了,但說明“南一二三四”這些詞在過去比較流行。

其實吳川與湛江緊密結合在一起,真正算起應該是從廣洲灣開始。法國佬最早登陸的就是吳川轄區的廣州灣,後來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脅迫清政府簽訂《中法互訂廣州灣租借條約》,把吳川南四都作爲了廣州灣的腹地,連同遂溪管轄的海頭、赤坎、東頭山及東海島一起借給法國。法國把租借的陸地和附近海灣統稱“廣州灣”。

條約原文對租界的定義是——

“東海全島。

硇州全島,該島與東海島中間水面,系中國船舶往來要道,嗣後仍由中國船舶任便往來租界之內停泊,勿得阻滯,並毋庸納鈔、徵稅等事。

其租界定在遂溪縣屬南,由通明港登岸向北至新墟,沿官路作界限,直至志滿墟轉向東北,至赤坎以北福建村以南,分中爲 赤坎、志滿、新墟歸入租界;黃略、麻章、新埠、福建各村均歸中國管轄。

復由赤坎以北福建村以南,分中出海水面,橫過調神島(現調順島)北邊水面,至兜離窩登岸向東,至吳川縣屬西炮臺河面,分中出海三海里爲界(即中國十里),黃坡仍歸中國管轄。

又由吳川縣海口外三海里水面起,沿岸邊至遂溪縣屬之南通明港,向北三海里轉入通明港內,分中登岸,沿官路爲界。”

大家可以根據原文對照一下,自己的家鄉是否屬於法租界範圍。很多人不知道麻章區的部分地區也屬於法租界。但從麻章——志滿——太平通明的公路可印證這一史實,法國人修的這條路,用了90年,至今質量還不錯。

廣州灣範圍

1945年抗戰勝利,廣州灣迴歸中國。或許是當時的政府急着想擺脫殖民統治的屈辱,急於有一個新的開始,也就急需一個新的名字。於是面向全社會徵求意見,僅僅只用了幾天時間,廣州灣便改名爲“湛江”。就這樣,吳川縣的南四都隨着廣州灣易名湛江自然而然地成了湛江的一部分!不過這個時候的湛江確實很小,比不上一個縣大。法租界轄地之所以如此有限,也跟遂溪縣(包括現遂溪、麻章、霞山、赤坎等地)人民的抗法戰爭有關,法國佬被湛江人民抗擊退回到寸金橋,無法再擴張。

新中國成立後,爲了湛江的經濟發展,把坡頭附近吳川縣屬地的龍頭(含官渡)、乾塘再次劃入湛江。後來陸續將海康、吳川、遂溪的很多地方都劃給湛江市。現在部分的赤坎和霞山曾經都屬於遂溪,母語本是雷州話(黎話),因爲抗戰時期大批珠三角的人到廣州灣避難,逐漸形成了市區語言以白話爲主。

1953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吳川縣第九區的南三島劃歸雷東縣管轄;1954年1月,又將西營區(現霞山區)的特呈島劃歸雷東縣管轄。當時湛江市郊區只有新鹿(現湖光)、潮滿兩區。1958年撤銷雷東縣,並將雷東縣併入湛江市郊區管轄。就這樣,湛江市由一個小小的廣州灣擴充得越來越大,到了現在成爲了一個有衛星縣區圍繞的中心城市。

由於湛江的戰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加上廣州灣在抗戰時期畸形的經濟繁榮,使其在周邊影響力很大。解放後,廣西東部曾一再併入粵西區或湛江地區。1958年的“湛江大專區”包括陽江、陽春、茂名、信宜、電白、吳川、化縣、廉江、遂溪、海康、徐聞、雷東、東興、欽縣、合浦、靈山、北海、湛江等地。這段時間,湛江地區的管轄範圍西起廣西東興,東至珠三角,管轄範圍達到史上最大。

這個時候,湛江就像一個巨無霸,排名廣東老二,不僅吞沒了吳川,更是吞沒了現在的茂名和陽江,粵西地區成爲一家人,不分彼此。

湛江大專區轄區

說起來,吳川和化州就像兩兄弟,距離最近,語言民風最接近,在歷史上分分合合多次,僅是解放後就有這些分合史:1958年10月,吳川縣與化縣合併爲化州縣,坡頭、龍頭兩區又從吳川縣劃歸湛江市;覃巴區劃給電白縣。同時,從茂名縣劃出蘭石、龍首、雙塘等鄉歸入吳川。1961年4月5日,吳川縣從化州縣分出,恢復吳川縣,屬湛江專區行政專員公署。

廣府民系下屬有九大分支,包括粵海民系、四邑民系、莞寶民系(原廣州府和肇慶府)、羅廣民系、高涼民系、邕潯民系、勾漏民系、欽廉民系以及吳化民系。吳化民系,就是指吳川和化州爲中心的這個民間文化體系,再次證明吳川與化州的深厚淵源。

同飲鑑江水的吳川化州兩兄弟,兩地的人既親密,又互相調侃,民間搞笑地互稱“貓和狗”,狗我不知是怎麼回事,貓應該是指化州的白話發音,“冇冇冇”的音比較多。吳川這邊還流傳“化州佬買椰子”、“化州佬買鞋”的民間故事,用方言講起來很有趣。化州這邊應該也有調侃吳川人的故事,大家可在評論中補充。

其實,茂名對吳川,吳川對茂名,感情很深,彼此之間很不捨。直到現在,很多吳川人都覺得跟茂名人,尤其是化州人,更像是老鄉,語言、民俗和民風都更一致。反而湛江這邊講雷州話的人太多,語言不是很通,民風民俗也有差異,上一輩之間總覺得有些隔閡。但到了80後90後就好多了,比如我是遂溪人,我老婆就是吳川人,她家祖籍算起來還是化州。不過,我比較擔心的是,我們的子女到底說什麼話,因爲外家帶得多,寶寶一口白話,看來我的雷州話要失傳了!

既然說到化州吳川“貓與狗”的笑話,我這裏也再說一個民間的笑話,也就是廣爲流傳的“吳川人擲死狗”的古仔。

以前吳川人多地少,”人均不夠三分地“,比較窮,但吳川人又好面子。過年的時候,粵西地區流行喫煎堆。有句俗語叫做:“年晚的煎堆,人有我有。”如果一家人過年沒有煎堆喫,那可真的被人看扁了!而且吳川那邊做姑爺的,還要煎幾大籮的煎堆,在老婆娘家到處派。

那麼,怎麼做煎堆才能又省錢又有面子呢?就少放糖,少放油,不放椰絲花生等芯。於是,人家的煎堆又香又酥又脆,芯又多,喫得來夠料。但這種打腫臉充胖子的煎堆,又硬又不好喫還磕牙,就被人笑話擲狗比磚頭好用,因爲夠硬!

吳川的小喫煎堆

當然,這些都是改革開放之前流行的民間笑話,只是供大家一笑,千萬不要去深究。改革開放之後,吳川人的精明實幹、敢闖敢拼的優秀品質充分發揮出來了,湧現了數百名億萬富豪,是全國富豪數量最多的縣級市。這些富豪到外地發了財之後,也回到家鄉反哺鄉親,爲吳川的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由於篇幅有限,關於吳川爲什麼能成爲“土豪之鄉”,我將在下一集繼續講解。喜歡民俗歷史的朋友,可以關注縱橫哥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