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年九月,康熙同兄長裕親王福全、弟弟恭親王常寧一同陪伴孝莊太后前往山西,行至河北涿州時,因爲道路漸轉險峻,康熙率侍衛先行探視,福全、常寧隨同祖母在後。當然,因爲路途艱險,孝莊太后年事已高,五臺山之行最終被取消,康熙令福全等扈從孝莊太后先行返京,自己則遵照祖母之命再次前往五臺山“代禮諸寺”。

作者:金滿樓

通常來說,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父母往往是最好的啓蒙老師。不過衆所周知的是,康熙的情況比較特殊,實際承擔教導之責是他的祖母孝莊太后。

所幸的是,康熙沒有順治那麼的逆反,他不但聰明而且好學,對祖母、老師也極爲恭敬。

據康熙後來的回憶,“朕自幼齡學步能言時,即奉聖祖母慈訓,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矩度,雖平居獨處,亦教以罔敢越軌,少不然即加督過,賴是以克有成。”

《庭訓格言》中,康熙也曾說:

“大凡貴人,皆能久坐。朕自幼年登極,以至於今日,與諸臣議論政事,或與文臣講論書史,即與爾等家庭閒暇談笑,率皆儼然端坐。此皆朕躬自幼習成、素日涵養之所致。

“儼然端坐”四個字看似簡單,實際這一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

在康熙尚未親政之時,孝莊太后即時刻督導,既要培養其“繼承祖業、以天下爲己任”的遠大抱負,同時也要訓練他作爲皇帝的非凡氣質與風度。

而“儼然端坐”,就是皇帝舉止修養的基本功。

當然,孝莊太后對康熙的訓導絕不止於姿勢儀表,雖然她漢文化水平並不高,但對於滿蒙文化與傳統則對康熙督導甚嚴。

除了漢文化知識之外,康熙從小學習滿文,其滿文書寫舒展流暢,親政後批閱滿文奏摺也毫不費力。

從教育的結果來看,孝莊太后對康熙的培養顯然要勝過順治,而從某種程度上說,她與康熙的祖孫情可能要超過母子情。

這樣的祖孫關係,在歷朝歷代皇族家庭關係中可謂是絕無僅有了。

對康熙來說,孝莊太后基本填補了父母的空缺,從其繼位開始,孝莊太后幾乎就是他最親近的人,並且成爲他一生中最終重要的引路人和感情寄託。

孝莊太后對康熙的撫育嘔心瀝血,後者對祖母的孝養同樣厚重異常。每次出巡或圍獵,如果孝莊太后沒有隨行,康熙必命隨從將沿途特產馳送入京。

至於平日,康熙“居則視膳與寢門,出則親扶於雕輦”,每日與祖母的相處,成爲其日理萬機後的精神調劑。

由於孝莊太后晚年患有皮膚病,康熙曾於十一年(1672年)至二十年(1681年)先後六次陪同祖母前往宣化府赤城湯泉、昌平縣北湯山湯泉、遵化州福泉山溫泉療養,其中最長的一次73天,最短的一次也有45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月,康熙攜太子胤礽前往山西五臺山拜詣神佛並賜金修繕廟宇,其返京之後,又令工部立即修整京城前往五臺山的道路橋樑。

很多人認爲,這是因爲順治出家在五臺山,實際康熙是要爲孝莊太后赴五臺山禮佛而打前站。

當年九月,康熙同兄長裕親王福全、弟弟恭親王常寧一同陪伴孝莊太后前往山西,行至河北涿州時,因爲道路漸轉險峻,康熙率侍衛先行探視,福全、常寧隨同祖母在後。

到長城嶺時,康熙“用輦親試”, 但因山勢過陡,抬轎之人難以站穩,康熙返回後如實稟告,但孝莊太后不願放棄而堅持前往,康熙不忍違背祖母多年的心願而令抬轎人等勤加練習,小心扈從。

《庭訓格言》中,康熙曾多次在子孫面前提及此事:

“昔日太皇太后駕詣五臺,因山路難行,乘車不穏,朕命備八人暖轎。太皇太后天性仁慈,念及校尉請轎步履維艱,因欲易車。朕勸請再三,聖意不允,朕不得已命轎近隨車行。

行不數里,朕見聖躬乘車不甚安穏,因請乘轎。聖祖母雲:予已易車矣,未知轎在何處,焉得?即至,朕奏曰:轎即在後。

隨令進前,聖祖母喜極,拊朕之背稱讚不已,曰:車轎細事,且道途之問,汝誠意無不懇到,實爲大孝。蓋深愜聖懷,而降是歡愛之防也。

可見凡爲臣子者,誠敬存心,實心體貼,未有不得君親之歡心者也。”

當然,因爲路途艱險,孝莊太后年事已高,五臺山之行最終被取消,康熙令福全等扈從孝莊太后先行返京,自己則遵照祖母之命再次前往五臺山“代禮諸寺”。

待禮佛結束,康熙與隨從快馬加鞭,於途中趕上孝莊太后一行,祖孫等一同平安返回京城。

而這一次的五臺山之行,也是康熙兄弟三人與祖母難得的一次集體出遊。

更多,請關注筆者康雍乾專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