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告訴孩子每天上下課、寫完作業、以及收拾書包時,都要檢查筆袋裏文具的數量。大班時孩子自己帶文具時,也是老師統一安排寫字,寫完再盯着收好。

剛上一年級的孩子,放學回家,家長往往會發現筆袋中少了鉛筆、橡皮。問起孩子,壓根兒想不起什麼時候丟的。

學校老師也反映,教室地上經常會有掉落的文具,詢問一圈,也沒有孩子認領。

好在鉛筆橡皮也沒有幾個錢,大不了多買一些,丟了就再補上。但是,有的時候孩子要寫作業時才發現,作業本沒帶回來。這就比較麻煩了。

丟文具說起來只是件小事,但是卻關係到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說剛開學的時候,孩子丟一兩次鉛筆、橡皮,還是比較正常的。畢竟剛剛進入新環境,孩子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適應。認識了新的老師、同學,加上和幼兒園完全不同的課業安排,這些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對於個人物品疏於管理,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這種現象持續下去,說明孩子並沒有弄清小學與幼兒園的區別,不清楚小學生活的重點。

在幼兒園的時候,一切事務主要都是由老師來掌控的。什麼時候喝水、什麼時候喫飯、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遊戲都聽老師的指示。就拿喝水這件事來說,老師說該喝水了,統一給孩子們發小水杯,或者喝孩子們自己帶的水。老師會挨個監督孩子,如果有孩子忘記把杯子放回去,就會加以提醒,或者出手幫忙。

在寫字、畫畫時也是這樣,文具用品往往是由幼兒園老師發放的。完成後老師收回去。大班時孩子自己帶文具時,也是老師統一安排寫字,寫完再盯着收好。相對來說,孩子自主性發揮餘地不大。

但是到了小學,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師會提醒孩子們多喝水,卻不會硬性規定什麼時候喝。至於上課用的文具,也是由孩子們自己收拾,放學時自己整理書包。

這時,還沒有養成自我管理習慣的孩子,可能一下課就跑出去玩了,根本沒有收拾課本‘、文具。到下堂課又急着拿另一科的課本,匆忙間碰掉鉛筆、橡皮,自己卻一點兒沒有發現。放學時也是隨便把書本往書包裏一劃拉,沒有核對當天寫作業要用的物品,結果回到家不是缺這,就是少那。

再加上現在家長都比較重視文具品質,買的鉛筆、橡皮往往集中在幾個大品牌,“撞文具”的可能性很大。這也就導致孩子即使發現地上有鉛筆、橡皮,也不能確認是不是自己的。

要想孩子的學業順利,家長不妨從保管好自己的文具這件小事開始抓起,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首先,對於剛上學的孩子來說,要給孩子的物品都寫上名字或者貼好標誌,幫助孩子辨識、整理。

課本、作業本上要寫班級、姓名,自不用說。鉛筆、橡皮這些也應該用口取紙寫好名字貼上。這樣做盡管麻煩一些,但萬一掉在地上,不光孩子自己能夠找到,其他人看到時也能根據上面的姓名送回來。

這樣,保管好自己的文具,每天不丟失、不遺漏就變得可行了。

其次,每天給孩子帶固定數量的文具。比如鉛筆6根,橡皮1塊,直尺1把……

告訴孩子每天上下課、寫完作業、以及收拾書包時,都要檢查筆袋裏文具的數量。如果發現少了,馬上查看一下,一般就在附近的地面上,或者在課桌抽屜裏。

而要做到這一點,孩子所攜帶的文具數量固定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幾次練習後,孩子打開筆袋一看,就能判斷有沒有多或者少了。

倘若每天帶的文具數量不一致,孩子很容易記混,這個要求的可操作性就不大了,失去了實際意義。

第三,孩子做完作業後,要刻意練習收拾書包的過程。

除了在學校裏,孩子自己要注意以外。在家裏,家長也要利用孩子做作業的時間進行這方面的練習。

每次寫完作業,要比照作業記錄本一一比對作業是否完成,將作業放入專門的文件袋中,以備第二天上交。

然後檢查筆袋中的文具數量是否正確。

再將課本、作業本、筆袋按照順序放入書包中,便於次日拿取。

“刻意練習”是美國心理學家艾利克森提出來的。他指出,要想取得有效進步,其關鍵就在於提供一系列的小任務讓受訓者按序完成。這些小任務一定是受訓者當下不會做,但通過努力能夠學習並掌握的。

對於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收拾書包就是一個需要刻意練習的任務。

當練習一段時間後,收拾書包就不是負擔,而是成爲一種習慣。相對應的,上課前、下課時、寫完作業、放學時整理好自己的文具,自然也不是難事。

能做到這一點的孩子,相比之前,注意力自然就提高了。

對於家長來說,多買幾打鉛筆、橡皮供孩子用,也沒多少錢,而培養孩子保管文具的習慣,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但是,通過這個過程,培養和提高了孩子的注意力,對於孩子以後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值得家長們爲此付出努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