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初中語文”,關注我們

說明文閱讀複習指導 學習目標:

1、複習說明文的一般常識。

2、掌握中考說明文閱讀常見題型及答題技巧。 學習重點:

1、歸納說明文的一般知識和常見題型。

2、進行閱讀訓練。 說明文的一般知識 1.把握說明對象及其特徵

考查類型:直接讓學生回答:“這篇文章(或文段)的說明對象是什麼?”

練習:《蘇州園林》、《中國石拱橋》、《宇宙裏面有什麼》《花兒爲什麼這樣紅》的說明對象分別是什麼?

• 對策:事物說明文一般標題就是說明的對象如《蘇州園林》;事理說明文找準開頭結尾的總結句。

• 因爲說明對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紹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個名詞或名詞短語,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看文題二看首尾段。事物說明文指出被說明事物即可。事理說明文指出說明內容,形成一個短語:介紹了……的…… ( 對象加內容 ) 。如《宇宙裏有些什麼》介紹了宇宙的相關知識;《花兒爲什麼這樣紅》介紹了花兒色彩鮮豔的原因。

• 類型 1 、直接找出說明事物的特徵的句子

• 對策: A 、看題目    B 、在首段中找    C 、抓關鍵詞句(比如:運用了說明方法的語句、中心句)

• 類型 2 、概括說明事物的特徵

• 對策:分析文章結構,抓中心句及連接詞,如“首先”“其次”“還”“也”“此外”等詞語。 2.把握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作用=方法本身的作用+說明對象及其特徵

打比方:更生動形象;

列數字:更準確,更具體

畫圖表:更直觀、一目瞭然

舉例子:更真實、更具體、更有力

作比較:更鮮明、更準確

下定義:更準確、更簡明地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徵

摹狀貌:更生動、更形象、更具體

分類別:更清晰、更有條理

引資料:更鮮明、更具體

作詮釋:從某個角度解釋,清晰、準確 3.分析說明順序及其作用

⑴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多在建築物的結構,如上下、遠近、左右、內外、東西南北中等。

⑵時間順序: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

⑶邏輯順序:說明事理,多說明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邏輯順序的具體分析:主——次、原因——結果、現象——本質、特徵——用途、一般——個別、概括——具體、整體——局部、總—分 4.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

類型1、加點字詞有何作用?

對策:抓住說明文語言準確這一特點答題,格式:準確 / 生動形象 / 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 / 事理,

類型 2 、能否替換爲另一個詞語?並說明理由。

對策:( 1 )不可以。( 2 )原詞的意思或內容。( 3 )換了後意思有何改變.(4)與事實不符合。

類型 3 、限制性詞語能否刪去?

對策:( 1 )表態(刪還是不刪)。( 2 )定性。如:“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程度修飾;“大約”“可能”“左右”等表估計,“多”“有餘”等表數量。( 3 )若刪去,原來什麼樣的意思就變成了什麼樣的意思了。( 4 )這與事實不符合,體現語言準確性。

• 類型 4 、從文章中找出一個能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特點的詞句,並體會。

• 對策:找出語言準確的詞句,然後說明其作用。找準確詞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確數據的句子;②找有約數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詞語的句子。 5.如何概括信息

技巧:

①提取要點,直接找到有關中心句。

②抽象說明,即自己組織語言對文章的主要內容進行揭示並進行歸納。

③注意文題。 6.說明文中文段的作用

對策:這種題目答題的角度有二:

(1)結構、內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啓下、總結全文 / 前文。有時在文章在開頭,還起着引出說明對象 / 說明事理以及引起讀者閱讀興趣的作用。

(2)結合說明方法談。通過……的說明方法,說明了……(事物特徵或事理),使說明……(作用)。 小結

複習說明文,要善於總結規律,掌握技巧,靈活運用。

緊扣文本,探尋規律。說明文作爲一種實用文體,必然有其自身的規律,閱讀說明文自然也有其規律可循,然而文章千變萬化,沒有一種規律可以套住每一篇文章,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必須依據文本特點進行學習,根據文本特點,點示一些方法,探尋一點規律。學生要學會總結相關知識點並熟練掌握,然後在課堂上用練習加以鞏固,能將知識點靈活運用。

來源:網絡,由初中語文編輯整理,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溫馨提示

掃碼關注高中語文

獲取更多學習資料 關注我們 更多精彩

往期精彩內容:

142篇新部編版1-9年級語文必背古詩文都找齊了(有音頻),速速收藏!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電子課本教材暑期預習起來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電子課本教材,暑期預習起來!

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電子課本教材!暑假預習專用~

初中語文:

初中語文公衆號,隸屬於三好網,彙集衆多師資力量,爲全國初中生分享專業的語文學習經驗、方法和相關文化知識,助力每一位學子在語文方面取得進步。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吧!

微信公衆號內回覆下列數字即可獲得相應乾貨:

1.名 著      2.素 材       3.寫作方法       4.文言文

5.閱 讀 題      6.詩歌鑑賞       7.基 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