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逐渐诞生出了一批可圈可点的名门之后。600年的天津老城厢。

600年的天津老城厢

自建成以来

便诞生了诸多故事

这其中自然也有不少文人墨客的身影

这些丰富的文化

为老城厢增添了一抹难得的文化氛围

名门之后

老城厢自建成之初

便吸引了北方不少名人居住于此

随着时代的变迁

逐渐诞生出了一批可圈可点的名门之后

比如北门里项家胡同

便因明代蓟运总兵和著名收藏家项嘉谟而命名

★★★

名门世家真正在老城里增多

应该是在清朝时期

比如西门里板桥胡同的梅家

其祖上是天津右卫指挥使梅满儿

他的子孙中名人较多

比如诗人书法家梅宝璐

话剧艺术家梅阡、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等等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要说名门之后

“天津八大家”也能占一席之地

尤其是曾住北门里的卞家

其祖上是清康熙年间随兵定居于天津的

其后人也有不少名人

比如创建了隆顺榕的卞树榕

针市街隆顺榕旧址(2005年)

在东门里,曾经还住着一家姚家

其五、六代均为进士

姚家后代在法国开办实业

五四运动时期

周恩来还曾与姚家后代来往亲密

书法名家

老城厢还聚集了老天津

许多的书法家、画家和艺术家

老城厢的书法基础非常雄厚

清末民初的四大书法家

都居住在老城厢

最令天津人熟悉的

应该还是华世奎

他的代表作“天津劝业场”

至今还悬挂在劝业场内

受这些书法名家的影响

老城厢的居民也有了对书画欣赏的意识

因此在老城厢的居民家中

多有挂字画的习惯

而且室内挂字画还颇为讲究

随着年节、四季、喜寿家事的不同

字画的内容也要发生变化

逢年过节

亲友也多以字画馈赠

体现着老城厢居民的文化涵养

天津儒学的发源地

早在明朝政府统一下令前

天津民间便已有了儒学的学习和传播

后来才明确了在文庙中正式新办儒学

1927年,文庙内正式成立了“崇化学会”

1947年成立崇化中学

1951年暂改为天津市三十一中学

校址当时还在文庙内

后迁到了鼓楼附近

文庙

由于老城厢人长期以来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

尤其是儒学教育

使老城厢人具有一种特别的

精神状态和处世哲学

在待人处事上

皆有一派君子之风

其文化内涵,令人回味无穷

编|赵双

综合整理|天津市档案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