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滿樓

戊戌年四月二十七日(6月15日),就在光緒皇帝下“明定國是”詔、宣佈變法維新的第4天,翁同龢被罷回籍。

說起翁同龢人生的轉折點,還得從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6月15日)那天說起。

那一天,是光緒皇帝下詔變法的第四天;那一天,是翁師傅六十九歲的生日;那一天,久旱而初雨,“簾外雨潺潺”,是個好兆頭。

然而,令翁同龢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天卻成爲他人生軌跡發生大逆轉的日子。

像往常一樣,翁同龢和其他軍機大臣早早地來到頤和園朝房外等候召見。沒多久,中官太監即傳諸大臣入見,但正當翁同龢也要起身時,奉旨太監卻又交代了一句:

“翁大人留步!”

此言即出,其他大臣不免面面相覷,翁同龢更是備感詫異,但也只能看着其他大臣魚貫而入,自己仍等候在原地。

據其當晚日記:

“同人入,餘獨坐聽雨,檢點官事五匣,交蘇拉英海。”

獨坐聽雨原本是雅緻休憩之事,但在宦海沉浮數十年的翁同龢已經隱隱覺得,事情有些不對,天威不測,或許即將要發生什麼大事。

果然,在被召見的大臣退出後,御前太監向翁同龢宣讀了一份上諭:

據四月二十七日內閣奉硃諭: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同龢近來辦事多未允協,以至衆論不服,屢經有人蔘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樞機之任。本應查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在毓慶富行走有年,不忍遂加嚴遣。翁同穌着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

上諭讀罷,翁同龢有如五雷轟頂,陷於茫然失措之中。而在當天,清廷還宣佈兩項人事調整:

一、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迅速來京陛見,原福州將軍裕祿即行來京。

二、協辦大學士兼總理衙門大臣榮祿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可以看出,這兩項人事調整與翁同龢開缺回籍相輔相成,其擔任的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總理衙門大臣、戶部尚書均被開缺,由王文韶等人分別接任。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前一天正午,翁同龢向慈禧太后請安時,後者還關心地問了一句:“遠來飯否”,並讓翁“且下去飯”。而第二天,即有“開缺”之諭。

很顯然,就在這一天的下午,光緒皇帝已經和慈禧太后達成一致:將翁同龢趕出朝廷。最起碼,慈禧太后並未對此表示異議。

被開缺後,因爲次日還需謝恩,翁同龢當夜仍留宿頤和園。據其日記,剛毅、錢應溥、廖壽恆三位軍機大臣都來與其長談許久,大意是開導他不要太過難過吧!

從光緒二年(1876年)開蒙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毓慶宮書房裁撤,翁同龢做光緒的師傅一做就是22年之久。期間,除請病假和回鄉修墓外,翁同龢幾乎沒有離開過光緒,兩人感情很深,說是情同父子,亦不爲過。

然而,宣佈變法僅4天,翁同龢即被驅逐回籍,這又是爲何呢?

關於這個問題,通常的說法是慈禧太后爲阻擾變法而剪除光緒皇帝的羽翼,由此將翁同龢趕走。如梁啓超在《戊戌政變記》中說的:

“自四月初十以後,皇上日與翁同龢謀改革之事,西太后日與榮祿謀廢立之事。四月廿三日皇上下詔誓行改革,廿五日下詔命康有爲等於廿八日覲見,而廿七日西后忽將出一硃諭強令皇上宣佈……皇上見此詔,戰慄變色,無可如何。翁同龢一去,皇上之股肱頓失也。”

再如蘇繼祖在《清廷戊戌朝變記》中說的:“皇上奉此諭後,驚魂萬里,涕淚千行,竟日不食,左右近臣告人曰:‘可笑皇上必叫老翁下了鎮物了。’”

類似的記載給人的印象是,是慈禧太后強迫光緒皇帝將翁師傅罷斥回籍,意在削弱光緒的力量,爲之後的政變預埋伏筆。

也有人說,翁同龢被罷黜,和恭親王奕訢臨終前的遺言有關。當年四月初十日(1898年5月29日),恭親王奕因病去世。

臨終前,前去探望的光緒皇帝問:“朝中人物,誰堪大用?”

恭親王以李鴻章、張之洞、榮祿對。

光緒又問:“翁同龢如何?”

聽了這話,恭親王掙扎着起身,並大聲道:“是所謂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也!”

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奕訢臨終前說的這段話,恐怕給光緒和慈禧太后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這也爲翁同龢的被罷埋下了伏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