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然,無奈歸無奈,孝莊太后也只能接受這一挑戰,正如電視劇《康熙王朝》中說的:“皇帝(順治)不要我們了,但只要有我孝莊在,天塌不下來。從很大程度上說,在順治繼位之前的孝莊太后(那時應該稱永福宮莊妃,或布木布泰)並不起眼,她不過是皇太極五妃中的最後一個而已。

作者:金滿樓

從很大程度上說,在順治繼位之前的孝莊太后(那時應該稱永福宮莊妃,或布木布泰)並不起眼,她不過是皇太極五妃中的最後一個而已。

但是,在皇太極駕崩後,由於其長子豪哥與叔父多爾袞爭執不下,結果孝莊太后所出的第九子福臨撿了個便宜,這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

順治繼位後,孝莊太后的地位迅速上升,成爲後宮中第一人。當然,此時的孝莊卻只是虛位,並沒有真正的實權。

原因很簡單,福臨年幼,一切軍政要務均由皇叔多爾袞掌管,史稱“攝政王”。

而頗爲蹊蹺的是,多爾袞攝政數年後,又在“攝政王”前加上了“皇父”二字,以致現在都有人懷疑,難道孝莊太后改嫁了多爾袞嗎?

“太后下嫁說”之所以被傳得沸沸揚揚,這與順治尊多爾袞爲“皇父”有着很大的關係。

不過,根據《清史稿》中的記載,這個“皇父攝政王”實際上是多爾袞自封,與孝莊太后毫無關係。

清史專家孟森也認爲,古代帝王爲表彰功臣,也有很多尊稱功臣爲“父”的例子,如周武王稱姜尚爲“尚父”、齊桓公稱管仲爲“仲父”等。

事實上,多爾袞從“叔父攝政王”到“皇父攝政王”,不過是多爾袞個人權勢不斷膨脹的體現,僅此而已。

而且,從各種記載看,多爾袞極少去皇宮,而孝莊太后也一般不出宮,如果有事要辦,通常是派遣親信侍女蘇麻喇姑前去辦理。

從這個角度而言,如果真的有所謂“太后下嫁”之類的緋聞,那女主角很可能並不是孝莊太后,而是蘇麻喇姑(可行性還不小)。

畢竟,很多事務需要辦理時,往往是蘇麻喇姑前去傳話,而這多次來往後,多爾袞或許注意上了蘇麻喇姑,這個也很難說。

從某種程度上說,多爾袞未必不想稱帝,但可惜的是,他身體既弱,又無子嗣,稱帝亦屬無望。

而另一方面,除了兩白旗能站在他的一邊,其他勢力尤其是忠於皇帝的兩黃旗,這纔是順治的主要依靠支柱,所謂孝莊太后爲了兒子的帝位而不得不犧牲自己、委曲求全,這實際是毫無必要的。

多爾袞死後,壓在順治和孝莊太后頭上的一座大山終於被移除。

順治八年(1651年),時年14歲的順治皇帝宣佈親政,多爾袞的尊號、廟享全部褫撤,野史甚至有順治令將多爾袞挖墳鞭屍、挫骨揚灰之說。

大概就在這個時候,孝莊太后纔開始真正介入政務,由此成爲一個傑出的女政治家。

然而,令孝莊太后失望的是,成年後的順治在很多事務上太過主見,尤其在對待皇后的問題上,更是與自己的母后屢起齟齬。

最終,第一個皇后被廢,第二個皇后險些被廢,而這兩位皇后都來自孝莊太后的母族博爾濟吉特氏。

之後,順治獨寵董鄂妃,並因爲董鄂妃的死而染上天花驟然駕崩,最終止步於24歲。

更多精彩,請關注筆者康雍乾專欄: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順治的最終結局被設計爲離宮出家,這主要沿用了清末民初的野史傳說。

但不管怎麼說,順治朝的歷史在十八年時戛然而止,之後就進入了真正意義的康熙王朝。

如果順治真的是出家,那對孝莊太后而言,康熙的繼位實際上是“以孫代子”,皇位世系得以延續。

只不過,孝莊太后不得不再次面對一個“兒皇帝”(準確說應該是“孫皇帝”),這在當時也只能說是一個無奈的選擇了。

當然,無奈歸無奈,孝莊太后也只能接受這一挑戰,正如電視劇《康熙王朝》中說的:“皇帝(順治)不要我們了,但只要有我孝莊在,天塌不下來!”

按照前朝的輔政制度,孝莊太后爲年幼的康熙皇帝安排了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鰲拜四位輔政大臣。

四人當中,索尼爲正黃旗、遏必隆與鰲拜爲鑲黃旗,蘇克薩哈爲正白旗,由此可見,孝莊太后依靠的仍舊是兩黃旗大臣。

四大輔政大臣減輕了外治的壓力,孝莊太后也得以有更多的時間將康熙撫育教養成爲一個優秀的皇帝。

從這個意義上,孝莊太后可能主要起到權威的作用,對於具體政務,恐怕並沒有過多的干涉。

但就對康熙的教育與培養上,孝莊太后倒是盡心盡責,這個倒是事實,也是對康熙朝最大的貢獻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