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是國慶節了。

今年是共和國成立70週年,70年來,我們偉大的祖國走過了一段恢弘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電影記錄、見證了偉大祖國從建立到走向強大的歷程。

而提到關於建國的電影,相信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開國大典》和《大決戰》三部曲系列。

其中《開國大典》前不久用現代技術進行了4K修復,據稱下一步會進行重映,但是目前檔期還沒有確定。

這2個電影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共和國建立的過程,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解讀一下2部電影的拍攝過程,2部電影的聯繫和差異。同時也是重溫一下經典,希望大家有空的時候,可以再看看這2個電影,靜下心來,好好回味一下那段歷史。

1、《開國大典》和《大決戰》拍攝背景有很大不同

《開國大典》是1989年建國40週年的國慶獻禮片,當年9月公映。

而電影《大決戰》系列三部曲分別於1990-1992年上映,每年上映一部,分上下集。

但很多觀衆不知道的是,其實《大決戰》系列電影的策劃要早於《開國大典》。甚至《大決戰》電影的某些鏡頭可能還在《開國大典》之前就開始拍攝了

根據相關資料,《開國大典》的劇本大概是1987年左右開始創作,1988年劇本經宣傳部和電影局審覈通過,然後進行拍攝;而《大決戰》的劇本在1986年甚至更早就開始立項了,然後在1988年左右也已經進行了相關拍攝。說到這裏,我們就不能不說一下《開國大典》和《大決戰》拍攝的級別完全不一樣。《開國大典》是長春電影製片廠爲了慶祝建國40年拍攝的獻禮片;但《大決戰》的拍攝由中央軍委直接拍板,直接指揮。

所以呢,《開國大典》更像是長春電影製片廠完成上級交辦的一個政治任務,爲了40週年大慶拍攝一個主旋律電影。

而《大決戰》本身是從記錄一段歷史的高度來拍攝,所以在說到電影《大決戰》系列三部曲之前,我們要先明白一個事情,這不單單是電影,而是應該上升到歷史的高度。

《大決戰》三部曲電影,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歷史,古代人寫史,只能用文字,因爲他們沒有別的方式;現代人寫史,已經有了影像手段,而且影像比起文字更加直觀,有更強的優勢,所以現在歷史的記錄,不要侷限在文字記錄方面,實際上未來關於歷史的記錄,影像會越來越重要。

所以拍攝大決戰系列電影,是我們國家用以還原、記錄歷史,留待後人的皇皇鉅著;同時也是當時還健在的一批老帥和老將們爲共和國的成立寫下的詩篇,這是國家意志的體現。

這是2個電影非常大的區別。

2、《大決戰》電影受到了《開國大典》啓發,並有所提高

前面咱們說到《開國大典》在1989年國慶節前夕公映,在全國範圍內引發了觀影熱潮,根據相關資料,打破了國內票房紀錄,是當年轟動一時的現象級電影。

應該說《開國大典》的拍攝,打破了一些之前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的套路。如果大家看以前類似的電影,會發現主旋律特點非常突出,尤其是在表現偉人方面,幾乎都是表現其偉光正的一面,特別喜歡用仰拍視角,喜歡突出領導人的手勢,表現出那種氣魄。

但是在《開國大典》裏,對於人物的塑造更加具有親和力。在對於後半段甚至出現了主席到街頭喫麪的情節。

《開國大典》裏主席到北平街頭喫麪條結果沒帶錢

這些都對《大決戰》的劇本創作和後續拍攝有一定啓發意義。

在整個《大決戰》系列電影中,出現了很多領導人的生活場景,特別是用了一些鏡頭來展現家庭生活方面,這些都更好體現了接地氣的一面,也是拉近領袖和人民的距離。

比如在《淮海戰役》開頭,主席和小女兒一起推磨。

《平津戰役》中,小女兒給爸爸過生日。

當然也不能說《大決戰》系列電影在劇本創作中沒有考慮這些問題,但是《開國大典》畢竟公映在前,而且取得了轟動效應,相信《大決戰》的劇組人員肯定看過了電影。

另外,《開國大典》在藝術性方面進行了很多探索,重點突出那種歷史的厚重感,要用鏡頭表現出宏大的歷史感,總之就是在氣質上一定要表達波瀾壯闊的氣魄。

這方面《大決戰》也都更進一步,尤其是《大決戰》的戰爭場面,觀衆印象都很深刻。

《開國大典》對於戰爭的鏡頭比較少,很多重大戰役也都只有幾個畫面,場面氣勢略有不及。比如渡江戰役基本上就是解放軍士兵的幾個特寫鏡頭。

而《大決戰》三部曲有很多戰爭的長鏡頭,氣勢如虹,其中幾組解放軍衝鋒的長鏡頭,特別有氣勢,這種電影真的是空前絕後了。比如《遼瀋戰役》圍殲廖耀湘的鏡頭,解放軍奔向建制已經徹底亂掉的廖兵團殘部,紅旗招展,氣勢如雷霆萬鈞。

總的來說,《大決戰》各方面比《開國大典》的製作都升級了。

3、《開國大典》像散文詩,《大決戰》則是史詩

《開國大典》全片2個半小時多,《大決戰》系列三部曲合計接近10個小時。

由於這種時長的差別,《開國大典》很多大事都不可能詳細描述,只能是一筆帶過;而《大決戰》則更加詳細描述了三大戰役的全過程,更加細緻寫實。

所以2個電影的區別就好比前者是一個散文詩,結構比較散;後者則是一部厚重的史詩,中心突出,細節豐富。

在整體風格上,2個電影也有較大區別。

《開國大典》導演的發揮空間很大,是一部既嚴格尊重史實,又充分發揮編導者的創造才華,將歷史的豐富內蘊予以深入開掘的成功之作。總的來說,這部電影在大方向上符合歷史,在很多細節方面又有發揮,用一種散文詩式的節奏,重點是描述人物的內心,表現出國共雙方人物的關係。

如果看過《開國大典》的觀衆,相信對某個細節會留下一些深刻印象,但是對於整個劇情可能就有點模糊了。其實這是導演刻意處理的效果。

《開國大典》本身就不注重歷史的進展過程和事件的連續性,而是要營造那種氛圍。這就是散文詩的風格,結構有點散,主題不夠突出,重點是表現出那種歷史大勢的趨勢。

而《大決戰》系列總體時長就相當於《開國大典》的4倍左右,因此內容豐富,用將近10個小時,完完整整記錄當年的很多大事,務求還原史實。

而且整個《大決戰》系列三部曲,雖然時長很長,但是結構非常緊密,主要圍繞軍事鬥爭的過程,詳細描繪出三大戰役的佈局、進展。《大決戰》系列每一部都是3個半小時左右,系列電影總共600分鐘出頭,雖然分爲3部,但不能割裂開來,不能理解成3部單獨的電影,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雖然三部片名分別是《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但人物、事件一直在連續進行,前後呼應,各有伏筆,《遼瀋戰役》的時候已經在提到中原戰場的佈置,《淮海戰役》的時候也已經在籌劃東野進關。

4、《大決戰》拍攝的大手筆和不計成本

根據相關資料,《開國大典》當年拍攝花費了600多萬,在1988年,這也是一筆鉅款了。

但是《大決戰》在拍攝方面更是大手筆,完全是不計成本。這也是這部電影的性質決定的。

前面咱們說了,拍攝《大決戰》有當時最高層的決策部署。這部電影不僅是書寫歷史,也是記錄當年還健在的一批老帥和老將們的崢嶸歲月,而當年拍攝的時候,這批共和國的老帥老將都已經風燭殘年,錯過了這次機會,以後肯定也不可能再拍得出來。因此對於這部電影的拍攝,他們更有一種緊迫性。

所以,《大決戰》系列電影在拍攝製作上,真的是特別用功。光是劇本就創作了6年,先後採訪了多位當年健在的當事人,不僅包括解放軍這邊的親身經歷者,也包括國民黨軍方面的一些見證者。總導演李俊帶着劇組人員採訪了戰役參加者和有關人士300餘人,還實地考察了三大戰役舊戰場。

至於後來在具體拍攝過程中,更是不惜代價,尤其是有大量解放軍作爲羣衆演員,扮演了國共雙方的士兵。軍委辦公室爲此成立了專門的協調機構,負責統籌全國各地解放軍配合拍攝工作,據相關資料,電影拍攝動用了超過10萬部隊,累計300多萬人次。

如今哪一個電影的羣衆演員能夠有這個規模?當年張藝謀拍《英雄》據說動用數千名解放軍士兵幫助拍攝,那就已經是了不起的大場面了。

至於各種裝備就更不用說了,根據相關資料,拍攝《大決戰》共計消耗了上百萬斤各式炸藥,動用各種坦克、汽車數百輛,製作各類當年國共雙方士兵軍裝數千套......

由此才拍出了那些氣勢如虹的長鏡頭。比如《淮海戰役》裏黃維兵團行軍的長鏡頭

以及東野入關的鋼鐵洪流

至於各種爆破、爆炸場面,更是數不勝數了。

所以,還是那句話,這個電影不能簡單當做電影來看待,也要當做歷史來看。

大家可以看最近這些年拍攝的革命戰爭歷史題材電影,根本拍不出那種神韻了。

這真的是一部那個特定年代,才能拍出的真正經典大片啊。所以觀衆朋友們,有空的話,真的要好好回味回味這個系列經典大片。在享受電影盛宴的同時,也是回顧咱們共和國的建立歷史,重溫那段光輝歲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