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我們就只能就着《雍正王朝》電視劇來進行分析,以老八允禩爲首的八爺黨製造的“八王議政逼宮”爲何會失敗。我們姑且只說到這裏,從這些事件當中,我們唯一可推知的因素就是八爺黨所謂“得人心”,不過是一種虛幻而已,無非只是老八對下屬的放縱和廢弛而導致的賢德假象,人心其實並沒有多少在八爺黨那一邊了。

《雍正王朝》的編劇劉和平將康熙末年的奪嫡鬥爭延伸到雍正末年,大概在雍正十年左右,這是爲了將這段歷史演繹得更精彩。事實上,歷史上雍正即位,即雍正五年左右,以允禩爲首的八王黨就被雍正皇帝打擊清洗了。歷史上沒有“逼宮”鬧劇,也不曾出現允禩造反。老八允禩與雍正自始至終的關係爲兄弟與政敵,八王黨始終並非造反派。

那我們就只能就着《雍正王朝》電視劇來進行分析,以老八允禩爲首的八爺黨製造的“八王議政逼宮”爲何會失敗。

《雍正王朝》劇照

1.“八賢王”真的都得人心嗎?

康熙皇帝還健在的時候,一廢太子之後,八爺黨和四爺黨實際上成爲奪嫡的最後兩支力量,看似輝煌騰達的老十四胤禵不過是康熙皇帝的一處“障眼法”。康熙皇帝駕崩的時候說:八阿哥胤禩處處學朕,處處學得不像,朕是以寬仁治人,他是寬仁收買人心。這話說到點子上了,老八胤禩爲了收買人心,啥事情都幹得出來。

​當老四胤禛搶先奪得任伯安的《百官行述》,並一把火燒了的時候,就可以想知,那些朝野被任伯安揪住“小辮子”和“把柄”的人,內心對老四胤禛懷着多大的“感恩戴德”之心。

若是這《百官行述》被八爺搶走,不知道那些官員們該如何下場?

這是一起典型的人心爭奪戰,老八胤禩敗得很徹底。可以想象,火燒《百官行述》之後,又有多少官員暗中投向四爺黨的懷抱。

雍正登基之後,新朝開啓新氣象,首發雍正新錢,老八卻表面粉飾太平,暗中坐收漁利,故作不知。戶部小吏孫嘉誠則當着雍正皇帝的面揭穿了造幣當中的蹊蹺,未給予老八允禩半點情面。

《雍正王朝》劇照

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以爲僅僅是孫嘉誠赤誠忠心纔有這樣的舉動。非也,雍正即位之後,雖然將老八允禩封爲總理王大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事實上,雍正的意圖很明顯,就是以此架空老八允禩,讓允祥等人對允禩實行“政治包圍和分解”。事實上,允禩並沒有多大的實權,更沒有以槍桿子爲基礎的兵權。正因爲如此,聰明的孫嘉誠纔敢在雍正皇帝面前揭穿老八允禩的把戲,倘若老八允禩有實權在手,孫嘉誠只怕早就被清洗了。

孫嘉誠被年羹堯殺害之後,老八允禩搶先跪祭孫嘉誠。想想看,給揭穿自己把戲的仇人下跪,目的大家都清楚,爲爭取清流的人心。可是,要不是八爺黨已經搖搖欲墜,人心盡失,又何來的理由去拉攏清流一黨,以前咋就沒幹過?

我們姑且只說到這裏,從這些事件當中,我們唯一可推知的因素就是八爺黨所謂“得人心”,不過是一種虛幻而已,無非只是老八對下屬的放縱和廢弛而導致的賢德假象,人心其實並沒有多少在八爺黨那一邊了。

《雍正王朝》劇照

2.搗亂的手法上不了正堂

除了處理刑部冤獄案的張五哥,老八所作的每一件事似乎都帶着目的性,因爲張五哥是康熙皇帝欽點審理的案子,老八不得不慎重。但是他玩的一處誘審肖國興,被康熙皇帝一眼望穿,在背後給太子捅刀子的人,又何以堪大任?

還有:爲什麼不在黃河發大水的時候想想怎麼救災呢?明明老九的小金庫有銀子,偏要讓老四胤禛去打劫纔拿出來,是不是缺少了一點大局意識?

雍正即位之後,這老八雖然沒什麼實權在手,但是搗亂的事也沒少幹。爲了私利粉飾太平,製造新幣的時候擅自更改銅錢的含銅比例,這不是破壞“金融秩序”和環境嗎?

在諾敏案和張廷璐科場舞弊案中,作壁上觀,煽動朝臣保諾敏,保張廷璐,想以此讓雍正皇帝陷入兩難的境地,破壞雍正皇帝的威信。還故意跑到景陵,鼓動老十四允禵出來繼續爭奪。這些把戲,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沒有政治大局意識,沒有維護雍正皇帝的核心領導地位,搞小團體,團團夥夥,拉幫結派,是很嚴重的政治問題。

《雍正王朝》劇照

一個“柏倫樓”,將八爺黨濃縮得惟妙惟肖。一些人就是這樣,成天正事不幹,偏就耍嘴皮子,玩樂,搞小動作,搞破壞樂此不疲,真正推行改革新政這樣有利於國家大局的事,他就要變着法子阻礙,反對。老八允禩這些作爲就和一個破壞者沒有什麼兩樣,即或是搞破壞,也是想一出是一出,沒什麼章法可言。

就算最後發展到“逼宮”,也不過如題者所言,完全就是一處“鬧劇”罷了。爲什麼這麼說呢?

一是矯旨接管豐臺大營,想以一句模棱兩可的話就實現奪權,是不是太草率了?豐臺大營的管事們難道都是傻瓜,會將就執行一個模棱兩可的命令?他們不會向十三爺報告?

二是“八王議政”的歷史基礎。老八允禩不是向來心思縝密嗎?爲什麼連“八王議政”的基本歷史基礎都沒有弄清楚就拿來用?自己還是編纂《八旗通志》的主管之一,是不是太沒水準了?難怪被張廷玉駁斥得體無完膚。

三是四千八旗兵,能吞掉京郊的豐臺大營嗎?這種投機取巧的方式會不會太過兒戲?

這一系列問題還只是“逼宮”技術層面上的事兒,不管編劇認爲合不合理,反正我認爲是不合理的,如此草率的“逼宮”就如同兒戲和鬧劇一般。

《雍正王朝》劇照

3.阻礙歷史進程,終將失敗告終

八阿哥允禩爲什麼如此得人望最終還是沒有進入康熙皇帝的法眼?因爲他的所作所爲不能匡正康熙皇帝末年的施政過失。封建王朝的國家命運與皇帝個人的施政有莫大的關係。康熙之初,他能夠把握歷史潮流,開疆擴土,平三藩,收臺灣,勵精圖治。但是到了晚年,倦於朝政,施政廢弛,結果國庫空虛,吏治腐敗。康熙駕崩那一刻,已經將他傳位胤禛的原因說的異常透徹了,因爲只有老四胤禛能夠改革弊政,匡扶康熙的過失,繼續將大清王朝推向前進。

康熙皇帝說:朕已經過於放縱下頭,八阿哥比朕還要放縱。就算他的寬仁是真的,也只會將列祖列宗的江山由於放縱而毀於一旦。

這是康熙皇帝對自己和八阿哥胤禩的總結,也是對他執政最後那些年的歷史總結,唯有根據這個總結,來匡正得失,才能推進歷史前進。而八阿哥允禩的所作所爲都與歷史潮流和進程相左,故而只會以失敗告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