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这是《道德经》中描述得道之人的境界。说古代那些通晓道的人,见解微妙玄深。其知识深不可测,超出了凡人可理解的范畴。因为难以理解,所以暂且用以下比喻形容:他们形式严谨稳妥,如冬天赤足过河,他们行事多思,如对待邻居一样谨慎,他们恭敬严肃,如做宾客一般。融合可亲,如冰水融化,敦厚如原木一般朴实,胸怀开阔如山谷一般,混在众人却不孤傲如江河浊流。谁能在浑水之中逐渐静止澄清?谁又能够使安静的东西重新开始焕发活力?懂的这个道理的人不提倡自得盈满,因为只有缺憾,才能推陈出新,保持清明活泼。

得道之人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很好的定心功夫。表明上清静无为,实际上孕育着巨大的潜能,只是不愿意显山露水,他们如同大自然一样,安逸随和,在变换的季节中随风而动,又随风而静。以谨慎的态度过河,以畏惧的心理待人,以庄重的仪表待事,以洒脱的风格解脱欲望,以朴实的本质抵御诱惑,以开朗的胸怀面对困难。最终以清醒的头脑与外界融为一体,不生疏不远离,在平平淡淡中,见证道的真谛。

得道之人有七种人生态度,一是心怀喜悦,则自然无烦恼。二是惊觉。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觉悟于万物,诸事皆成。三是恭敬。仁为人之本,孝为仁之本,敬为孝之本,故说,敬为人之本。敬己敬人敬物敬天下,自可以与天地共生,与万物为一。四为激情。激情热烈,则风行水上,势如破竹,迎刃而解,天下无难事。五为坦诚。诚为聚人心之根,诚为立天下之本。六为开放。包容天地万物,则天地万物皆在心中。七为处下。举而措之天下之民,厚德载物,则天下之民皆举在手上,举在头顶。则天地化育,万民归一。拥有了这七种人生态度,就可以算是得道之人,就可以踏入生生不息之道。

且用佛家的一个故事来说明道吧。

一位僧人跟随一位禅师学禅,学了两年之后,自以为学了很多东西,已经得道了,就心满意足地向禅师请辞,就对禅师说:“师父,在您座下参学,我感觉已经够了。”

禅师就问他:“够了是什么意思?”

学僧回答说:“够了,就是已经满了,再装不下了。”

禅师就说:“那好吧。不过,在你离开之前,先帮我装一盆石子吧。”

学僧很快就装满了一盆大石子,端到禅师面前。“装满了吗?”禅师问他。

“装满了,再装不进去了。”

禅师就拿起几个小石子,放进盆子了,小石子并没有从盆里掉出来。禅师又问:“满了吗?”

“这次真的满了,肯定再也装不进去了。”

禅师又抓起一把沙子,放进盆里。沙子就渗进石子的缝隙,并没有掉出来。禅师又问:“满了吗?”

“肯定满了,沙子也装不进去了。”

禅师又拿起一杯水,倒入盆中。水也渗了进去,并没有溢出了。禅师又问:“满了吗?”

学僧当下顿悟。

满是什么。满只是人们自以为的判断假象。而宇宙无边无际,天道不生不灭,万物生生不息,一个没有止境的外在环境中,哪里有真正意义的满?

欲望是无止境的,修行也是无止境的。有人将拥有作为骄傲,将能力看做本钱。从此恃才傲物,或甘愿混于污浊之中,最终看不见半分颜色,或孤傲与淤泥之上,做那亭亭白荷脱离世间。这都不是修道的方式。真如之前说的,道来源于天地,他平淡无奇,没有大章书写,也没有秀色点滴。

在不得中而得, 在得中而新。这就是道,这就是天地规则。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