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 Evan Thompson 证实了佛学中的 " 无我 " 概念。自从上世纪 80 年代末,神经学家就对佛学有了兴趣。在首批研究中,他们发现如果对思想进行训练,就能逐渐改变大脑,这与佛教僧侣长久以来的教导相一致。

佛陀并不向平信徒教导 " 无我 " 概念,认为这容易使人混淆。" 无我 " 的基本观点即自我并非恒常不变。现在的自我与下一秒、下一年的自我相一致,只是一种错觉。Thompson 称 " 大脑与身体一直在变化,自我永远不变的理念并不符合事实。"

如果你看看自己以前的一段录像,或是读一读多年前写下的东西,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兴趣、观点、信念及与他人的关系等都一直在变化。事实上," 无我 " 并非指 " 没有 " 我,而是说人一直在变化、进化和变形。这又说明什么呢?

"Hardwiring Happiness" 和 "Buddha ’ s Brain" 的作者 Rich Hanson 称,既然恒常不变的自我并不存在,我们就不必每件事情都往心里去。我们内在的思想只是思想,不能真正定义我们。外在事件也只是外在事件,并非专门为个人而存在。或者就像心理学家兼佛法教师 Tara Brach 说的,我们的想法 " 真实存在,但并非真相。"

不让自己被一些想法定义,能为我们带来极大的自由。正是因为大脑的神经可塑性,我们才能成长和改变。自我永远不变的想法会让人们自我设限,摆脱了它,我们也更能期待让自己成为想要成为的人。

有了科学与东方哲学思想的结合,21 世纪或许将有更多研究为 2600 年来的佛教思想做支撑。但如果两者出现了矛盾,我们无疑都应该投向科学的怀抱。

佛学与科学似乎有着相似的目标:即认清思想,并利用它让我们过得更加幸福一点。假如没有恒常不变的自我,我 ( 原作者 ) 至少希望自己不断改变的自我能够平和安定,并且比现在幸福 10%。

本文译自 bigthink,由译者 蛋奶 基于创作共用协议 ( BY-NC ) 发布。

原作者:LORI CHANDLER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