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資訊▕  知識分享▕  專業解讀

☂ 訂閱NewMediaLab ☂

廣東省新媒體與品牌傳播創新應用重點實驗室

本期作者  

不止萌萌噠的大夢同學

本期關鍵詞

馬蜂窩 | 內容作假 | 惡性競爭

10月20日,名爲“小聲比比”的自媒體號發佈了一篇《獨家 | 估值175億的旅遊獨角獸,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的文章。它在文章中提及馬蜂窩85%的用戶點評內容來源於抄襲。之後,馬蜂窩在官微發表聲明,聲稱其有組織地捏造虛假信息並刪除部分抄襲賬號。隨後,馬蜂窩將該自媒體及相關人士告上法庭。昨天,“小聲比比”回應正在積極準備應訴。

一石激起千層浪,互聯網行業的內容和流量欺詐再次成爲人們關心的話題。

網絡輿論場的分化

針對此次內容造假,網絡上產生了兩派聲音。一派是支持爆料人的揭露行爲,認爲現在的互聯網平臺數據造假嚴重,亟待整治。另一派則對馬蜂窩的行爲持包容態度。他們認爲,在互聯網產品發展初期,常用這種爬取數據、機器人互動、平臺買量和刷粉的方式進行冷啓動。數據搬運以及虛假流量的炮製實則爲互聯網行業的潛規則。

企業價值觀是企業領導者與員工據以判斷事物的標準,一經確立併成爲全體成員的共識,並長期的穩定性,對企業具有持久的精神支撐力。如谷歌的“不作惡”,戴爾的“顧客至上”,指導着管理者進行重大決策,讓產品更多惠及用戶,而不是淪爲商業的附庸。作爲企業發展的精神支柱,價值觀一旦出現偏差,對產品和用戶都是致命性的傷害。

此次馬蜂窩的內容抄襲風波,被業內人士解讀爲互聯網企業冷啓動時的常態。但是當一個獨角獸企業已經成爲行業的有力挑戰者時,仍不能從早期粗放的發展戰略轉換過來,想利用捷(zuo)徑(jia)獲取更多用戶的信賴是行不通的。所以,在此次事件中,我們不應只看到它對馬蜂窩未來估值的影響,更應從內思考,其企業價值觀是否存在偏差。

爲什麼數據作假越來越頻繁?

自建內容成本高,週期長

馬蜂窩曾經舉辦活動,用發放蜂蜜的方式吸引用戶評價。但是大規模資本輸出的活動只是短期的。要想用戶持續保持活躍度,需要有完善的激勵機制和持續的資本輸出,這對於一個仍處於發展和變現探索期的平臺來說,是難以執行的。

自建依靠UGC作爲主要內容的平臺,實施大衆化發展戰略,就必須以平臺內部孵化的優質UGC爲基礎去吸引更多的用戶。而UGC的積累過程是漫長的,特別是優質UGC的沉澱。爲了在短期內擴大用戶規模、保持日活或贏得資方認可,一些平臺就動了歪腦筋,通過刷量或爬取數據的方式來製造UGC繁榮。而堅持真實數據的平臺往往只能走小而美的路線,難以實現大衆化的跨越。

作假門檻低,手段豐富

內容和流量作假一般以刷量作爲主要手段。刷量分爲機器刷和人工刷兩種。機器刷即模擬多個IP,實施反覆刷新播放操作。一些專業團隊還開發出了刷量工具,只需提交視頻網址,即可自動訪問刷新。某些刷量軟件不僅可以自定義評論內容,還能提供視頻、文字、漫畫登多種形式的刷量服務。

刷量軟件

我們常看到的QQ羣、微信羣發佈的刷單兼職,就是刷量團隊在招募人工刷。它們利用交押金髮展下線的方式,不斷擴大規模,按照買家要求扮演各種角色。

在價格方面,技術刷相對便宜,但也容易被後臺識別。而人工刷則相對貴一些,不過平臺難以識別,能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據央視財經揭祕,只需要6000塊,普通賬號就能成爲坐擁百萬粉(jia)絲(fen)的博主了。

崇尚“業績觀”,破壞行業生態

業內的“刷量”現象,本質上是希望達到最大的內容曝光的效果,以吸引更多的真實用戶,或得到內容投資方的認可。內容曝光的目的本身是沒有錯的,但是達成目的的方式和指導觀念被異化了。

刷量背後折射出的是沉不下心來做內容,依靠注水數據來糊弄資方和觀衆的心態,以及以數據和利益爲核心的“業績觀”:觀衆愛看——資方可投——製作方組局——編劇按要求創作——播出平臺和製作方保證點擊量——數據好看,向資方交差——吸引下一個資方。這種畸形的變現觀念與“內容爲王”和“用戶至上”的原則相悖,即便現在能夠幫助平臺和製作者獲利,但建立在欺騙基礎上吸引來的用戶和資方也是不長久的。

隨着行業內你水軍一千,我水軍八百的假數據競賽成風,一些認真做內容的平臺也不得不加入到作假行列中來。整個行業不再以“真實數據”作爲衡量標準,陷入惡性競爭之中。

管理標準難統一,法律缺位

正如業內人士所質疑的,爬取數據到底算不算作假?整個行業對於UGC的所有權以及知識產權的規定及保護仍缺乏統一的標準。另外,在對刷量的治理上,不同的平臺對流量本身及刷量行爲的界定也是標準不一。另外,網絡知識產權侵犯和數據作假仍沒有明確的法律和政策監管。今年愛奇藝狀告杭州刷量公司雖然勝訴,但結果只獲賠50萬元。這種懲罰相比於9億播放量帶來的收入,難以震懾行業停止作假的腳步。

但是這次自媒體的爆料行爲,讓更多人開始關注互聯網灰色地帶,用戶對虛假內容的牴觸也會讓行業內人士開始反思並採取行動。未來會有更多的平臺加入,在技術和法律的雙重監管下,整治互聯網造假之風。

當互聯網產業已經成爲一個影響全民生活的巨大經濟體時,它應該承擔起自身的責任。如果一味地矇蔽用戶和自己,用違規的手段製造虛假繁榮,也是難以長久生存下去的。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字:陶夢

編輯:張萌陽

打賞小編~

長按

關注我們

NewMediaLab

最新的新媒體與品牌傳播資訊

最前沿的學術知識分享

最權威的專家解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