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一词,与之相伴的基本上都是无尽的杀戮和破坏,似乎从来没有因为打仗而使得环境变好,然而在中国古代,却有一位将军,打仗时仍不忘保护环境,因为他的一个习惯,在荒芜的沙漠中,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福泽后世子孙。

塞上风景

相信一些聪明的读者已经猜到这个人是谁,他就是晚清重臣,名将左宗棠。清朝末年,国家积贫积弱,昙花一现的洋务运动虽然使中国一定程度上走向了近代化的道路,然而终究没能走出困境。

在这个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批能臣干吏,比如号称"中兴四臣"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四人。他们四人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晚晴的进步做出过贡献,这四人中,尤其是李鸿章和左宗棠两人争议最大。

左宗棠

李鸿章作为当时清朝权势最大的权臣,强调重视海防,然而却主张放弃新疆大好国土,而左宗棠则注重塞防,坚持对新疆国土的保全,从历史贡献和个人操守来看,小编认为无疑左宗棠比李鸿章更有担当,更称得上民族英雄。

左宗棠字季高,是湖南湘阴人,不得不说湖南人杰地灵,历史上出现了如此多厉害的人物。他这一生最大的贡献,无疑是两次西征,在晚清虎狼环伺的政治局面下,保全了新疆的大好国土免于沦陷敌手。

西征

左宗棠一生征战沙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其实他不仅是一位将才,更是一位眼光长远的政治家,战略家。跟李鸿章,曾国藩一样,左宗棠也是文弱书生出身,在太平天国起义中,组织了湘军团练武装,从此走上了戎马一生的征途。

戎马一生

左宗棠先后参与了平定太平天国,西北捻军,西北回乱,收复新疆等大大小小的战争,靠着军功声名鹊起,真正做到了"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左宗棠晚年两次西征,甚至带着棺材出征,以示自己收复失地的决心。

带着棺材出征

因为左宗棠的这份英雄气概和气节,梁启超对左宗棠崇敬有加,直言其为"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曾国藩也曾评价左宗棠:"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这样一位民族英雄,在征战中,却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在让人佩服伟人的心思细腻。他有一个一个小小的习惯,却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环境遗产,那就是在西征的途中,沿途种植的柳树。

甘肃境内的左公柳

"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杨昌浚的这首诗,道出了左宗棠在征战途中,沿途栽种的柳树,福泽后世场面。

左宗棠在西征途中,眼见着因连年战火,满目疮痍的国境,深感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给后世子孙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西征期间,繁忙的军务和危险的战争过程中,左宗棠动员自己带领的湘军子弟兵,每到一处,都要在官道的沿路栽满柳树。

据说当时湖湘子弟在栽种树木时,每棵树上都挂有栽种人姓名的牌子,保证栽种的树木能够成活。左宗棠在几百年前,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堪称是最重视环保的将军。

左宗棠栽种的柳树绵延数千公里,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福泽后世,使得原本满目黄沙的不毛之地,有了生机。

正是怀着对国家深沉的爱,才使得左宗棠在征战之余,还能注重环境的重塑,他能为百姓考虑,百姓也不会忘记他,人们为了纪念左宗棠的功绩,将这数千公里的柳树尊称为"左公柳"。

虽然柳树的寿命没有千年的柏树那么长久,但是左公的精神将长存不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