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過這麼一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那就是:我們的孩子在未來會成爲什麼樣的人,會有什麼樣的興趣愛好,會有什麼樣的成就,其實根本上都是由我們的父母決定的,換句話說就是和我們的原生家庭有關。

而一個孩子之所以會自卑,大部分情況下都和他生長在下面這四種原生家庭有關係:

第一種:從小生活在父母的打擊中長大。

試想一下有這樣兩組父母,一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鼓勵式教育,對孩子做任何事情,永遠都是鼓勵的態度,永遠都是支持的態度。

平時對孩子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孩子,你真棒”,“孩子,不要怕!”

還有這樣一種父母,對孩子卻是打擊式教育,不管孩子做什麼事情,父母永遠都是否定,永遠都是在說:“你做不好這個事情”,“你不行!”

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的性格也是天差萬別的。

在父母鼓勵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是積極的樂觀的,而在父母打擊式教育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往往卻是不自信的,自卑的。

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第二種:從小看着父母吵架,生活在無愛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

愛是可以傳染的,一個從小生活在有愛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長大後,也自然是一個心理健康,對愛,對人有深刻理解的人。

而一個從小看着父母相互謾罵,相互指責的孩子,長大後,多半心理也會缺失,甚至會懼怕婚姻,懼怕愛。

不僅僅是自卑,最可怕的一件事情是也許這種暴力,這種無愛的性格,會傳染給孩子,也會給他們的人生造成影響。

第三種:父母總是哭窮的家庭。

可能對於60/70後的父母而言,都沒有意識到總是像孩子哭窮,總是像孩子裝可憐,其實對孩子反而會有不好的影響。

比如我之前就看過這麼一個文章說的是從小父母就教育孩子說家裏沒有錢,讓孩子省着點花。

所以他在班上一度是自卑的,平時有個什麼活動,也是能躲多遠就躲多遠,生怕參加活動就是要花錢。

對於父母而言,孩子這種行爲是懂事,會覺得很欣慰,但是對於孩子而言,卻是影響他的一生的性格自卑。

不敢與人交際,不敢參加活動,遇到機會也會畏首畏尾。

而我們的父母真的差那幾塊錢,真的需要孩子去省錢嗎?其實並沒有,我們的父母只是習慣了哭窮,只是習慣了跟孩子憶苦思甜,卻從來沒有想過這種哭窮的教育,會給孩子的人生造成多大的影響。

第四種:童年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

前段時間大火的《小歡喜》裏面也有這麼一個孩子:季楊楊。

他從小就缺少父母的陪伴,所以纔會有那些看起來叛逆,看起來不合理的行爲。

特別是在與人溝通,與同學交往這件事情上,季楊楊就是相當自卑,相當不知所措的。

而與他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方一凡,他從小就有父母的關心、陪伴,從小就有父母的細心呵護。

所以不管是與人溝通,還是與朋友相處,他都自帶着光環,他都自帶着魅力。

其實很多孩子的自卑是說不清、道不明的,那些看起來張揚,那些看起來狐朋狗友成羣的孩子恰恰就是內心自卑的孩子;

那些看起來安靜,看起來不善交際,但是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的孩子,其實才是那個內心自信的孩子。

我們的孩子,出生的時候就是一張白紙,他成爲什麼樣的人,做出什麼樣的成績,會有什麼樣的性格,其實都由父母在上面着色。

所以希望我們的父母能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畢竟你生了孩子,就得教育好他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