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豆瓣7.4分、貓眼9分,這部電影是當代中國的切片

1

生育,是女性最神奇的天賦之一,也是女性可以用偉大去形容的原因之一。

弔詭的是,當生育這個動作完成,女人成爲母親後,母親這個詞,卻發散出中性詞彙所特有的曖昧。

在已知的情感投射裏,這個詞彙背後所蘊含的力量是偏男性化的,似乎只有男性力量的勁道與渾厚,纔可以配得上母親這個詞。

而《找到你》則告訴我們,母親的力量,是女性力量好像永無止盡的的噴湧。

《找到你》中,有三位母親,分別是姚晨飾演的律師李捷,馬伊琍飾演的打工妹孫芳,以及陶昕然飾演的全職主婦朱敏。

她們都面臨着可能失去孩子的危險,李捷的孩子被人抱走,孫芳的孩子得了不可救治的疾病,朱敏則在申訴離婚時遭遇了撫養權失守的威脅。

在人與人的關係中,最永恆的本質是自私,這是動物趨利避害的本能所決定的。這世間,只有母親和孩子的關係,纔可以跨越這道人性的天塹。

《找到你》拍出了真正的母性。

如果我們試着把母性這個詞分解開來的話,它可以分爲人性與動物性。

動物的母性是什麼呢?是動物的人性。

是鮭魚,以每小時50公里的速度洄游產卵,一次次飛身越過一道道瀑布。

是大狗,守候在小狗的屍體旁流淚,任由身邊的汽車尖叫着來去。

是2008年6月,一名英國攝影師拍到一隻母鴨爲保護幼仔與蒼鷺搏鬥的畫面。

是2009年1月,有人在非洲目睹了野牛爲保護小野牛和獅子大戰。

是2011年7月,印度拉賈斯坦邦野生動物保護區,一個熊媽媽爲了保護小熊與老虎肉搏。

人的母性,是動物性的迸現。

是母獸在危險面前,喉嚨裏發出的低吼。是小獸可能遭到傷害時,母獸亮出的牙齒。

是姚晨對着孫芳同夥嘶喊,“把我的孩子還給我”。是馬伊琍在大雨的夜裏,抱住孩子時顫抖的臂膀。

這是她們作爲母親攻擊性最強的時候,值得玩味的是,這種類似於動物性的本能裏面,包含着示威和示弱雙重含義。

人性是母性的常態,動物性是其失態。電影的戲劇性,是對母親動物性瞬間的捕捉。

無論是姚晨還是馬伊琍,都演出了這種動物性。馬伊琍是本能背後的勇氣,姚晨是豐富性層層推進中的精準。

2

《找到你》有着鮮明的現實主義標籤,而現實主義一旦和中國電影發生關係,似乎都爬滿了陰冷和晦暗。

《找到你》是當代中國的切片,它最可貴的是,把中國複雜的現實同時放置在顯微鏡和放大鏡之下。

影片沒有避諱那些醜惡,也沒有避諱那些醜惡裏如流星一樣閃耀的美好。

作爲一種明確的僱傭關係,李捷責罵孫芳“又把拖鞋放在鞋櫃裏”,也順手遞給孫芳一支護手霜。

孫芳的老鄉徐蘭,在男人一拳打倒李捷後,氣哼哼地塞給她紙巾,讓李捷擦去鼻血。

孫芳出門被快遞小哥撞倒,情人張搏飛身下樓和人理論。他把孫芳抱在懷裏,如懷抱一個嬰孩。

那一刻,這個顛沛流離的女人,眼裏閃現的是,一個小女人被保護後安靜的眼神。

很多藝術電影的力量,來自於人性良善中偶爾閃現的惡,這種令人顫抖的力量有時候會被置換爲藝術的使命。

而《找到你》則是人性中連綿不絕的以自私爲符號的惡意中,閃現出來的善良。

它讓人感受到人類社會之所以是人類社會那種最本質的驅動力。

《找到你》讓人知道,不介意這個世界的殘破,纔可以生出對抗這種殘破的勇氣和信念。

所以,一部關於現實主義的影片中,即便出現了燒焦的屍體、冰箱裏的孩子這樣強刺激的畫面,也不覺突兀。

在這種殘破面前,母性可以用任何形式迸發出來。

因爲現實永遠比電影更殘酷。電影需要起承轉合,生活則不。

《找到你》並未停步於此,它向動物性的深處再邁進了一步,即影片中母親與母親之間的對抗與和解。

母親這一身份,有生物本能上的互相戒備,也出現了放下戒備、互相依偎的瞬間 。

對於男人,這種瞬間的源始是惺惺相惜,而女人是同病相憐的感同身受。

如李捷給孫芳擋住染到褲子上的大姨媽,如姚晨在法庭上最後的陳詞。

在這個危機四伏的叢林社會里,母親與母親才更能感同身受,所以在甲板上,李捷跪在孫芳面前,請求原諒,因爲“我沒有真正地瞭解你”,“你是一個好媽媽”。

因爲孩子,也因爲母親這一共同的身份。

3

《找到你》連綿不絕的力量,來自於生活深處細微到尋常的暗湧,而不僅僅是戲劇本身的張力。

影片的節奏感,如音樂一般律動。

這種律動,找到了可以一同脈動的母體,即生活本身。

很少有電影可以像《找到你》這樣幾乎無一處贅筆。用細節仿照了生活,並最終超越了生活。

李捷在民政局等袁文康飾演的老公來處理離婚,袁文康沒來,李捷去找他,站起來時罵了一句“媽的”。

李捷兩次親吻孩子多多,都在孩子臉上留下口紅印,一次是早晨上班,一次是海灘上,像是獸類對自己領地的宣誓。

喝酒時摸李捷大腿那個人,就是打離婚官司的朱敏的老公。

李捷對張搏喊“我女兒在哪”時,周圍的噪音和在冰箱裏發現孩子屍體時的驚恐無聲形成對比。

影片踩到了地面上,描繪了這個語焉不詳時代的不可解釋。也掙脫了時代,梳理出時間之無限相似的哀惋。

我們所身處的這個時代,不過是時間的一個樣本。時代的脈動永遠大同小異,個體命運一直週而復始。

影片最後,李捷的那段獨白,把《找到你》推向了另一個更爲縱深的層次裏,“生孩子是天底下最自私的事情,用別人的生命來完整自己。都說母愛是偉大的,但其實,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也不過是在爲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而已。”

“這個時代對女人要求很高,如果你選擇成爲一個職場女性,會有人說你不顧家庭,是個糟糕的媽媽。如果你選擇成爲一個全職媽媽,又有人會覺得生兒育女是女人應盡的本分,不算是一個職業。”

把女人從母親這個身份中鬆綁,納入到社會這個大旋渦中,於是影片就具備了時間取樣的意味。

在生活自身的毛重中間,多出了另一重配比。

文明是動物性與人性的縫合,也是感性和理性的撕裂。享用文明的清冽,也得飲盡它的苦澀。

在道德原教旨主義者和文藝極端分子的兩難中間,影片做出了超邏輯的選擇。

“因爲努力工作,我纔有了選擇的權力。因爲有了孩子,我才瞭解了生命的意義。”

找到你,也是找到自己。

這是一個母親日常性的悲壯,是母性永恆不朽的偉大。

來源:阿郎看電影(ID:alangkandianying)撰文:阿郎 編輯:周學彥

欲瞭解更多專業內容,請點擊這裏下載商業週刊中文版App!

◆  ◆  ◆  ◆  ◆

點擊你感興趣的關鍵詞

立即獲得關於TA的更多信息!

劉強東華爲

Facebook|范冰冰

特朗普丨寶馬丨A股跌停

滴滴強敵丨全球護照丨海航

無印良品築地市場無雙|吳秀波

......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