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限壓閥的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 限壓閥一般由閥體(椎形、球形)、閥座、調節彈簧、調壓螺釘和鎖緊螺母以及密封墊圈等零件組成。

限壓閥的工作原理是:在大多數時間裏,限壓閥處於關閉狀態,只有當工作介質的壓力超過一定數值時,限壓閥開啓,從旁路排泄一部分介質,使系統內的壓力降低;當系統的壓力達到下限時,限壓閥關閉,系統的壓力又上升。如此週而復始調節,使系統內的介質壓力經常處在一個合理水平上,保證燃油系統、潤滑系統、冷卻系統和液壓系統工作正常。

限壓閥可限制循環油路中的油壓,防止機油過多竄入燃燒室、機油耗量增加,發動機工作出現不正常現象。同時也爲了避免油壓過高,造成管路及濾清器爆破。限壓閥是靠彈簧的壓力來控制油壓的單向閥。當油路中油壓大於彈簧壓力時,則閥球打開,部分機油流回油底殼,於是油路卸壓。它一般安裝在機油泵或主油道上。

傳統油箱蓋的工作原理與散熱器蓋相似,其上至少有一個限壓閥,例如採用空氣一蒸氣閥來平衡燃油箱內外的壓力。隨着油箱內燃油的逐漸消耗,油麪不斷下降,在油麪上方形成負壓,當真空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油箱蓋的空氣閥(即進氣閥)被大氣壓力推開,外界空氣進入燃油箱內,使油箱內外的壓力達到平衡。如果空氣閥因故無法開啓,造成燃油箱內存在明顯的負壓,燃油泵可能吸不上油,將造成發動機怠速不穩定,甚至將燃油箱吸癟。當溫度增高,燃油箱內的燃油蒸氣過多,油氣壓力高於大氣壓力時,油箱蓋的蒸氣閥被頂開,燃油箱內的燃油蒸氣(HC)從閥門逸入大氣中,使油箱內外的壓力達到平衡,可以防止燃油箱被脹裂。

2.限壓閥泄漏的判斷方法

限壓閥的常見故障是非正常泄漏,或者不能正常開啓,其判斷方法如下。

對於燃油系統的限壓閥,如果出現下列情況:發動機啓動困難,啓動後出現“缺缸”現象,一帶負荷就熄火;使用手油泵泵油時,感覺阻力很小;供油跟不上,好像有空氣,此時應當檢查噴油泵的限壓閥是否泄漏。

對於潤滑系統的限壓閥,比較直觀的故障現象是發動機“燒瓦”,有時更換了機油、軸瓦、曲軸並且清洗了潤滑油道,一投入負荷運轉又燒瓦。這種現象往往是機油限壓閥泄漏,造成機油壓力過低,在摩擦副內難以形成有效的潤滑油膜,因此引起燒瓦。

對於液壓系統的限壓閥,如果工作裝置升舉不靈,大油門時才能升起,稍一降低油門就自動沉降,有時還可以聽到漏油的聲音,說明液壓 系統的限壓閥存在泄漏故障。

對於燃油箱上的真空減壓閥(實質是進氣閥),可以使用手持式真空泵進行檢測,其檢測方法是:先將真空減壓閥閥體清洗乾淨,然後連接手持式真空泵,檢查該閥門的開啓壓力和真空度,其開啓壓力應當爲15.3~20. 0 kPa,真空度應爲6.0~3. 3 kPa,如果超出了上述範圍,應當更換油箱蓋總成。

3.限壓閥的常見故障現象

(1)閥體與閥座磨損。限壓閥的非正常泄漏大多數由磨損所引起,而這種磨損往往是由於介質不清潔造成的。限壓閥磨損的特徵是出現磨損溝痕或者鏽蝕,導致限壓閥密封不嚴。此時需要藉助專用工具,將閥座從機殼中拆卸出來,然後進行修復。磨損輕微時,可以放在平臺上,使用細的研磨砂進行研磨。磨損嚴重時,應當更換新件。

新閥體裝入閥座時,建議採用銅棒進行錘擊,使閥體與閥座配合密切。錘擊時,注意銅棒必須對準閥座的中心線,錘頭下落要平正,不得擊偏。然後進行研磨,最後採用煤油滲透的方法檢查其密封性能是否符合要求,要求至少經歷1 min無泄漏。

(2)限壓閥堵塞,引起壓力報警燈點亮。此時應當拆下限壓閥進行徹底清洗,將閥門內的膠結物質完全清除乾淨。

(3)泄壓閥卡死在關閉位置,或者限壓閥被雜物墊起,卡死在開啓位置。無論出現哪一種情況,都應當對限壓閥的各零件(包括閥座)進行徹底的清洗,必要時更換新件。

(4)調壓彈簧變形、折斷或者彈力減弱。如果調壓彈簧的彈力減弱,作爲臨時應急措施,可以在彈簧座內放置厚度1 mm左右的墊圈進行補償,用於恢復調壓彈簧的預緊力;如果調壓彈簧折斷,只好更換新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