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舍衛城是圓明園內唯一一座獨立的城池,佈局十分規整,井井有條,當年房舍建築存在時,宏偉而又壯觀。舍衛城東城牆遺址(2008年攝)。

清朝皇帝信奉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清太宗將尊崇藏傳佛教定爲國策爲以後歷朝所恪守。雍正帝即位前就曾與高僧朝夕談禪,頗通禪理。他自號“圓明“居士認爲自己是不着僧服的僧人“垂裳宇內一閒客,不衲人間個野僧”。乾隆朝是藏傳佛教的興盛時期。乾隆帝尊崇藏傳佛教不僅是個人的精神需要,還作爲結好西藏撫綏蒙古維護清朝在全國統治的一項積極政策。正如他在《喇嘛說》一文中所說:興黃教,即所以安衆蒙古,所繫非小,故不得不保護之。“蓋以蒙古奉佛,最信喇嘛,不可不保之,以爲懷柔之道也。他憑藉強盛的國力,不惜巨資在全國修建衆多的藏傳佛教寺廟。

舍衛城位於後湖東北

爲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坐石臨流的一部分

在圓明園中,舍衛城就是仿照古印度的舍衛城建造的。古印度的舍衛城,又名“室羅伐城”,也叫“隋薩羅城”,在印度西北部,拉普的河的南岸,尼泊爾南端,全城面積甚大,在城內建有“抵園精舍”。釋迎牟尼佛在世時,波斯匿王住在城中,也就是舍衛國的國王,這是古印度一處佛教聖地。

舍衛城是圓明園內唯一一座獨立的城池,佈局十分規整,井井有條,當年房舍建築存在時,宏偉而又壯觀。城四周建有厚實堅固的城牆,沿城環繞有護城河。整個城池南北長150米,東西寬110米,位於圓明園中心偏北,坐北面南,正北爲圓明園一大景區“西峯秀色”,東鄰“廓然大公”;福海在其東南,正西隔山與“文源閣”相望。

雍正御筆“舍衛城”

南城門爲舍衛城正門,從內部兩邊可以登上城樓俯瞰圓明園西北景區的美景。城關上嵌有雍正御書“舍衛城”匾,並建有三間城樓,名叫“多寶閣”,多寶閣後爲山門,由南向北往後依次是“壽國壽民殿”、“仁慈殿”、“普福宮”,最北爲舍衛城北城樓,乾隆御筆“最勝閣”就掛在城樓上。

此照片是美國人詹布魯恩拍攝於1920年。1921年9月至1922年11月陸軍十六師曾多次派大批車輛、人員拆毀舍衛城殘餘城牆,這是拆毀前的最後一張照片。

舍衛城內城早期殘跡(1900年前後)

城內供有關公,街道呈十字形,內建殿宇、房舍共326間,用遊廊相連接;還建有數座金碧輝煌的牌樓。城前專門開設一條貫穿南北的買賣街,稱蘇州街,由宮中太監扮作商人開市叫賣。每逢上元節,同樂園上演連臺大戲時,買賣街鋪面也一同開張,並且搭燈蓬、架牌樓,還有舞燈項目,熱鬧異常。開市其間,碼頭上帆船林立,店鋪內商品琳琅滿目,凡京城能看到的,在這裏也應有盡有,凡被允來同樂園逛買賣街的王公大臣、外藩使臣,都允許競相購買。午後3時左右,執事各官皆行退避,后妃內眷紛紛來此購物,成爲難得的樂事。

法國人羅伯特-德-賽瑪耶伯爵於1882年前後拍攝的舍衛城大門,此時的舍衛城大門基本保存完好,雍正御筆“舍衛城”清晰可見,舍衛城大門前的牌樓夾杆石也還在原址上,這也是目前僅發現的一張拍攝於1900年以前的舍衛城照片。

舍衛城南門殘跡(1900年前後)

自康熙以來,每當皇帝、皇太后壽誕,王公大臣進奉的佛像都存放在這裏。其中有純金的、鍍銀的、玉雕的、銅塑的,年復一年,竟達數十萬尊。圓明園遭劫掠焚燬,所藏佛像亦不知所蹤。

舍衛城早期殘跡(1900年前後)

後又經百年風雨,舍衛城惟存東西北三面土牆心。城內古建基址尚殘存灰土基礎。

日本人常盤大定、關野貞在1921年拆除舍衛城浩劫之後拍攝的照片

舍衛城北城牆遺址(2005年攝)

舍衛城東城牆遺址(2008年攝)

[編輯]

付 懷 東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

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

相關文章