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寶齋》期刊 | 藝林紀事

陳師曾教育經歷考

文 /李兆龑

陳師曾是民初北京畫壇的領袖之一,對促成中國畫走向現代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爲何陳師曾能承擔起這樣的歷史使命?其中西合璧的教育背景和成長曆程,爲陳師曾寓京後的各種藝術推介活動,如新學朋友圈的初步建立,如其對中西文化的深刻理解等方面帶來了怎樣幫助?

二 陳師曾的新學歷程

爲什麼傳統根基深厚的義寧陳氏家族,培養出了中西合璧的陳師曾?這一切還要從戊戌變法談起,陳寶箴、陳三立作爲推動者和支持者積極參與了維新變法運動,他們深刻意識到思想、科技對於日益衰落的中華民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政治受挫,讓他們對於晚清官場不抱希望,轉而把目光放在教育上。正是得益於祖父、父親的超前眼光與大力支持,陳師曾才得以接觸並學習西方科技文化。

需要注意的是,陳師曾接受西化教育並不是始於一九〇二年留學東洋,而是早在四年前的一八九八年就開始接觸。“在這一年,陳師曾遵循祖父、父親的要求,考入南京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路學堂,試圖走上科學救國之路。”從一八九八年入學到一九〇一年畢業,雖然在學期間所學並不甚精通且與繪畫無關,但礦路學堂成爲陳師曾接觸西學的起點,讓他有機會閱讀到諸多西方進步書籍與啓蒙刊物,初步接受西方思想的洗禮;同時,他開始了與衆多思想開放並樂於接受新學的人羣的交往(這其中就包括魯迅)。從礦路學堂畢業後,陳師曾受到妻兄範罕邀請,於一九〇一年到一九〇二年在上海法國教會學校學習一年,所學科目及內容尚缺乏史料記述,但管理非常嚴格。值得關注的是,陳師曾《在法蘭西學堂次彥矧贈保少浦韻詒彥殊》寫到:“欲說文明一字無,偶爲兒戲聚方隅。高譚孔老成糟粕,何處康莊利走趨。舞勺讀書大地早,枕樓聽雨夢魂孤。渾茫未識中原恨,各有長懷念客途。”從中也可看出,受到東西方不同知識體系碰撞的陳師曾在此時所產生的困惑與矛盾,這也是其自身東、西文化融合與知識體系架構的必經之路。

關於出洋留學,陳師曾選擇日本,這與當時大多數中國留學生的想法一致。甲午海戰,清政府大敗。這讓國家忍辱割地賠款的同時,更讓世人看到了“明治維新”下的新興日本。且當時留學日本比西方有諸多便利條件,“當時人們直截了當的概括爲三點:文同、路近、費省,日本成了中國在清末民初富國強兵的主要窗口,大批中國留學生渡海去日本”。留日人數激增,東京弘文學院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剛到東洋的陳師曾,最初兩年(一九〇二——一九〇四)就是在弘文學院普通科江南班度過的。在弘文學院,陳師曾一方面學習了語言與基礎知識,另一方面與一批志同道合的舍友(包括魯迅、沈瓞民、劉乃弼、顧琅、張邦華、伍崇學等)形成了良好的交際圈,可以說這兩年爲陳師曾接下來的留學生涯打下了很好的專業和生活上的基礎。

一九〇四年秋,陳師曾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學博物科。在學期間,陳師曾親自下山野採集植物標本,積累了大量知識與素材,這樣的經歷進一步讓他將東西文化融會貫通,對其今後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併成爲民國初年北京畫壇爲數不多的研究過西方自然科學的畫家之一,這爲其後來在傳統派與西化派對峙的北京畫壇堅持自己清晰的價值判斷提供了重要幫助。在社交上,陳師曾進一步擴大並深化自己的朋友圈。陳師曾與舍友魯迅經常一起參與活動,共談國事。與李叔同的交好也是陳師曾留學生涯的收穫之一。一九〇六年,陳師曾與就讀於東京美術學校的李叔同相識,二人一見如故,共同參與“淡白會”等社團活動。而陳、李二人交往,對於陳師曾而言最大的幫助則是李叔同對陳師曾藝術的推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陳師曾教育經歷考(二) | 【榮寶齋·藝林紀事】

陳師曾《讀畫圖》(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此畫受到日本繪畫影響

陳師曾經歷了十年有餘(一八九八——一九〇九)的新學學習經歷(見《陳師曾新學求學經歷一覽表》),這段經歷對他的幫助有以下幾點:一、接觸到了西方思潮,並在矛盾與掙扎中重新架構並促成了自己中西合璧的思想體系的形成;二、深入進行具體西方自然科學的學習,這爲其將來的藝術創作以及藝術觀的形成提供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充分營養;三、結交了很多相似知識背景、憂國憂民的有爲青年,這其中很多成爲其寓京之後藝術活動的參與對象。

陳師曾教育經歷考(二) | 【榮寶齋·藝林紀事】

在民初北京畫壇萬象更新、百家爭鳴,東西南北四風攜來(南風北漸與西學東漸)的背景下,從義寧陳氏家學淵源汲取營養並融匯西學強大生機的陳師曾,最終塑造成了常人難以企及高尚才情和人格,指導其藝術創作。同時,他以民國初年北京畫壇領袖的角色,憑藉他深厚的社會威信和強大的號召力,廣泛開展藝術推介活動,進而對近代中國繪畫史的發展和中國早期藝術生態系統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本文作者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

(節選自《榮寶齋》2018-04 總第161期 榮寶齋出版社出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