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不修譜,後人不知古。今人不修譜,子孫尋根苦。”時代變遷、社會革新、城鎮化等因素,給家譜的保存和流傳造成了較大障礙,也抬高了後人尋根的門檻。

在金華,有這樣兩個年輕人正嘗試着使家譜文化在數字化時代裏獲得新生,讓人們可以隨時在家譜中找到“我是誰、從哪裏來”的答案。

家譜是家教最好的“教科書”

落葉歸根,這樣的信仰一直都紮根於每個中國人的心中,尋根潮也由此高漲起來。於是乎,家譜便成了人們尋根最好的依據,自己從哪裏來?祖上是幹什麼的?家譜像一本史記一樣記載着一個家族的榮辱興衰。這樣的神祕感,讓85後小夥詹宣武迷上了研究家譜。

曾經有人說中國人最信奉的不是儒教、道教,也不是佛教,而是“家教”。在詹宣武眼裏,家譜就是家教最好的“教科書”。它能讓人體會祖先奮鬥的歷程,領略宗族文化的傳奇,它還是一本“百科全書”,蘊藏着很多有價值的文史資料。“它的傳承有利有弊,但能夠較真實地反映普通大衆的生活史實。”詹宣武說,家譜是系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它既保存了歷代不同地區與世系活動相關的豐富資料,對於社會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等都具有史料價值,同時還形成了具有獨特內涵、浸潤着民族情愫的譜牒文化,它對民族的心理素質、價值取向、行爲模式都發生着潛移默化的影響。

研究家譜10多年,如今的詹宣武已經成爲一名專業的修譜人,在市區丹溪路的一棟寫字樓裏辦了一個專業修家譜整理民間文獻的工作室———宗和譜局。憑着自己的興趣賺錢,看到別家的舊家譜,他就兩眼放光,愛不釋手。10多年時間裏,他主持編纂了上百部家譜,其間也應邀參與一些地方歷史文化叢書或村文化禮堂等鄉邦文獻整理和編寫,腳步遍及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等地。其中,他所編排的不少家譜已被各地檔案館或圖書館收藏,同時他也被中國鄉土協會譜志文化委員會聘爲譜志專家。

在詹宣武看來,修譜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技術。在修譜的過程中,詹宣武非常注重存真求實的精神,注重家譜的時代特徵和內涵、編纂過程中注重史德等方方面面的細節,“中國的家譜是私家檔案,是整個民族的血脈信仰,是每個家庭不可缺少的勵志詩,是鄉土歷史的記憶,是人們心中一條‘回家’之路。所以在修譜時要去僞存真,儘可能地反映鄉土史實。”詹宣武說。

在他所修的家譜中,也不乏一些創新性的舉措。比如,製作出速查表,方便查詢;在每一頁的家譜上,標註出家族人物介紹的相應頁碼。詹宣武說,舊的家譜一般都是先翻氏系圖再翻行傳,現在有了這些新編排,可以快速地進行查找,“老的家譜一般人看不懂,我們現在所修的家譜是能夠讓所有老百姓都看懂的。”此外,在修譜的過程中,詹宣武還將地方文獻與家譜結合起來,讓家譜爲地方文化建設服務,在他看來,文化認同大於血緣認同。

數字化家譜弘揚“家”文化

家譜是聯繫家族的紐帶,以前,大家尋根問祖,需要翻厚厚的家譜,如今“互聯網+”,把家譜放到網上,只要輸入關鍵詞,就能查詢想要的信息。

今年30歲的金東區小夥鄭小杰做的便是這個工作。走上修譜這行也是機緣巧合,鄭小杰從小喜歡翻閱家譜,常常到村裏的祠堂管理員家中借閱。2010年,村裏修譜,他前後忙了幾個月,發現這個行業非常有趣,也很有前途,便決定創業,開設一家修撰家譜的公司,取名成蹊。

給村裏做實物家譜,考慮到重新打字會有差錯,一開始,他就用相機拍。有時候出去一趟,鄭小杰能蒐羅到周邊不少村的家譜,爲了以後省點工作,就一次全拍了下來。“本來是偷懶才這樣做,後來發現這也是個商機。”鄭小杰說,第一年,他的電腦裏就存了金東區233套家譜的照片,到2013年,他的家譜收集範圍從金華擴大到了全國。沒想到,很快就有大學的學者找到了他,向他查資料。

“這個圈子其實很小,我這裏資料全,一下子就傳開了。”鄭小杰認定,家譜數字化是一條新的出路。“數字化易保存、易查詢,更適合家譜文化的傳承和傳播,符合當下的流行趨勢。”他說,自己做的工作其實很簡單,就是手工輸入家譜的目錄、譜名、堂號、譜籍、始遷地、始祖、家族名人等基礎信息,爲每份家譜建立一張自己的“身份證”。信息輸入完整後,工作人員便通過高清數字化掃描儀將家譜逐頁錄入,形成擁有獨立編碼的電子家譜。之後,便可以通過關鍵信息,在數據庫裏對特定家譜進行搜索。

如今,家風研究成了新的熱點。“一個家族的家風,很多都要從家譜裏找。”鄭小杰說,“家文化”已成爲一個全新的歷史研究切入點,甚至走進了高等院校,每年都有很多高校向他購書。他現在做的主要工作除了整理收集出版全國的家譜,還要整理其中的精華部分,出版實體書。如今,他已出版了《稀見姓氏家譜》、《明代家譜》,《稀見姓氏家譜》等系列叢書,都在省級以上的圖書館、海內外大學圖書館、各地檔案局存放。就連國家圖書館、廣州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都有購買他的系列叢書。

目前,鄭小杰的公司已完成數字化掃描家譜28萬冊、3600多萬頁,其中不乏來自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的家譜。除官方機構外,他的公司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從事家譜數字化運營的民間機構。在國內的古籍交易市場中,80%的家譜出售前都要到他們這兒進行數字化掃描。

前段時間,他與上海圖書館合作的數字化查詢系統已經上線了,把藏在家譜中的部分內容放到網站上,同時通過手機端開發出“踏上尋根問祖的文化之旅”的檢索系統,按百家姓AZ順序排列,讀者即可快速地尋根問祖。“我的目標是建造一箇中國民間家譜數據庫。”鄭小杰說,接下來,他還要陸續與各省的圖書館合作,爭取全面鋪開。

“我們其實是帶有公益性質的,市民查詢家譜,只要不是用於商業用途,都免費提供查詢服務。”鄭小杰說。除了查詢外,在他們即將推出的網站上,市民還可以自己修訂家譜,增加尋根文化體驗。推出網站之餘,他們還在設計移動端的APP,讓家譜離廣大市民更近些。鄭小杰希望,未來能讓越來越多人蔘與到家譜數字化保護中,感受家文化的魅力。

——本文編輯來自《年輕修譜人,文化傳承者》金華新聞網,1月15日。

編輯:素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