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前的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命他前往西安,考察西安是否適合作爲大明王朝的都城,準備從南京遷都西安,同時順便也去調查一下朱標之弟,朱元璋的第二子秦王朱樉。朱標一貫對於兄弟手足之情頗爲看重,人也很敦厚,到了西安之後,一力爲弟弟說好話,朱元璋也就放過了朱樉。

上一篇談到藍玉之死,以及朱元璋把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宿將一個接一個的處決掉。

經歷朱元璋洪武一朝31年的苦心經營,朱元璋不僅完成了統一中原的任務,而且在幾次北征之際,將偌大的蒙元帝國徹底崩潰瓦解掉,真稱得起不世奇功。然而就在蒙古陷入混戰,黃金家族的子孫們開始不斷自相殘殺之際,明朝一方也出現了爭奪皇位的內部鬥爭。燕王朱棣與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叔侄鬩牆,出現了後來的“靖難之役”。

朱標一死,朱元璋的如意算盤都落了空,叔侄鬩牆已不可避免

由於靖難之役的內戰造成了明朝國力的削弱,使得朱棣不可能再維持朱元璋時期對蒙古大舉撻伐的高壓政策,於是明蒙關係開始發生轉變。再加上原本與明朝有覆國之仇的蒙古人,在靖難之役中卻成了朱棣一方的助力,使得明蒙關係開始出現了一絲緩和的跡象。這段歷史的演變比較複雜,我們必須先從靖難之役的由來說起。

朱標一死,朱元璋的如意算盤都落了空,叔侄鬩牆已不可避免

電視劇中的朱元璋與朱標

朱元璋正式建號洪武,登上帝位之後,馬上就將自己的長子朱標立爲太子。作爲大明政權的正統繼承人,朱元璋爲他延聘各方名儒,引入宋濂等人作爲他的老師。儘管朱元璋此後又有了許多子嗣,但是朱標作爲太子的地位從未有過絲毫動搖。可惜的是,朱標沒有當皇帝的命,他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夏天病死。

朱標一死,朱元璋的如意算盤都落了空,叔侄鬩牆已不可避免

西安

此前的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命他前往西安,考察西安是否適合作爲大明王朝的都城,準備從南京遷都西安,同時順便也去調查一下朱標之弟,朱元璋的第二子秦王朱樉。秦王朱樉的封地在西安,並且傳出了關於他在當地的一些不法事件,目前人已經被解往南京。朱標一貫對於兄弟手足之情頗爲看重,人也很敦厚,到了西安之後,一力爲弟弟說好話,朱元璋也就放過了朱樉。但是等到朱標回來,卻是舟車勞頓,竟然一病不起,轉年夏天就病死了,死時年僅3 7歲。

朱標一死,朱元璋的如意算盤都落了空,叔侄鬩牆已不可避免

這一下可讓朱元璋發了愁,他好不容易把朱標作爲接班人培養了這麼多年,沒想到他卻走在了自己前頭。朱元璋深知朱標性情溫順,故此爲了能讓他順利登位,專門發動了胡惟庸案,準備將舊日功臣誅戮一空,以後以朱標坐鎮中央,包括四子燕王朱棣在內的諸弟坐鎮地方,形成朱氏家天下的鐵桶江山。現在朱標一死,他的全部如意算盤都落了空,究竟由誰來接替朱標作爲繼承人,讓朱元璋頗爲躊躇。

朱標一死,朱元璋的如意算盤都落了空,叔侄鬩牆已不可避免

明孝陵

根據史料記載,朱標病死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二十五日,朱元璋直至當年九月十二日才宣佈由朱允炆爲皇太孫。朱元璋做出這個決定,花了將近5個月時間,這段時間之內,朱元璋一定考慮過多種方案,做了各方面的取捨比較。

今本《明太祖實錄》中記載了朱元璋與翰林學士劉三吾的一段對話。朱元璋表示自己年紀老邁,太子又不幸早逝,古語有云,國有長君,社稷之福,四子燕王朱棣賢明仁厚,現在打算將他立爲太子,不知羣臣以爲如何?劉三吾上前道,陛下此言固然不錯,但若立燕王爲太子,年長於燕王的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卻怎麼說呢?朱元璋無言以對,大哭而退。

朱標一死,朱元璋的如意算盤都落了空,叔侄鬩牆已不可避免

這段記載很可能經過了永樂一朝的史官修改,不見得是當日原貌。這樣改動的目的在於,說明朱元璋早有意於朱棣來接替自己,只是因爲儒臣的干擾才無奈之下選擇了朱允炆,明顯是爲了朱棣篡位尋找藉口。但是從這一記載之中,我們大致能夠推測,朱元璋當初肯定考慮過究竟是以子輩中人還是以孫輩中人來作爲後繼者的問題,最終還是認爲若以子輩中人繼位,難以找出一個既能服衆,又有能力的人選,最後寧可選擇只有不到15歲的朱允炆。

下一篇談靖難之役的爆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