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現在觀念在變化,很多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就可以在家啃老,父母撫養孩子長大的時間在拉長,使得一些年輕人不願意結婚,害怕承擔責任,而選擇只同居不結婚,或是逃避式地將結婚一再推後。”楊雁琴注意到,這幾年相親市場上兩代人的分歧在加大,表現出來兩種極端的現象:要麼就是年輕人特別有主見,結不結婚父母根本管不了。

原標題:晚婚時代 兩代人的婚姻觀分歧加大

這一次,主角終於露面了。

29歲的陳銘(化名)跟在一位身材微胖的中年婦女身後進門,躲躲閃閃地坐下了。紅娘楊雁琴上下打量他一番,打趣道,“小夥子這回可算親自來找對象了!”

今年57歲的楊雁琴是天津有名的義務紅娘。她年輕時就熱心給別人牽線搭橋,退休後乾脆辦起“楊姐紅娘站”,帶着一羣志願者組織起一場場相親會,“如今已經成了400多對新人!”

兩年來,陳銘的媽媽找楊雁琴要走了七八個女孩的信息,“我看條件都不錯,可一個都沒成!”楊雁琴心裏納悶,要求直接跟男孩見個面。

“你想找個嘛樣兒的?”楊雁琴問。

“媽,我要個嘛樣兒的?”陳銘把頭扭向旁邊的中年婦女。那位母親立刻挺直腰,接過話,滔滔不絕起來,“我就知道他怎麼想的,他想要……”陳銘不再作聲。

“日子越來越好,找不着對象的人倒越來越多。”楊雁琴注意到,這幾年相親市場上兩代人的分歧在加大,表現出來兩種極端的現象:要麼就是年輕人特別有主見,結不結婚父母根本管不了;要麼就是完全由父母一手操持,自己一點兒主見也沒有,“稀裏糊塗結了婚,又稀裏糊塗離了”。

“媽寶男”漸多 結婚20天就閃離

宋曉宇(化名)的婚姻只維持了20天。

“別看他今年30出頭了,就跟小孩兒一樣。”楊雁琴見過這一家人,父母都是做生意的,母親挺強勢,來到紅娘站就告訴楊雁琴,“我們家房子、車、彩禮,全都準備齊了,就差您給我們介紹個好姑娘”。

母親忙着張羅,但是全家對結婚最不上心的就是宋曉宇自己。大學畢業後他在家人的安排下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下班回家就埋頭打遊戲。用他媽媽的話說,“水果切好了放在眼前都不知道喫!”

楊雁琴總願意直接去跟年輕人聊聊,幾次溝通下來,她發現宋曉宇對婚姻有點牴觸,甚至有些恐懼,理由非常簡單:將來結婚了倆人過日子,要自己做飯、收拾屋子,安排一切,“想想就發愁!”

眼看着兒子過了而立之年,母親急了,她否定了宋曉宇不想結婚的想法,“生了孩子,你不帶就讓媽媽來帶!”她陪着兒子見了幾個女孩,相中了其中一個長得溫柔賢惠的姑娘,“家境可以,大學本科,工作也穩定,挺好!”

打點好了一切,她給女方送去了10萬元彩禮,心滿意足地把兒子推進了婚姻的大門。

出乎所有人意料,20天后,小兩口離了,說什麼也過不到一塊兒去。半年後,宋曉宇的媽媽好說歹說,兒子才同意跟她來到楊雁琴這看看還有沒有合適的。

剛說兩三句話,母子倆當着楊雁琴的面就吵起來了。媽媽埋怨兒子閃離太不像話,“20天就離了,白瞎了10萬元彩禮。”兒子當場懟回去:“誰讓你當初非讓我結婚的?10萬元彩禮算什麼,我爸不還能再掙去嗎!”

楊雁琴感慨,現在30歲的小年輕還跟“沒斷奶似的”。她發現,那些在相親市場上久久徘徊不前的男孩子,有不少都是“媽寶男”——沒主見、不成熟;她認爲這背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長管得太多了!

知乎上有網友把“媽寶男”與“無限次劈腿的渣男”並列爲最不能嫁的類型,而“媽寶男”的存在是導致婚姻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見過許多分分合合後,楊雁琴經常給家長們“上課”,“你總也不放手,孩子怎麼長大?”很多時候,她反倒勸人先別急着結婚,“孩子不成熟的情況下,千萬別讓他結婚”。

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從事人口學研究30多年,他認爲,導致“媽寶男”現象的原因有很多,跟一些家庭重男輕女也有一定關係,“社會上依舊存在對男孩過於關注和照顧的現象,被抱着長大,成了巨嬰”。

  經濟越發達 年輕人成熟越晚

馬博濤(化名)自己也數不清楚到底相過多少次親,再過兩年,他就要40歲了。

他的父母退休前都是單位的領導,家裏有好幾套大房子,他自己有不錯的工作,還和朋友合作經營着一家小公司,是很多人眼中的“黃金剩男”。

他曾經有過一個談了4年戀愛的女朋友,至今他也認爲那是他最喜歡的女孩。女孩白淨、清瘦、愛跟他聊詩和遠方,兩人渴望着相愛廝守一生。馬博濤帶着心愛的女孩見了父母后,母親開始打聽關於女孩的一切,她聽說女孩兒的母親得過乳腺癌,鎖緊了眉頭,“這孩子有點風吹草動就生病,看來是遺傳基因不太好”。

母親拜託在醫院工作的一位表妹,帶着兒子的女朋友到醫院做了一次全身檢查,結果發現肺裏有個小結節,目前沒有異常,建議觀察。

這讓母親如臨大敵,“這就是定時炸彈,說不定哪天就爆了!”她苦口婆心勸兒子,最後明確要求:必須跟這個女孩分手。她的觀念是:“我兒子這麼優秀,我們家條件又好,還愁找不到個健康的姑娘嗎?萬一找個病秧子,我兒子一輩子不都跟着受罪嗎?”

那次分手,讓馬博濤消沉了好長時間。之後他又談過一個女朋友,人家因爲受不了他總聽媽媽的話,跟他分手了。之後,他就在相親市場上浮浮沉沉,見面喫個飯、聊幾句彷彿成了例行公事,“似乎再也找不到當初那種感覺了”。不過他自己也並不那麼迫切地渴望婚姻,“反正自己也還不夠成熟”。

原新認爲,年輕人晚熟,是個普遍存在的現象,“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確是這樣”。

國外有學者對世界各地的年輕人進行抽樣調查後發現,一個地方越發達,社會越富裕,這個地方的年輕人長大就越晚。

而在中國,年輕人晚熟與上一代的撫養方式和觀念不無關係。原新認爲,這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家庭結構的變遷有關。

1978年改革開放元年,中國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334元,在農村,這個數字只佔城市的三分之一,“現在年輕人的祖輩,是喫過苦的,他們經歷過物質匱乏的時代,又體驗過改革開放帶來的劇烈變動,也品嚐了祖國幾十年發展帶來的成果”。

對年輕一代而言,80後還稍微經歷過物質短缺的時期,90後幾乎是在蜜罐里長大的,獨生子女也越來越多。

也就是說,父輩一代深切地體會過窮和苦的滋味,而經過改革開放的鉅變,物質條件極大改善,很多父母心裏都有一種觀念——我們喫過的苦再不能讓孩子喫!

“殊不知,不喫苦就長不大,家長把一切都給包辦了,孩子集千寵於一身,其反哺的能力和意識很弱。”原新舉了一個極其普遍的例子:每年大學新生入學,高校周邊的各種賓館酒店都被送孩子的家長住滿了。總有大學生把髒衣服快遞迴家,讓父母洗乾淨了,再寄回去。

“現在不管經濟條件是好是壞,家長都不放心,因爲孩子雖然到了18歲,但遠遠沒長大。”原新認爲,這種觀念會一直延續到孩子畢業、工作和結婚,孩子成熟得晚,自然結婚也被一再推後。

  兩代人觀念存差異 部分年輕人不再反哺家庭

年輕人的成長期越來越長,成熟期越來越晚。這個現象的另一面是,人與人相互之間的包容、尊重、忍讓和理解,也變得越來越少,“獨生子女的獨性,越來越明顯”。

1992年出生的楊一帆(化名)研究生畢業,身高1米82,在高校工作,文質彬彬。有過幾個對他有好感的女孩,但都不符合他父母的要求:首先要找個本地姑娘,最好是在高校工作,公務員也可以,其父母最好也是在高校或政府部門工作的知識分子,這樣才門當戶對、三觀一致。

楊一帆內心還是想找個長得漂亮的,他覺得跟自己有共同愛好和話題挺重要。但母親認爲他的想法太幼稚。母親的理由非常現實:找本地人將來住在父母身邊,可以天天回父母家蹭飯,生了孩子有父母幫你帶,連物業費、水電費都給你交了,你什麼都不用操心。

每次舉辦青年婚戀交友活動之前,團天津市委青少年發展和權益保護部的王建彬和同事們都不得不面對一些焦慮的家長。有的家長打來電話說上一個多小時,“我爲他找對象操碎了心,怎麼他自己一點不着急?”

原新認爲這種觀念的差異也源於時代的變遷。年輕人的父輩,在自己的年輕時代,幾乎都早早當家、想辦法工作,才能維持人口衆多的一家人的生計,“而現在的年輕人,根本不需要反哺家庭,只考慮自己”。

這代年輕人乘上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快車,“生活品質改善得實在太快了,特別是城市家庭,徹底把孩子對家庭的經濟責任解脫了。”幾年前,“啃老”還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而現在,90後單靠自己賺工資不可能買得起房子,幾乎成爲大家的共識。

與此同時,整個社會對婚姻家庭的界定內涵也在發生變化。父輩年輕時,必須先有婚姻,兩個人才能共同生活在一起,纔有人能與你一同承擔生活壓力。因此,他們把婚姻看得更重、更遠。

而現在觀念在變化,很多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就可以在家啃老,父母撫養孩子長大的時間在拉長,使得一些年輕人不願意結婚,害怕承擔責任,而選擇只同居不結婚,或是逃避式地將結婚一再推後。他們更多地關注自己個人的生活體驗,很少關心別人的感受,這種個人主義的“獨性”意識,與成長期延長交織在一起,造成了現在年輕人恐婚、晚婚甚至不婚的現象出現。

“從各個角度來看,家長都應該早放手,培養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鼓勵他們主動承擔起應肩負的責任。”原新認爲,過分包辦的愛,會使得年輕一代未來的競爭力變弱,甚至影響其一生的發展。

本報天津9月4日電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胡春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