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子女之痛:爲什麼你有一百種方法讓學生成才,卻始終教不好我

學習

在教師圈有這樣一個怪相:他們或許可以教育出優秀的學子,但能夠教出優秀孩子的人,卻是鳳毛麟角。

一位教育專家曾經說過,經過數年的跟蹤調查發現:

城市裏的中小學教師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優秀人才的並不多,即便是十分優秀的中小學教師,他們的子女能成爲傑出人才的比例要大大低於其它知識分子階層。

因此,他得出一個結論:

城市的中小學教師給予子女的優勢不多,跟農村的中小學教師相比,他們的子女往往不能從教師型父母那兒獲得多少優質的教育資源。

筆者環顧周圍的教師,發現這確實是一個令人十分驚心的事實。

教師自己的子女能成爲優秀人才的不是沒有,而是少得很。更奇怪的是,這些優秀的孩子還相對集中在父母是教研工作人員或學校行政的範圍裏,而真正一線教師的孩子實不多見。

爲什麼會這樣?

有人歸因於一線教師生存壓力大,工作量過大,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無形中令自己的孩子處於競爭的弱勢。

但筆者認爲,遠不是這麼簡單的因素所致,而是身爲教師本身對教育自己的子女存在許多的盲區。那具體原因又有哪些呢?

教師子女之痛:爲什麼你有一百種方法讓學生成才,卻始終教不好我

1 角色混亂——常把家庭當學校

雖然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是真正的學校教育跟家庭教育應該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學校的心理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

在學校,絕大多數學生都是唯師者是尊,對教師的旨意多不會違背。教師也習慣以聽話乖巧當做衡量學生德養的一條重要尺規,把不聽教、言行不合常規的孩子視作後進生。

長期的職業習性,使得大多數教師在心理上有一種定勢,很擔心自己的孩子也會像班上某個特別難教的孩子一樣最終成爲差或壞的學生。

因此,教師對自己的子女也像對學生一樣,格外嚴謹,要求孩子言行舉止中規中矩,以對老師的態度對父母,以言聽計從爲尺規,不可有超常的舉動。

長此以往,最終導致孩子失去個人獨思的空間,總是處於屈從的心理狀態,極難獲得最大創造型個性的發展。

此外,一線教師普遍愛嘮叨,容易關注瑣碎的細節,對孩子過於個性化的舉動都視作大不敬,會不遺餘力地對孩子進行教導,尤其偏愛說教。

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遇事也會更多地考慮困難的一面,他們關注細節過程比關注結果要強烈,對處事難度的預設會更爲仔細,因而也容易產生退縮情緒。

當教師久了,對學生的言行舉止都有了一套固定的訓練模式。

教師子女之痛:爲什麼你有一百種方法讓學生成才,卻始終教不好我

2 職業慣性——再教育意識薄弱

實際案例中,我們看到一部分優秀的教師家庭,能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尤其是注重早期教育,小學階段就讓孩子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不惟分數論,敢於放手讓孩子嘗試課堂外的領域。這些孩子最後都十分優秀。

然而,大多數一線教師喪失了對新知識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瑣、龐雜的事務性工作中,每天的時間都被教學任務擠佔得滿滿的。

若多的教師窮於應付每天的教學工作,根本沒有時間接受再教育。許多老師幾乎不閱讀,不接受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整學期就只抱着一本教參和教材進課堂。

這樣的教師似乎一整天都在忙,他們相比於那些富有創新精神、日不離書的教師而言,更忙碌而辛勞,可沒有多大的實效。

不難想見,在孩子的眼裏,這類身爲教師的父母並不是真正的知識分子,只是一個捧着書本謀生的人而已。這類教師的落後觀念和陳舊的教學策略,也會相應地帶到家裏。

因此,許多教師的孩子在中小學考試成績還不錯,書本知識掌握得比較紮實,可是孩子的視野卻極其狹窄,關注社會和人生的熱情不夠,應對現實問題的能力卻相對低弱,他們的心志也相對脆弱,極少有遠大的抱負。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這種榜樣的力量能左右孩子的終生。

因此,做一個閱讀型的教師,做一個有高雅志趣的教師,對學生固然意義重大,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孩子有着固本培元的作用。孩子無論在哪一個成長階段,父母都能以一個教師的高度跟孩子溝通,那麼,無論多麼平凡的孩子都會脫穎而出。

教師子女之痛:爲什麼你有一百種方法讓學生成才,卻始終教不好我

3 社交狹窄——人脈資源貧乏

中小學教師的生活圈相對狹窄,對社會的接觸面也相對少。雖然面對來自各個階層的家長,但畢竟有距離感,多是止於表面的交流。

長期單一而封閉的校園生活,使得教師的心智也普遍單純且不善交際。這種生存環境對於教師自身而言可能習慣了,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大礙,但對教師的子女而言,尤其是對城市的中小學教師子女,會有很大的制約。

父母人脈資源的睏乏,社會活動內容極少,無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動空間,孩子的視野也會相對窄小。所以,大多數普通的教師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在個性上都顯得小心謹慎,缺少敢闖敢拼的士氣。

教師要改變這種狀態,一定從自身做起,要關注時代的走向,要創造機會讓孩子瞭解現實的不同層面,培養孩子對社會的感知力。

寒暑假,要帶孩子外出走動,增強孩子的閱歷,還要鼓勵孩子多跟不同層面的人交往,要敢於在陌生的環境中確立自己的主張。

教師,尤其是大中型城市中的中小學一線教師雖然較少機會獲得豐厚的社會資源,可是有較長的寒暑假,週末也相對輕鬆,可以設法把孩子帶出去,創造各種條件拓展孩子的視野,帶孩子郊遊、上興趣班、去福利院做義工,專注地研究某種動植物,到大街小巷尋找城市發展的足跡……

這些有益的活動,只要堅持做一兩樣,都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孩子處世的情懷,會增強孩子主動跟人交流的願望,提高孩子感受實踐之美的能力。

總之,身爲教師,面對繁重的教學工作之外,必須把對自己的子女教育問題當做重大的人生課題來對待。

本文源自網絡,若侵刪。

教師子女之痛:爲什麼你有一百種方法讓學生成才,卻始終教不好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