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五彩、粉彩和鬥彩的名稱不同,顏料也有區別,文獻記載也多不同。另外,還有一種五彩瓷器不用青花作爲線描,而直接上了釉的白瓷上加彩。

(1)五彩、粉彩和鬥彩的名稱不同,顏料也有區別,文獻記載也多不同;

(2)技法,五彩是單線平塗,粉彩是沒骨畫法;

(3)顏料用法,粉彩除襲用古彩者外,還創造了幾種顏料,胭脂紅、羌紅、洋綠、洋白等。

2、解釋:

(1)粉彩:

粉彩是在五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釉上彩。因爲彩料中加有鉛粉成分,故稱之爲粉彩。粉彩可分:青花粉彩、祭紅釉地粉彩、天蘭釉地粉彩、豆青釉地粉彩、珊珊釉地粉彩、抹紅彩地粉彩、綠釉地粉彩、窯變釉地粉彩等。

粉彩:粉彩別名"軟彩"是景德鎮窯五彩的基礎上及琺琅彩的影響下創制成功的又一種彩瓷。

其作法是用經過“玻璃白”粉化的各種彩料,在燒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然後用彩料在上面皴染出濃淡色調,其效果淡雅柔麗,視覺上比五彩軟。粉彩恰用了中國畫的渲染技巧施彩,特點是色階多,過度效果明顯,立體感強,能體現深淺、陰陽、向背。粉彩大致可分青花粉彩、祭紅釉地 粉彩、天蘭釉地粉彩、豆青釉地粉彩、珊珊釉地粉彩、抹紅釉地粉彩、綠釉地粉彩、窯變釉地粉彩等。粉彩始於康熙,盛於雍正。成爲 清代瓷業生產的一個主要品種。直到現代,景德鎮的許多瓷廠仍繼續生產。

粉彩本於沒骨畫法,其所用原料,除襲用古彩者外,還創造顏色幾種,如胭脂紅、羌水紅,皆用赤金與水晶料配成,其洋綠、洋黃、洋白,翡翠等色,皆用硝粉、石末、硼砂各項配成。”以上所講區別與其他,一是技法,五彩是單線平塗,粉彩是沒骨畫法;二是顏料用法,粉彩除襲用古彩者外,還創造了幾種顏料,胭脂紅、羌紅、洋綠、洋白等。

粉彩料中摻有鉛粉並加施玻璃白,施彩厚,花紋凸起,層次分明,有立體感,畫面就柔和淡,明顯尤於五彩。

(2)鬥彩:

鬥彩就是用釉下青花勾繪圖案輪廓,然後在釉上用紅、黃、綠、紫等各種彩色在輪廓線內填繪,經爐火烘燒而成的,使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結合在一起,互相爭豔。

鬥彩:鬥彩別名"青花填彩""青花點彩""豆彩"。當時鬥彩是作爲宮延御用的精美細瓷專門燒製的,產量非常小,因此遺留下來的也就更少了,至今絕大部分收藏在臺北故宮和北京故宮,總數不過200餘件。據明代《唐氏肆考》記載:“神宗尚器,御前有成杯一雙,值錢十萬”,可見其彌 足珍貴。

成化鬥彩的主要彩繪方法是: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勒出紋飾的輪廓線,有的器物還以青花做局部渲染。之後罩上透明釉,燒成淡描青花器,再在青花勾線內填以色彩低溫烘燒而成。青花是構成整個鬥彩畫面的主色,釉上彩只是略加點綴而已。由於釉上釉下,給人以豐富的熱烈、清新之感,有很好的藝術效果。鬥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品種.始於宣德,成熟於成化。鬥彩是成化瓷器最重要的成就。

清康、雍、乾官窯都有仿燒成化鬥彩,特別是雍正時期幾可亂真,但這些仿品大多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數寄託成化款。清仿鬥彩器胎質雖細,但顯輕薄;白釉不及成化肥厚,釉面略鬆軟;紅彩欠鮮豔;繪畫欠柔和;款識更是相差較遠;有些器物上飾以粉彩等。清三代的鬥彩瓷器大多繪畫精工,改變了成化時期“葉無反側”、“四季單衣”的缺點,圖案性更強,但也 失去了成彩清秀飄逸的風格

(3)五彩:

所謂五彩,並非五種顏色,而是多種顏色的含意。其彩繪方法與鬥彩的彩繪方法大致相同。也是在燒好了的瓷器上施加各種色料,再次經過爐火烘燒而成的。不同的是鬥彩的釉彩多爲釉下青花勾畫圖案的輪廓線然後再在輪廓線內填以彩料。而五彩則不然,五彩雖有釉下青花,但它不僅是用以勾畫輪廓線,多數還繪成完整或部分圖案,並常用褐黑或褐赤色代替青花作爲圖案的線描。另外,還有一種五彩瓷器不用青花作爲線描,而直接上了釉的白瓷上加彩。五彩是用黃、紅、綠、紫、蘭等顏色所組成

五彩:釉上彩的一種。又稱“古彩”、“硬彩”。五彩,含多彩之意。特點是顏色豐富繁多,五彩斑斕。基本色調以紅、黃、綠、藍、紫等爲主,主要着色劑爲銅、鐵、錳等金屬鹽類。系在已燒成的素器上以多種彩料繪畫圖案花紋,再於770℃—800℃彩爐中二次焙燒而成。因其線條明朗,燒成溫度 稍高於粉彩,且不及粉彩柔和,故又稱之爲“硬彩”。 五彩爲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的新品種,由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明代彩料中無藍彩,需用藍色表現之處,皆以青花代之,稱“青花五彩”,成爲獨特的時代 特徵,以嘉靖、萬曆五彩爲代表。

五彩、粉彩和鬥彩的名稱不同,顏料也有區別,“硬彩者,謂色彩甚濃,釉箔其上,微凸起也;軟彩又名粉彩,謂色彩深有粉勻之也,硬彩華貴而深凝,粉彩豔麗而逸。”建國以後,《中國的瓷器》一書把五彩和粉彩的區別說的較爲清楚。文日:“古彩與粉彩,都統稱五彩。古彩爲我國的傳統裝飾,在技法上是單線平塗,呈色方面則濃豔而不刺目,使用顏料也是就地取材。如用皁礬(以陳爲佳)作礬紅,以鉛粉入礬紅少許配成黃色,以鉛粉石末入銅花配成綠色,以鉛粉石末入青料則成紫色翠色以洋翠爲上,廣翠次之,以礬紅爲主色。

3、延伸:

鬥彩瓷器創燒於明成化年間景德鎮窯,又稱青花填彩,青花點彩、青花加彩等。製作時,先用青花勾繪圖案輪廓線,經過初次高溫燒成瓷後,在輪廓線內進行填色、加彩,再由低溫爐火烘烤而成。畫面出現釉下青花與釉上鮮豔色彩爭研比美,故稱“鬥彩”。 法郎彩 琺琅彩,始創於清代康熙晚期。琺琅彩吸取了銅胎畫琺琅的技法,在瓷質的胎上,用各種琺琅彩料描繪而成的一種新的釉上彩瓷,亦稱“瓷胎畫琺琅”。 琺琅彩瓷的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豔明麗,畫工精緻。製作這種專供帝王和賞賜宮廷貴人賞玩的琺琅彩瓷極度費工,不可能有很大發展,乾隆以後就銷聲匿跡了。

粉彩 粉彩瓷創燒於清代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基礎上,受琺琅彩製作工藝影響而發明的一種釉上彩。由於它的色調淡雅柔和有粉潤之美,故稱爲“粉彩”。 五彩 五彩是瓷器釉上彩繪方法的一種。它不一定五彩皆備,但畫面中紅、綠、黃三色是必不可少的。始於明代宣德年間的五彩,以嘉靖、萬曆時的產品爲代表。由於當時尚無釉上藍彩,在需用藍色時,都以釉下青花代之,所以又稱其爲“青花五彩”。

清康熙以前的藍彩全部以釉下青花代替,康熙時期才發明了釉上藍彩。五彩的繪畫手法以平塗爲主,不進行渲染,沒有濃淡之分。五彩並不限於五種顏色,其彩繪方法與鬥彩大致相同。不同的是鬥彩的釉彩多爲釉下青花勾畫輪廓線,然後再在輪廓線內填以彩料。

青花五彩不僅用以勾畫輪廓線,多數還在完整或部分圖案上罩一層釉燒成,並常用褐黑或褐赤色代替青花作爲圖案線描。此外,也有少數五彩瓷器沒有青花線描,直接在上釉的白瓷上加彩。五彩分爲青花五彩和純釉上五彩兩種。純釉上五彩很容易識別,青花五彩則容易和鬥彩相混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