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魔兽世界》怀旧服开服。没想到,开服当天,由于玩家太多,导致服务器运转不过来,玩家还得排队登陆。

在各种网络游戏的包围中,《魔兽世界》还能这么火爆,脱离不开人们的怀旧心理。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游戏,无论是电子游戏,还是童年游戏,都成为每一代人最为经典的回忆。

过去的老北京,总有一帮孩子们,在街头巷尾大杂院内玩耍。热热闹闹,叽叽喳喳的,给陈旧的回忆添上更多鲜活。

甭管日子是穷是富,咱都有咱的玩法。穷苦年代,撞拐、跳房子、抓石子儿等游戏,就能玩上一整天。当然,还有很多更丰富的游戏和“道具”。

抓羊拐

抓羊拐也叫抓拐,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游戏。“羊拐”就是羊的膝盖骨,在喜好吃羊肉的老北京也不难找。

玩游戏时,一般要准备四个羊拐,洗干净并染上红或绿的颜色。还要缝制一个一寸多见方的布包,里面装入绿豆或小石子。

这游戏讲究的是眼疾手快,很考验速度和灵活度。要在抛起布包时,把拐扶正(或按倒),并要接着布包不能落地。全部扶正后,还要一次把羊拐抓起, 并接住布包。

砍包儿

砍包儿也叫拽包、丢沙包。需要两个人间隔十来步面对面站着,用布缝的沙包“砍”中间站着的人,因此叫做“砍包人”。

这游戏还有专门的“游戏术语”。比如,如果中间的人把包接住了,就能积一分,可以“抵一条命”。

如果喊一声“消毒”,再把包丢地上,砍包人就捡起来继续丢;如果喊一声“递包”,再扔向另一边的人,砍包人还正好接住了,喊一声“定”,中间的人就不许躲了,两边的人有一次随便打一人出局的机会。

滚铁环

滚铁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很流行了。需要的道具有顶头是"U"字形的铁棍或铁丝,还有特别大的黑铁环。有的人还在铁环上套两三个小环,这样滚动时声儿更响。

这游戏说简单也很简单,用铁棍或铁丝推着铁圈向前跑就是了。要说难也挺难,得让铁环不倒并不断向前滚动。

抽汉奸

抽汉奸其实就是抽陀螺,老北京的孩子这么叫它,是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侵占了北京城,不少汉奸助纣为虐,特别招人恨。

老百姓们借抽陀螺出气儿,一边抽一边念:“抽汉奸,打汉奸,打败日本,打汉奸。”“抽汉奸,打汉奸,棒子面涨一千。”

为了让陀螺转起来好看,有些人就在陀螺上画几圈环形色彩。但好看并不是最重要的,还是得看谁转得最久。有些技巧高超的,甚至可以一人同时抽打2至3个陀螺。

滑冰

到了冬天,河面冻结实的时候,最好玩儿的就是打雪仗和滑冰啦。北海、什刹海、龙潭湖、颐和园、故宫筒子河……都是大伙儿扎堆滑冰的地儿。

小孩们一听说湖面结冰,抄起冰鞋撒丫子就往外跑。早些时候,甚至都没有专门的冰鞋,就在鞋底绑上一块木板,木板底下固定铁条或铁片。

实在不行,还可以在冰面上坐冰车。找块木板,下面用两根粗“豆条”绷上,就可以滑了。盘腿坐在上面,一手一个铁钎子,往冰面上一杵,冰车就能飞快地向前出溜。

还有些游戏,和“收集”有关。这些收集来的东西,都是童年时期的巨大“财富”,多少钱都换不了的。

弹球儿

弹球儿,也叫打弹珠、弹玻璃球、打弹子、弹溜溜。玩法通常是在地上画线为界,谁的玻璃珠被打出去就输,叫“出纲”。还有一种,是在地上挖5个小圆洞,谁先打完5个洞,就变成老虎。接着打中哪颗玻璃球,就可以赢走它,这叫“打老虎洞”。

这可是纯技术性的游戏,您就是买再多的玻璃珠,都不如赢回来的好。技术高的孩子,就是孩子群中的厉害人物,倍儿有面子。

有时候,玩得太久,被大人喊回家吃饭,都不敢跑着回家。因为卡其裤口袋里满满的都是弹珠,走得快点儿都得捂着,就跟捂住了满口袋金子似的。

打方宝

打方宝也有很多名字,摔方宝、拍方宝、拍元宝。游戏取胜的关键在于方宝的制作,用比较硬的纸叠成的方方正正的方宝,也叫啪儿。

玩法是用方宝把另一个方宝翻个面,要是成功,这个方宝就归你了。这还是得靠技巧,得控制合适的角度和力度,在摔的时候才能产生风或者冲击力。

拍烟盒

拍烟盒和打方宝类似,只不过烟盒是叠成三角,而且更精致且稀有。小孩们会收集各类烟盒纸,越稀有越好。

常见的,有两角钱一盒的顺风、白兰、战斗、大光、墨菊;上些档次的,是黄金叶、大前门、三门峡;上海少见些,凤凰、牡丹更是稀罕的品种了。有时赢了一个“黄凤凰”或“红牡丹”,都当成宝贝珍藏起来。

拍洋片儿

拍洋片儿也叫拍洋画儿、扇洋片。洋画儿就是一种小纸牌,多是成套的人物画,比如水浒108将、葫芦娃。到了20世纪80年代,还流行起圣斗士、变形金刚的洋画儿。

玩法通常是将一张或好几张洋画,放在桌子上,用拍桌子的方式,把洋画翻过去。为了降低难度,通常都会把洋画弯一下,让它有弧度,容易翻面儿。

要是赢了一沓厚厚的洋画,揣在兜底的幸福感,不亚于揣着满满的百元大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